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分析(一)(上)
注:原文发布于2022年的知乎
引言
冷战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有如下三个最主要的特点。
第一个主要特点:这个时期人类快速进入以核战技术体系和信息技术体系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核战技术体系最基本的技术是氢弹和原子弹技术,但它还包含其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弹道导弹技术,卫星侦察预警技术,卫星导航技术,核武小型化技术,机动发射装置技术,军用核反应堆技术,潜艇制造技术,潜艇通讯技术,反潜技术,地堡建造技术,反导技术等等。
这些技术很多并不涉及核技术本身,有一部分与第三次技术革命中的信息技术相结合,还有一部分很大程度上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极大深化。
核战技术体系在冷战中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诚然其中的一部分是可以民用的,但对冷战大局影响不大。比如说核技术可以用于开发核能,但直到冷战结束核能也只占人类消耗能源的一小部分。又如卫星导航技术在后冷战时期民用领域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在冷战时期民用领域发挥的作用。总之,核战技术体系的形成主要是一场广阔产业链支撑的深刻军事革命。
信息技术体系的核心是半导体物理和计算机数学。 这两者的发展都具有快速迭代的特征。 这两者也兼具军用和民用的重大意义。这些因素对于分析冷战进程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个主要特点:在冷战期间,世界主要军事政治大国在积极应对或者筹划应对世界大战以及国际革命大潮。
在准备世界大战方面,最主要的军事大国陷入长期的高烈度军备竞赛,与此同时军事冲突的规模始终被限制在至多是局部战争的程度,期间又有几次几乎走到大战爆发的边缘。这与前冷战阶段的总体战有根本差别。
世界范围内的革命有多种类型。
最重要的是下面三类。第一类是各路共产党领导的强调阶级斗争的旨在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革命。第二类是诉求主要为民族解放和国家政治独立的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革命运动。
第三类是社会主义国家内外敌人试图颠覆共产党领导的颜色革命。在很多场合,这三类革命有重叠之处。比如很多后发国家发生的是第一类和第二类混合的革命,而东欧剧变发生的则很大程度上是第二类和第三类混合的革命。
与前冷战时期相比这三类革命都不是新鲜事物,但他们的深度和广度极大扩展了。
可以说整个世界都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被卷进了备战与输出或抵制革命的竞争性大潮中。战争会不会爆发?革命会不会到来?谁会先到来?为了避免战争是不是要抑制革命?为了推进革命是不是可以冒战争风险甚至不惜战争?这些都是政治家面临的重大抉择。
当经济,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矛盾如此激烈之时能如此长时间保持不爆发大战,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普遍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未爆发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核战技术体系的发展。
第三个主要特点:冷战中国际博弈的基本主体是美国、苏联和中国这三个国家。其他国家的作用和地位是次要的并且明显和这三国拉开差距。
这三个国家具有完全的政治独立性,有很强的国防能力,对外安全影响能力和革命输出能力并且下定决心在终极国防安全和政治安全上完全依赖自己(当然中国进入这个状态的时间要晚于美国和苏联),同时还愿意担负保卫盟友或者非结盟重要伙伴的责任。上面这些性质决定了这三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是处于不同的生态位的。
美国和苏联的实力最强而中国实力相对较弱,但竞争的态势却使中国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并且在决定力量天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这三国以根本上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方式长期参与严重消耗国力的国际竞争,
逐渐都进入了极不健康的经济社会状态。在兜底责任极大自身规模很大内部情况又极为复杂的背景下,三国都出现严重内斗也犯了很多可怕的内部错误。如何处理内斗?如何纠正甚至反复纠正内部错误?如何将国家带出极不健康的状态或者至少能够撑住?这些也是冷战竞争的重要方面。
与前冷战时期相比,基本博弈主体数量的减少使得对外政策在最宏观层面的判断难度实际上是大为下降了。以二战备战为例,即使我们只看欧洲,也至少存在着美苏英法德这五个重量级选手。也就是说,此时的安全决策混沌程度要高于冷战。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出现过很多的聪明政治家犯下特大颠覆性外交错误的例子。而到了冷战期间这种情况就少得多。冷战期间的几位著名战略博弈高手在对外政策方面可以说没有犯过特大错误而犯较大错误的情况也是很少的(有的甚至可以认为没有犯过值得一提的外交错误)。
当然了,由于时间进程较长,也出现了若干庸人和少数蠢才,导致冷战斗争中有了很多不理智的选择。
冷战期间至少对于三大国而言,搞内政比搞外交要困难。事实上很多对外战略高手都在内政方面出现过严重失误。而冷战的终结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内政甚于基于外交。
这一点是冷战阶段与前冷战阶段的又一个重大不同。在前冷战阶段,由于多次灭国战和更加混沌之国际局面的存在,即使是安全博弈中的主要玩家也可能面临着外交难度比内政执政难度更高或者至少同等困难。
在后冷战时期,中国、美国以及苏联主要遗产继承者俄罗斯这三国依然是国际博弈的三个最重要主体。冷战后一段时间内出现了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了经济领域地位大为上升以及在经济领域中俄的重要性较冷战时下降的情况。
但后冷战阶段终究还是又演化到了三大国在国际博弈方面与其他国家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局面(虽然三大国在这个新局面中的实际作用与冷战时有所不同)。这就提示我们,冷战可以看作一个更加漫长的历史进程的前半段。该进程是三大国在二战之后,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调整相互关系和自身在世界中地位并最终理顺关系的可能长达百年的历史进程。
目前我们还没有走完这个进程但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这意味着之前流行的把冷战主要看成是美苏两霸竞争的观点越来越不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本文目的之一就是要宣扬未来史学界很可能会采纳的立场:
即,将冷战视为中美苏三核心和其他一些重要参与者共同塑造的竞争比双核心的传统叙述模式具有更好的解释力,也更符合未来人类的主流政治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