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无赫赫之功

500

文 |唐晓园

视觉设计:星船知造

正文共计:9377字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01 中国速度的秘密

要理解中国崛起的魔法,得学着倒放胶片:

当抖音小姐姐愉快地跳起2025的手势舞时,华夏地底绵延千万公里的光纤已为此刻排练了数十载春秋;

当拼多多把陕西周至的猕猴桃卖进长三角的千家万户时,那些挂着露珠的果实实际上正沿着90年代铺就的农村公路网络逆行而来;

当deepseek用0.3秒写完一首情诗,穿过芯片的某束信号的远亲来自1972年实验室的一个清晨——上海人赵梓森和他的团队正试着让一束光信号在玻璃纤维中游走。

他们看起来在拼装一些“会发光的意大利面”。中国光纤的产业突破就在此刻。这些2025年早已退休的工程师们即将点亮的不仅是眼前这些玻璃纤维,更是一个民族即将被点亮数字化的神经末梢。

500

source:pexels

中国总在玩一种超前叠叠乐:在其他人琢磨如何把金融积木或产业塔牌堆得更高时,她默默为第一百零一层的搭建提前埋下隐形承重墙:

始终通过“基础设施先行”(提前布局铁路、公路等老基建,通信、算力等新基建),为未来产业升级与人民需求提供底层支撑。

这一过程中,上海作为全国工业重镇和工贸结合的国际都会,始终肩负“基建先行”使命,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预见需求、提前服务”的城市气质。

这就是今天《星船知造》观察到并想要写作的上海核心气质——

上海的伟大,不在于它诞生了多少巨头企业,而在于它“预见需求”的远见——基础设施是产业爆发的“隐形地基”——上海总能在用户需求爆发前、在企业创新出现前——提前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时代需求铺路

下文《星船知造》将通过我国通信行业数个阶段中的一些具体产业,一窥上海在新基建上“服务未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既是上海成功的秘密,也是上海面向AI时代的竞争力。

500

固话时代:上海率先实现程控交换机的本地化生产。

在全国人民打电话需求爆发之前,上海企业助力各地提前构建起电话网络。

光网时代:武汉完成光纤技术突围,上海则率先把技术突破转化为普惠服务——上海2009年启动“铜退光进”并普及光纤到户——早于“双十一”流量高峰和短视频爆发。

算力时代:上海再次提前布局——升级“云网一体”网络(智云上海),应对未来AI算力需求。

500

source:unsplash

上海“预见需求、提前服务”的城市气质,放到个体身上,则塑造了鲜明独特的回忆体验——城市信息化的脚步太快了,许多记忆都是短暂的。

那些被更迭浪潮吞没的时光彩蛋里,有我幼年时好不容易背熟的六位升七位电话号码——刚背熟不久,上海固定电话又升八位了;

少年时刚装上ADSL宽带,还没逛多久宽带山,不用百兆网打魔兽你就out了;

而那些日剧中的经典桥段——“我现在不在家,请在滴一声之后留言”——由于中国通信的发展速度和其他发达地区完全不同频——日剧港剧里常见的“电话留言”在我的记忆里根本不存在。

500

source:unsplash

下文中不同通信阶段核心产业,如程控交换机产业、光纤等,它们之中,部分核心技术突破并非出自上海、最终卷出的行业巨头也未必是上海的企业——但它们的起步、技术的率先大面积应用常发生在上海。

答案背后藏着上海的秘密。

善战者,永远先行一步。

02 固话时代:上海,功成不必在我

我家的第一个电话号码是六位数,“3**4**”。但这串数字是一段短暂的记忆,到了八十年代末,上海固定电话的六位号码就不够用了。

为了让更多市民家庭装上电话,上海在全国率先做了通信技术升级。升级规则是:全上海2开头的电话号码前加3、3开头的号码前加4,以此类推。

所以到了1989年底,家里的电话号码就变成了“43**4**”。我把它歪歪扭扭抄在好朋友的通讯录上。

没想到,没几年,上海七位号码又不够了。

1994年上海共有14个市辖区——南市、卢湾、闸北都在。但第一个七位号码告急的——是当时才成立两年的浦东新区。伴随着南浦、杨浦两座大桥连起东西两片,分配给浦东的首位数为“8”的电话号码最先用完。

