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中塔丹加拉炼油厂困局与“一带一路”的中亚挑战

    ——从地缘政治博弈到合作模式重构

   ——塔吉克斯坦丹加拉炼油厂的启示与中国破局之策

引言:一座炼油厂背后的地缘政治暗流

500

2025年2月,塔吉克斯坦的丹加拉炼油厂宛如一座沉默的巨兽,静静矗立在中亚的大地之上。这座由中国的吉艾科技集团股份公司(被外方一直认为是中石油子公司)控股100%、设计年产能达120万吨的炼化项目自2019年建成后,就陷入了生产停滞的困境,犹如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这一现象不仅仅是一个炼油厂的问题,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中亚能源合作的错综复杂,也深刻地反映出”一带一路”倡议在战略支点国家所遭遇的深层困境。

500

中亚地区,因其丰富的能源资源,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这里也成为了大国博弈的舞台。丹加拉炼油厂的困境正是这一地缘政治博弈的直接体现。

一、困局解剖:丹加拉炼油厂的“三重锁链”

1.资源与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丹加拉炼油厂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无米之炊”的艰难局面,塔吉克斯坦本身石油资源匮乏,本士石油产量仅能满足国内5%的需求。炼油厂的原料供应高度依赖进口,这一情况使得其生存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中方在项目规划之初,曾提出了多种原油供应方案。然而,现实却困难重重。哈萨克斯坦作为塔吉克斯坦的邻国,本应是原油供应的理想选择之一。哈萨克斯坦的阿克纠宾、克孜洛尔达油田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且此前哈萨克斯坦原油经中哈管道直输中国。但如果要为丹加拉炼油厂供应原油,就需要重建物流体系,这将涉及到巨额的投资和复杂的工程建设,难度可想而知。

伊朗也是一个潜在的原油供应来源。伊朗与中国长期以来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伊朗原油运往塔吉克斯坦面临诸多困难,运输路线需穿越阿富汗或者里海,这两个地区都充满了地缘风险。阿富汗长期处于动荡状态,社会治安问题严重,恐怖主义活动频发,运输通道难以得到保障。里海地区的政治局势也较为复杂,涉及到多个国家的利益博弈,海上的航线安全难以维持,而俄罗斯作为中亚地区能源供应的重要力量却对丹加拉炼油厂的原料供应设置了重重碍。俄罗斯出于保护本国炼化利益的考虑,拒绝以低价向丹加拉炼油厂供应原油。即使在不考虑原料供应的情况下,丹加拉炼油厂在市场上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13-2024年期间俄罗斯对塔吉克斯坦石油产品实施零关税政策,每年的补贴超过1.3亿美元,这一政策使得俄罗斯石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极具价格竞争力。如果丹加拉炼油厂投产,即便能够解决原料供应问题,其成本价也难以与俄罗斯倾销的石油产品相抗衡。

2.债务杠杆与资源抵押的隐性成本

塔吉克斯坦在经济建设中,由于自身财政能力有限,大量依靠外部资源。截至2024年7月,塔吉克斯坦的外债高达32亿美元。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塔吉克斯坦的外情中占主要份额。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当地的舆论担忧。

2011年塔方以1100平方公里领士抵偿债务的旧闻被重提。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加剧了当地民众对所谓“资源殖民化”的警惕。在国际舆论场上,任何涉及到资源抵押与主权的问题都极易引发误解和争议,尽管这种所调的“资源抵押“可能是基于双方在特定经济环境下的合作安排,但在国际政治的语境下,稍不注意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歪曲。

此外,中国通过投资杜尚别热电站(TL-2)换取金矿开采权的”基建换资源”模式,虽然在定程度上保障了中方的利益,但也容易陷入舆论的游涡。这种模式在一些西方势力的操纵下,容易被渲染为“新殖民主义"。一些西方的媒体和智库会利用这些合作案例,歪曲中国的合作意图,抹黑”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带来巨大的压力。

3.大国博弈的合围绞杀

中亚地区长期以来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俄罗斯通过欧亚经济联盟框架将中亚的能源供应牢牢绑定在自己身上,在欧亚经济联盟内部,俄罗斯通过向成员国的石油产品提供零关税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2025年俄罗斯取消原油出口税后,俄企更有动力在本土市场消化原油,向丹加拉炼油厂供油的动力进一步减弱。俄国的这种举措,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是其巩固自身在中亚地区能源霸权的策略。这种能源露权在政治层面上体现为政治影响力的巩固,使其能够在中亚国家事务中保持较大的话语权。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在密切关注中亚地区的发展,并不断向中亚国家灌输所调的“西方价值体系”。西方智库将丹加拉炼油厂的困境归因为“一带一路的债务陷阱”,这是典型的西方话语实权。这种说法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完全是为了抹黑中国,阻止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扩张。西方势力通过在国际奥论场上制造舆论试图影响中亚国家的民众对中方的信任,进而影响中方在中亚地区的项目推进。

二、地缘政治启示:中亚合作的“高成本陷阱

1."一带一路”模式的中亚适应性危机,

在丹加拉炼油厂的案例中,可以深刻地看到"带一路”模式在中亚地区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吉艾科技作为中国的上市公司,在丹加拉炼油厂项目中,其决策链条较长,且对当地情况调查欠严谨。虽然从项目规划到具体实施,需要层层审批。这一过程却没能够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因而,在面对中亚地区复杂多变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时,,市场敏感度低,例如,未能预判俄罗斯政策变动对项目可行性的冲击,导致项目在建设完成后陷入困境。

