85年过去了,你是否还记得白山黑水间那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一
1940年2月23日,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三道崴子山里,他孤身一人,与日寇周旋。此时的他已经被敌人围追堵截了五天五夜,饥寒交迫。敌人妄图用高官厚禄诱他投降,换来的却是他坚定回击的枪声。
当敌人知道面前的这个人绝不会低头时,便猛烈开火。罪恶的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却无法撼动他坚如磐石的信念。最终,他壮烈殉国,倒在了这片他深爱着的黑土地上,年仅35岁。
敌人满心疑惑,一个断粮多日的人,究竟靠着怎样的力量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毫无人性的日寇残忍地剖开了他的腹部,眼前的景象令他们震惊——他的胃里竟一粒粮食都没有,只有未消化的野草、树皮和棉絮。
这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人,连侵略者也为之震撼。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然而,残忍的日寇并未因敬佩而停手,为了炫耀所谓的“胜利”,他们砍下了他的头颅,将其 “示众”三天,还冲洗了数麻袋照片,用飞机空投至抗联战士活动的区域,妄图以此动摇东北抗日军民的斗志。
究竟是谁,让敌人如此大费周章地追捕?他就是声名远扬的抗日英雄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
二
事实上,杨靖宇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早前,当东北抗联的斗争日趋严酷,就有人劝他,实在坚持不下去,可率部北撤。但杨靖宇却坚定地拒绝了,毅然选择留下来与日寇血战到底。他说,“我们在这里坚持打下去,老百姓心中便有一杆抗日的大旗。我们若走了,这杆大旗也就倒了。”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为了隐藏身份,他化名“靖宇”,寓意“驱逐外敌”。1936年,中共中央将全东北的抗日军队统称为“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担任第一路军总司令。从此,他的名字如一把利剑,令敌人闻风丧胆。
近日,吉林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了杨靖宇的一封信件。这封信曾被日伪军警劫掠,并译为日文存档。上面记录了七七事变后杨靖宇迅速响应“中日大战”,号召东北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敌,以积极开展游击战争,钳制日本关东军入关,支援、配合关内正面战场为己任的史实。
正如信件里所表现的抗日决心那样,杨靖宇矢志不渝地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全力牵制敌人”的指示,率领部队常年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用兵如神,常常以少胜多,成功击退敌人,威震东北三省。
因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如同一把尖刀,深深插入敌人心脏,日寇对杨靖宇恨之入骨。他们把抗联活动频繁的地区称为“癌症地带”,将杨靖宇称为“满洲治安之癌”。
日本关东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更是将杨靖宇列为伪“满洲国”第一心腹大患,采取收买汉奸、政治诱降等方式,对抗联部队进行瓦解,甚至悬赏两万元要收买杨靖宇的人头。
遗憾的是,抗联队伍中并非所有人都有杨靖宇那般坚如磐石的信念。叛徒的出卖,让抗联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们向敌人透露了杨靖宇的战术和行军路线,几十个存放粮食、弹药的秘密营地也被捣毁。在日军的疯狂绞杀下,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损失惨重,人数从几千人锐减至数百人,后来甚至只剩下几十人。
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身边仅有的两名战士在下山找粮途中遭遇巡逻队。两人虽拼命突围,但最终英勇牺牲,且未来得及销毁身上的文件。敌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杨靖宇的一枚印章,断定杨靖宇就在附近。自此,杨靖宇开始孤身一人与数百敌人在林海雪原中周旋。
那年的2月22日,正值元宵节。我们难以想象,杨靖宇将军是如何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此时的他,左臂中弹,已经五天五夜未曾进食。他甚至连扒树皮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蜷缩在雪地中。
好不容易挨到第二天,他在山里遇到四个打柴人,拿出钱想让他们帮忙买些食物和棉鞋。但不巧的是,这四个人当中有一人是伪排长赵廷喜。赵廷喜劝杨靖宇:“我看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对投降的人是不杀头的。”杨靖宇沉默片刻,发出了充满灵魂和血性的呐喊:“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令人愤恨的是,杨靖宇没有等来食物,等来的却是赵廷喜向日本人告密。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极其悲壮的一幕。
三
“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这是抗联战士曾经在树上刻下的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抗联的部队从这里经过后,子孙后代再也不用任人欺凌、任人宰割。
是的,杨靖宇将军和众多英雄做到了!在最黑暗、最困难、最无助、大多数人万念俱灰的时候,他们用灵魂用血性,支撑着中华民族的脊梁,向敌人宣告:中国不会亡!
如今,杨靖宇将军虽已牺牲85载,但他百折不挠、敢于斗争、绝不屈服的精神穿越时空,依然激励着我们。在某个社交平台上,有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历史上有哪些意志力远超于常人的人物?”不少网友回答——杨靖宇将军。
当前,世界局势复杂多变,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们前方的路依然充满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相信,只要如杨靖宇将军那般信念在怀,无畏挑战,敢于斗争,就必定能够突破重重障碍,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正如我们的战士在日记本里所写的:“每当快坚持不住的时候,就想起杨靖宇将军吃着树皮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场景,浑身充满了力量。”
此刻,春日的暖阳倾洒在东北荒原之上。我们仿佛看到,抗联的队伍重新集结,小战士在欢笑,老战士在擦拭枪支。抗联战士们唱起了由杨靖宇将军所创作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军歌》:“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
85年的时光过去,却从未冲淡人们对那段历史的铭记。人们不会忘记白山黑水间那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不会忘记那个用血性支撑着中华民族脊梁的勇士,不会忘记他牺牲之前的那句灵魂拷问,“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