1995年某个深秋子时,全上海的电话“噌”又多出一位数——从这天起,上海人“装电话难”彻底成为历史。城市的通信发展和她的建筑群一样,像被施了膨胀咒的豆茎,直插云霄。

500

source:pixabay

上海顺利完成庞大复杂的电话升位工程背后,伴随的是固定电话时代核心产业——中国程控交换机从无到有的过程。

上海率先完成程控交换机的本地化生产和规模化应用,通过打下程控交换机的价格,在全国各地打电话需求大爆发之前,助力各地提前构建起电话网络。

500

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 source:上海电信博物馆

80年代要打通电话,靠三部分:电话机、线路、程控交换机(承担所有接转功能)。

上海人家八十年代装部电话可能要排队等个一年半载。全国范围内包括各地乡镇的电话普及,就更加任重道远。

原因主要就卡在“程控交换机”上。

●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进入了由计算机控制的“程控交换机”时代。

中国在80年代还在用纵横制交换机,甚至人工交换机。

●1980年,中国电话普及率0.43%:

处于美国1905年的水平;

还不到当时非洲平均普及率的1/3。

遥遥落后的情况下,“买”和“造”两条腿都得走。

买:经济要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打电话需求要满足——“七国八制”先买起来。

上世纪80到90年代,中国潜力巨大的程控机交换机市场被七个国家(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国朗讯、瑞典爱立信、德国西门子、比利时的BTM和法国阿尔卡特)、八种制式垄断。

造: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所以信息领域核心设备的“买”只是权宜之计,必须跑出自己的产业。

这个从0到1塑造产业链根基的任务,交给了气质独特的上海。

500

source:pexels

上海核心气质之一,就是“工贸结合”。

所以当1984年中国第一家制造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的合资企业——上海贝尔成立时,上海电信的前身(上海市邮电管理局)从长远计,决定让上海贝尔同时做三个“引进”

●产品:从比利时引进S-1240型全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设备;

●产线:引进S-1240生产线;

●技术:引进S-1240技术核心——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

上海为此成立了“上海1240工程局”,动员了包括上海贝尔、上海电信局在内的200多家本土企业,共同攻坚S-1240型程控交换机的国产化。

目标就是通过国产化率的提升,打下程控交换机的价格,尽快在全国建设起电话网络。

到了90年代,“上海1240工程”实现了S1240交换机的国产化(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本地化生产)。为我国通信产业带来至少三方面的改变:

一是降低了通信设备的成本。

●比如,到了上海电话七位升八位时,已经可以使用上海贝尔自行生产的S1240型全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

上海电话初装费自1996年起逐步下降。

二是我国巨大的固话网络建成:上海贝尔以远快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先后帮助国内运营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国际长途、国内长途、大中城市的市话网等。

三是实行技术开放。大唐、巨龙、华为等企业真正第一次接触到国外的技术,都是从上海贝尔的A级培训开始的。

直至2000年初,上海贝尔的S1240交换机都在中国通信网络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过程中,1993年,华为C&C08系列率先完成了程控交换机的国产自研。

到了2014年,中国电信最后一个TDM程控交换端局退网——上海贝尔S1240交换机完成了历史使命,被更新型通信设备所取代。

500

00年代上海贝尔西藏北路研发中心实验室 source:上海贝尔

“基建先行”的上海,在这段产业起步时还展现了三重气质:

1)工贸结合

上海的程控交换机本地化生产不仅是生产技术突破,更剑指“成本破局”——通过压低设备价格,抓紧助力全国构建固话网络。

2)服务全国

上海通信产业的目标从不是本地企业垄断,而是通过技术落地和规模化应用经验,为全国服务。

上海企业上海贝尔在程控交换机产业中承担了“破冰者”角色。深圳企业华为、中兴完成核心技术超越,上海是这场协作“群戏”的舞台搭建者。“功成不必在我”。

3)上海的务实

在80、90年代“七国八制”的强势态势下,上海贝尔也曾有过两种发展路线之争:一是全力搞自研,主攻“技术研究”。二是提升本地生产化率,主攻“生产制造”。

最终,上海贝尔基于当时实际情况,从全局出发,选择先专注提升本地生产化率。

程控交换机的技术突破可能花一年半载,也可能更久。但经济发展分秒必争。通信产业的万箭齐发中,“打下核心设备价格”,成为必须最先离弦的那一支。

另一个实际情况是,整个80年代,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一直没有超过100亿美元。用稀土等宝贵资源换来的外汇,每一张都要用在刀刃上。