其次,风险评估机制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在项目决策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塔吉克斯坦的财政脆弱性和地缘依附性。塔吉克斯坦的外债占GDP的比例高达36.9%,这表明其经济体系非常脆弱。同时,该国外80%的石油产品依赖俄罗斯,地缘依附性很强,在这样情况下,如果不能充分评估风险,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必然薄弱,一旦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项目就会陷入危机。

2.大国竟合的“非对称消耗”

在中亚地区的地缘竞争中,中俄与西方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对称消耗”的局面。

俄罗斯在中亚地区以能源优惠来维系其势力范围,例如,通过向中亚国家提供零关税石油产品,巩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这种政策对于俄罗斯来说,其成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政治影响力变现,如在中亚地区建立军事基地、获取中亚移民汇款等收益,而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基建投资,尤其是像丹加拉炼油厂这样的项目,更多地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复础设施状况。这种基建投资需要依赖长期的经济发展回报,但在俄罗斯的“补贴战”下,中国的项目在成本与收益的平衡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很容易陷入“建设即亏损“的恶性循环。

3.中亚国家的”避险策略”

塔吉克斯坦在面对中俄俄、中、伊三个大国时,采取了多方周旋的策略。试图以伊朗原油打破僵局,这一行为反映了中亚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避险策略”。然而,中亚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相对弱势,缺乏议价能力。尽管塔吉克斯坦在三国之间进行权衡和协调,但很难协调大国之间的利益中突。这种“避险策略”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了中亚国家在大国博弈面前的局限性,既想在大国竞争中获取利益,又难以摆脱大国的影响。

三、破局之策:从“硬联通”到“巧合作”的战略升级

4.供应链重构:打造区域能源共同体

推动”中亚-中国能源走廊”:为解决丹加拉炼油厂的原料供应问题,可以考虑联合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建立原油储备池,通过长期协议的形式锁定对丹加拉炼油厂的供应,增强炼油厂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同时积极与伊朗开展合作,探讨”石油换基建计划”,通过投资恰巴哈尔港为伊朗换取石油的铁路运输权。这不仅能够为丹加拉炼油厂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还能加强中亚、中国与伊朗之间的经济联系,形成一个更加紧密的区域经济体系。

创新走价机制:引入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对中等工具,抵消俄罗斯补贴造成的价格扭曲。

2.合作模式转型:从"EPC总承包”到”风险共担

成立中塔能源合资公司:将吉艾科技持股比例降至51%,引入塔方企业、中亚开发银行等参股,实现股权多元化。这样可以分散项目的风险,使塔方企业和中亚开发银行也成为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共同为项目的成功承担责任和分享收益。

推行“建设-租赁-移交(BLT)“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方负责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在前10年通过运营收回成本,之后将项目移交塔方,但中方仍然保留优先供油权。这种模式有助于缓解与塔方在债务处理上的争议,同时保障中方在项目建设后的利益回收。

3.地缘博弈软着陆:构建"俄-中-伊”三角缓冲

与俄罗斯协商利益置换:通过开放部分中亚电网改造项目,换取俄方对丹加拉炼油厂的原油供应配额,这一举措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经济利益的需求,又能缓解丹加拉炼油厂的原料短缺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改善中俄之间的关系,避免在能源领域的不必要竟争。

借力上合组织平台:推动建立“中亚能源安全基金”,由中、俄、印共同出资,为跨境项目提供政治风险保险。上合组织作为中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可以发挥平台的作用,协调成员国之间的能源关系。通过建立这样的基金,可以为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项目提供保障,降低政治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

4.舆论战反击:重塑叙事话语权

发布《“一带一路”中亚项目透明度报告》:详细披露丹加拉炼油厂的财务数据,从事实和数据的角度驳斥“情债务陷阱论”。这种公开透明的做法有助于打破西方舆论的抹黑,让国际社会更加客观地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地区的实际运行情况和项目的真实财务状况。

联合中亚学者成立“欧亚可持续发展智库”,通过本土化叙事解构西方话语霸权。中亚学者身处当地,对当地的文化、社会和政治环境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与他们合作成立智库,可以借助本士化的话语体系,讲述-带一路“倡议的真实故事。

结语:中亚不是棋盘,合作需要新范式

丹加拉炼油厂的困境警示我们:在美俄欧博弈加剧的“大混战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必须超越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转向规则、利益与信任的“软融合”。对于中国而言,破解中亚困局的关键不在”更大规模的投资”,而在”更精细化的治理”。唯有将地缘政治风险内化为合作模式创新的动力,方能打破”薛定谔的炼油厂“魔咒,让经绸之路真正成为共治共享的命运纽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平衡好与各国的利益关系,应对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环境。同时,也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中亚地区的发展和繁荣。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中亚地区的格局变化,通过创新的合作模式,为中亚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是连接中国、欧洲和中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通过解决丹加拉炼油厂的困局,我们可以为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探素出一条新的道路,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地区的深入推进奠走坚实的基础。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应以丹加拉炼油厂的问题为契机,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合作策略,实现合作模式的转型升级。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更加注重与当地国家的需求和利益相结合,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抗风险能力,为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地区的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