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怕年轻人抢着扫大街

500

不怕年轻人嫌弃扫大街,就怕年轻人抢着扫大街。

作者: 魔鬼斯基 微信公众号:老斯基财经

500

最近,广州白云区新市街道要招6名环卫工人,年龄被限制在35周岁及以下。

如果有驾照,条件可以放宽到40周岁。

很多人不服气,觉得凭啥连扫大街都嫌弃35周岁以上的。新市街道的工作人员倒是不遮掩,考虑问题也很周全:

我们招工是根据单位的用工需求的,不能职业歧视,凭什么坐办公室的就可以设置35周岁以下,做环卫工的就不能够35周岁以下呢?

确实,环卫工怎么就不能有自己的筛选机制了?很多行业都划了35周岁这条红线,也没人出来干涉。

环卫怎么就不能拥抱让系统变得更年轻的美好愿望了?

如果不该有这条红线,那就不能只逮着环卫工说话,前阵子长沙望城区引进博士还要求28周岁以下呢。

再说了,环卫系统想要变得更好的愿望一直存在。

这一点,哈尔滨环卫已遥遥领先十余年。

2012年10月8日,哈尔滨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编制的环卫工,新进外地人员可落为哈尔滨市城区户口。

录用后连续工作3年并且年度考核优秀者,还有机会转为本单位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

457个工勤技能岗位吸引了11539个报名者,最终,有7186人缴费成功。

哈尔滨环卫系统首次创造了“2900多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争抢扫大街铁饭碗”的大场面。

有一个落榜的研究生甚至喊出了一句影响后人十几年的名言:

死也要死在编制里。

500

500

研究生抢着扫大街这件事,当年给大伙儿的触动特别大。

先不说它有没有改变当地的环卫系统,至少它让千万家庭的育儿“口头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全国各地不好好读书的娃挨训时常听的警句是:

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得去扫大街。

从2012年以后,这一警句被迅速篡改成:

不好好学习,以后都不配扫大街。

面对大伙儿的质疑,当时哈尔滨相关部门有一位王姓副主任也很忿忿不平,觉得大伙儿是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一行:

谁说环卫工人就不能是高学历?难道环卫工人就必须是没文化和老年人吗?

王副主任当年觉得招收这些高学历的人当环卫工,是为将来的环卫事业培养人才。

还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出来解释:

新时代的环卫工可不是会拿扫帚扫地就行,要熟练掌握各种环卫机械,会开车和懂电脑。

这么一对比,前两天新市街道办那位工作人员的解释也没啥新鲜的,都是哈尔滨十多年前玩剩下的。

当时广州市环卫行业协会的秘书长还跑出来说:

因为地域以及观念的不同,广州的环卫工作已经市场化。在市场化里,没有所谓的体制外还是体制内,更没有什么所谓的级别。

现在看来,哈尔滨的做法也没有什么问题,当年环卫系统能抛给高学历年轻人最大的诚意就是——

编制。

事实上,诚意给的估计超出了年轻人预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500

咱也不知道哈尔滨环卫系统在十多年里,大学生扫大街有没有扫出什么新花样。

斯基看了一下哈尔滨这两年对环卫系统的赞扬,有一点是“人工超强模式”。

有一个当地在2024年1月宣传的创新点是——

大家挥动扫帚并排成阶梯向前推进。

这种相互配合协作清扫队形,可以实现对路面上灰尘、烟头等杂物高效清理。

碰到流量大的时候,操作手法也不过是把保洁人员从原来的15人增加到30人,把垃圾收运车从1台改为2台。

500

不过斯基觉得哈尔滨的做法一定是超前的、领先的,让当年不太看得上这种做法的广州,也开始学习实践了。

虽然当年很多年轻人很坦诚,承认应聘哈尔滨环卫工是为了编制与稳定,但也有一部分是想要实现自身价值。

500

也有媒体在一年以后跟踪发现,448名高学历环卫工之中,只有少数几个报考公务员离开,绝大部分则坚守在岗位上。

这或许让新市街道看到了年轻人另外的一面,他们对于扫大街可能真的是纯粹的热爱。

他们在招聘信息上也强调了这一点:

热爱环卫工作。

500

500

有了这一点认知,街道觉得即便没有“编制”这个筹码,也能吸引到35周岁以下的年轻人。

当年大伙儿围观研究生抢着扫哈尔滨大街的时候,夹枪带棒地发问:

没有编制,你试试?

十多年后,广州的新市街道听劝了,试试就试试。

其实这也是一种市场选择,如果新市街道给出的条件招不到35周岁以下的年轻人,自然会把红线改回去。

如果他们真的招到了,只能说明咱们环卫系统的工作环境与氛围日新月异,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欢。

再过十年,说不定就有了第一代“环卫世家”、“扫大街”望族。

代代人都以传承扫大街事业为荣。

十年前,关于“扫大街”是体制内与体制外之争;现在,是“35周岁以上”与“35周岁以下”之争;再过十年,就是人与机器人之争了。

咱以后各行各业都是AI机器人,活都让AI干,钱都让咱们拿。 

世界总会朝着咱们YY的方向走的。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魔鬼斯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