上海贝尔在上世纪属于国资委直属的合资企业,承担着平衡外汇账户的压力。

1988年,朱镕基在上海贝尔国产化现场会上指出,只有实现了国产化,才可以减少使用外汇,降低成本。

上海人的务实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上海贝尔先全力提升中国程控交换机的国产化率,把程控机价格打下来,让电话从上海至全国,先普及起来。

之后,随着华为自研的国产程控交换机在市场和技术的双循环下愈加成熟,华为和上海贝尔的产品一旦出现大量重合,势必会引发残酷竞争及资源浪费——全国各地包括上海,都开始逐步采用华为和中兴的程控交换机。

500

source:上海贝尔

上海贝尔也没有放弃技术自研:1993年,由上海贝尔自主研发的七号信令版本(CDE5X)成功,让中国在不依赖西方技术的情况下,自主建设和管理通信网络,极大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电话网络覆盖——为日后华为的程控交换机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市场路线打下了地基。

上海肩负的,从来不是上海单一本土企业的纵向上升,而是剑指整个中国通信业的远方——塑造产业链的根基。

500

source:giphy

搞定程控交换机后,到了90年代末,电话在全国范围内已大大普及。

上海80后也开始陆续搬离各自长大的新村和里弄。老房子门口的小菜场还在,新家隔壁进口超市也开了。

我长大了一些。照理说,日剧和美剧里主角电话留言的桥段就要上演:

“我现在不在家,请在滴一声之后留言”。

但这种电话情缘式的剧情转折在我这一代人的记忆里是根本不存在的。

信息时代的中国速度,与此前所有发达国家都不同。

固定电话全国普及没多久,以2G为代表的移动通信已经崛起。过不了多久,摩托罗拉的经典铃声就会不时从擦肩而过的行人裤兜里响起。

另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即将在我眼前展开。它将由BBS、伊妹儿、联机游戏构成。

这一次,上海将再次提前构筑网络时代“新基建”——率先推进光纤到户。

光纤产业的技术突破在上海率先化为大面积应用和公共服务,在电商、短视频产业爆发前就为城市预埋下了看不见的钢筋铁骨。

03 网络时代:提前十年铺路,上海和武汉的双人舞

淮海路看看灯、人民广场人挤人、绿叶台看看菜菜子,然后很多上海小囡的娱乐项目会在2000年前后迅速让位于——

上网。

500

source:unsplash

之所以“上网”能作为一段记忆单独拎出来,是因为和现在“上网如同呼吸一样自然”不同,上海80后的上网初体验十分崎岖。

上海城市“入网”在1994年,和“东方明珠”竣工同一年。但到了上海人家开始陆续上网的90年代末,仍然绕不开三座大山。

一是贵。用“猫”拨号上网时,每个月家长要交大几百的上网费。

二是不稳定。一有电话打进来,立马掉线。

三是慢。2000年开始,上海和拨号上网说再见。上海电信全面开放ADSL宽带接入业务,下行速率从512K一直涨到8M。

但打开一部好莱坞电影的加载进度条仍然像蜗牛爬过上海石库门露水未干的青砖————8M已是ADSL所能达到的速度极限。

真正让用户获得速度感知的变革发生在2009年。网站的加载条开始顺滑如小笼包的褶子。

这一年,上海加速推进的光纤网络普及(“铜缆换光纤”)。

●相比传统的铜缆通信,光纤通信传输速率高、带宽宽、能耗低。

●光纤到户(FTTH)在当时全球范围内都很罕见。

上海市民因“光纤到户”而获得跨越式网速提升背后,是一场武汉光纤技术突围和上海电信市场服务的双向奔赴。

武汉熔铸技术矛尖,上海架起应用长弓——这一次,上海在产业链中的角色,不仅是研发,更包括应用和推广。

上海再次提前预见需求,和武汉共同诠释了技术与民生的双向奔赴——武汉硬核研发解决问题,上海电信普惠服务将光纤技术率先大面积转化为全民可负担的基础设施。

500

source:pixabay

中国光纤技术突破的上半场(实验室技术准备)和下半场(规模化生产制造)都发生在武汉。

1972年,武汉电信总局528厂成立激光通信研究室。

日后研制出我国第一根实用型通信光纤的科学家——上海人赵梓森任该研究室副主任。到70年代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在光纤研制、光电器件、通信系统上都取得重大突破。照理说,光通信应该能快速通过大规模生产走上实用化、产业化道路。但中国光纤的产业突围和今日的芯片颇有相似:

你以为卡在芯片,其实是还卡在光刻机;

你以为卡在光刻机,其实还卡在机床;

你以为卡在机床,其实还卡在材料……

80年代中国生产的光纤设备寿命有限,原因也是套娃型的卡脖子——我国生产光纤设备的车床会因期腐蚀失去精度。追根溯源是我国当时无法生产一种耐腐蚀的钢材料。

中国光纤产业走上了“引进、消化、吸收”路线。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被指定为外企合作负责单位。赵梓森担任武汉通信光纤厂中方技术负责人。1988年,武汉长飞公司成立。

从武汉长飞使用的光纤全都进口自美国康宁公司,到长飞自主生产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光纤——历时十年。

十年中,伴随的是产业多个环节的同步突破。

到了2000年,中国光纤的大规模生产终于不再受制于人。

新的问题是,如何让应用同步跟上。

500

source:unsplash

如果可以将光网络终端设置在用户家中(即“光纤到户”fiber to the home,FTTH),实现全光纤,零铜线,中国网民就可以享受到极高的网速。

技术没问题了。但如果光纤到户费用高,自然是普及不起来的。

中国光纤产业的普及到户,最先爆发自上海。

2009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进“光纤到户”,得以全市推进的前提是——上海电信宽带用户从ADSL进入百兆光网时代几乎是免费升级的。

赵梓森把这一突破归功于上海电信,“上海电信高瞻远瞩,有魄力。通过牺牲自己的利益让市民得到实惠,带动城市光网的发展。”

上海电信为了普及光纤到户做了两件事:

1)光纤到家,增速“免”费

2)规范施工工艺,打消用户对光纤入户要打洞及室内布线的顾虑。

这一年开始,上海像被装进了水晶球——光纤像透明的藤蔓爬上石库门,又钻进陆家嘴的钢骨,在浦江两岸织就光的罗网。

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

在“宽带中国”发布的前一年——2012年,上海已启动了全市第四次宽带大提速:使用512k宽带的市民可以免费升级到10M。

之后数年中,上海人家里的网速每隔一段时间就被刷新一次。

2020年,天猫双十一订单峰值达到58.3万笔/秒;2021年,短视频平台与直播结合,推出短视频直播功能;智能家居产业则开始从单品智能向全屋智能过渡——但上海人对这些新兴产业的感知是平稳而新奇的:

因为早在这些产业创新出现前:2018年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就提前实现了上海全城千兆覆盖目标。

从更高的视角看,中国互联网上半场的爆发离不开宽带等基础设施的超前布局。人们可以流畅进行电子购物、直播的本质是光纤网络对高并发流量的无缝支撑

●截至2024年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6.7亿户,全年净增3352万户。

●其中,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用户为2.07亿户,占总用户数的30.9%。

500

2023年和2024年固定互联网宽带各接入速率用户占比情况 。图源:工信部

●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服务持续在农村地区加快普及,截至2024年底,全国农村宽带用户总数达2亿户,全年净增790.5万户。

500

2019-2024年农村宽带接入用户及占比情况 图源:工信部

依托新老基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电商、短视频、社交软件迅速崛起。增长引擎发烫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中,跑出了之后云计算时代的中坚力量,则是后话了。

截至2024年底,我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中光纤接入(FTTH/O)端口达到11.6亿个,比上年末净增6570万个。光纤网络基本通达全国现有行政村。

截至2024年底,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2820万个。

500

2019-2024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发展情况 图源:工信部

2024年,完成包括云计算、大数据、数据中心等在内的新兴业务收入4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物联网业务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13.2%、69.2%和13.3%

500

中国光纤产业巨大的未来市场在万兆光网。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正推动对光纤基础设施的需求。

上海的“基建先行、预见需求、提前服务”的城市精神也一路走到了算力时代。

04 算力时代:基础设施即未来

2024年,上海电信发布“智云上海”。城市不再仅仅用混凝土丈量高耸入云的天际线。

智云上海是全球最大新型城域网,也是国内第一个实现“全城上云”的城市级云网平台。是可进化的新型基础设施

●它是立体的。底层是一张巨大的新型城域网。网上是流动的算力和不断丰富的应用服务。

●它是动态的。这张网被越织越密——上海将在全市部署60个边缘节点,确保全域级、毫秒级的极致低时延。边缘云、智算中心将在这个网上打通。它的算力调动能力在增强、生态服务应用在增加。

算力时代,上海的使命同样不在于诞生了多少企业巨头,更在于再次以“基础设施先行”的战略眼光,为产业升级、全民创新提前搭建好底层支撑。

●上海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收入为247.6亿元,占电信业务收入的34.6%,收入占比全国第一;

●上海5G基站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4.5个,5G基站占比和密度均全国第一;

●上海算力指数、运力指数全国第一;

《星船知造》看来,“智云上海”作为提前布局的算力时代基础设施平台,已经通过以下两点为AI产业爆发打好地基

一是流量洪峰应对。二是未来产业需求匹配(将算力转化为千行百业的生产力)。

一方面,智云上海为算力时代“永不拥堵”的流量交通做好了准备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算力快速增长。与算力增长相匹配的,就是流量的增长。

根据《中国电子报》数据,从发展曲线看,2010至2020年十年间,固网流量增长了4倍,但2020年到2030年的十年,将增长2500倍。

上海AI企业和游戏企业对算力的需求都很强劲。比如米哈游,是一家完全长在云上的企业,其落子的云游戏需要超大算力,才能满足几十万玩家同时在线。

上海规模以上AI企业数量已经超350家,五年来几乎翻了一番。

未来城市必然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虚拟网络上每一辆“车”都跑得通畅?

智云上海已经可以做到两点:

一是云宽带保证“市区内不堵车”。

二是为更大范围内的交通拥堵减压。

当云网关判定你的访问对象是“大内网”时,如同汽车直接驶入巨大的“市区范围”(流量进入边缘云,即进入离你最近的局域网环境),不去和其他汽车抢公共道路。

同时智云上海在“大内网”的建设过程中有两个前瞻:

一是它一直在修非常宽的道路(目前新型城域网骨干网带宽很高)。等于“内网”里全是十车道。为算力时代迎来巨大流量做好准备。

二是它的路修得很密,路口又多。还能为每辆车自动导航。为算力时代必定越来越大的东西流量分流做好准备。

500

如上图所示,

南北向流量:客户端到服务器的流量走向。

东西向流量:数据中心内部服务器之间的流量走向。

我国的东数西算,就是典型的东西流量。

先明确一点,当时代更快走向万物互联,未来会有更多应用迁入数据中心,以及不同信息源、各种应用之间需要更多高效连接,意味着数据中心的流量会从南北向流量为主,逐渐演变为以东西向流量为主。

它需要一个更大算力、超高带宽、东西直连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过去,传统城域网是一种南北向的树形网络架构,在未来算力时代,这种架构较难满足东西向流量增长的需求。

500

智云上海的新型城域网则是一种混合结构——

500

新型城域网采用叶脊架构(Spine-Leaf),横向可弹性扩容,可提供100G+的超高速连接,满足了400万+用户的智能化服务需求。

由于所有流量都在云上,流量调度就十分灵活。

如同上海“窄马路、密路网”的部分道路布局,每一个路口都能为骑行、漫步、驾车的人群分流。“大内网”也能通过一个个边缘节点,缓解东西流量的拥堵。

当智云上海解决了上海本地流量拥堵问题,让更多汽车直接进入“内网”通行,也意味着为更大范围内的流量减压。

500

source:pixabay

另一方面,智云上海同时承载青浦和临港 “东西两翼”智算中心,是国内率先建成的单体万卡液冷智算集群。

当临港的算力池开始吞吐万亿参数大模型的呼吸——那不过是上海超时空叠叠乐游戏的最新一层。它将触达更广阔的人群:为长三角提供更普惠的智算公共服务。

这些都建立在它遍布全市的边缘算力优势上——上海电信规划布局了60个浅边缘和500个深边缘算力节点,这意味着,算力将一步步迁移到离你最近的地方。

未来的算力不会只从云计算中心产出,它同样从你的手机、汽车,甚至生产场景中产出。“智云上海”已经构建起的边缘计算基础设施,为未来的自动驾驶、元宇宙等对时延有极高要求的产业提供了运行条件。

可以说,目前我们对元宇宙等还缺乏感知,但那是产品侧的问题,智云上海解决网络侧的问题,为未来的产业做好了准备。

一张巨大的新网已经建成,并不断向60个边缘节点迈进。网上算力澎湃。

“60”不会是终局,这个数字还会裂变。

500

source:unsplash

智云上海是上海“基础设施先行”与“城市使命感”的双重叙事——通过超前布局通信与算力基建,构建“技术-产业-民生”协同生态,推动城市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升维。它是技术工程,也是战略体现——通过超前基建,将算力转化为生产力,让上海在AI时代率先构建“永不拥堵”的数字高速公路,为千行百业提供支撑。这一模式或将成为全球智慧城市的新范本。

它还具有公共服务属性、节能减排等。更多“智云上海”相关,请点击《星船知造》《智云上海:为了触手可及的未来》。

尾声

一半扎进元宇宙,一半泊在旧时光

我们看似在考古过去、观察此刻,又何尝不是在预习未来:

中国崛起的奇迹,是多年前埋下的种子在今天开了花。

杭州正加速进化着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为新质生产力的数字经济;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预计在2025年突破2000亿元,成为全球半导体领域重要一极;重庆作为中国重要汽车生产基地已经插上数智化双翼;珠三角的家电创新和新能源创新一起涌现。

而再次把目光回到上海——

一封“基建先行、预见需求、服务全国”的信件在一代代电信信使手中传递——

“打下程控交换机价格必须早于电话需求井喷”、“光纤到户要早于流量洪峰”、“云网融合早于AI算力饥渴”——再盖上“超前布局”的邮戳,从固话时代寄到算力时代,再一路寄往尚未命名的纪元。

最后别忘了,上海的通信基建从不止步于幅员辽阔的网络搭建,从不仅征战于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它长于宏大叙事,也始终关照个体。

它已于3平米的方寸间再次先行一步——

经过数字化升级的遍布上海大街小巷的上海电信公用电话亭有了一个新名字,“Hello老友亭”。

在固定电话尚未普及的80年代,我见过它如何捕捉弄堂口阿婆喊孙子回家的沪语;千禧年,它录下过异乡人输入IC卡号时思乡的呢喃;它曾把城市私语汇入一台虚拟总机,今天又用5G和AI服务老年群体——

截至2023年末,上海市户籍总人口为1519.47万人,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近四成。作为全国最先迈入老龄化的城市,一代建设者离开了曾经奋斗过的岗位,但上海数字化的浪潮从不会抛下她的老朋友们。

楼下的阿婆说,现在她能接触到的全上海最智能的机器不是无人车,而是街角那台"老友亭"。

“按这个键是叫车,按这个能约门诊。还能查你的养老金。”

这就是我的城市,她总是一边书写未来,一边续写过去——让3平方米铸铁与玻璃的方舟和辽阔的智云网络一样持续更新着新时代的技术船票。

就这样,战略远见与人文温度成为城市最迷人之处。

然后一代代建设者会告诉你,当全世界惊叹“中国速度”时,别忘了,她是在兑现多年前就许下的诺言。

500

主要参考文献:

[1] 2024年通信业统计公报. 工业和信息化部

[2] 外汇资源短缺年代的记忆.中国外汇. 2021年第13期

[3] 《实业兴邦》.中国言实出版社

[4]《玻璃丝通信终成真:赵梓森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 中国信息化年鉴2016

[6] 中国信息化年鉴2019

[7] 中国信息化年鉴2021

本文基于访谈及公开资料写作,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为星船知造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