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已死
作者 | 鹿
来源 | 视觉志
“选秀,曾是梦想的舞台,如今却沦为流量的祭坛。”
在看完最新一季综艺《演员请就位3》后,这句话的含金量又上升了一步。
节目中,某音千万粉网红自带隐形流量护盾,练习生眼底晃动着经纪公司精心设计的“破碎感”......这种种现象,让人不禁感慨,如今的选秀造星机制,早已变了味。
虽然《演员请就位3》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选秀节目,但它却用另一种方式揭示了当下选秀背后荒诞的本质:
选手们不再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只需在七十二小时集训中速成“破碎感”“性张力”“少年气”。
而此前的其他一些节目,为了实时流量,不择手段地计算着每个热点话题能被换算成多少流量,每个噱头明码标价着热搜时长。
隐形流量和精心包装的偶像充斥着舞台,真正的才华与真诚早已被商业化和流量化吞噬。
这样的“别有用心”不禁让人想起,上世纪70、80、90年代,那是选秀的黄金时代。
那时的舞台,或许笨拙,却充满了质朴与真诚。
无论是表演还是歌唱,选手们都在以最纯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没有“数据女工”支持、没有投票造势的年代,观众真心会为选手的真诚喝彩,评委也真心会因一位“破音”选手激烈争执。
可惜。
那样的时代,那样的选秀,再也回不来了。
巨星的摇篮
说起选秀,离不开两个字,香港。
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香港便已成为选秀文化的摇篮。
时间回到1977年年初,当维多利亚港的霓虹还未完全吞噬星光,“亚洲歌唱比赛”已悄然搭建起香港最早的造星熔炉。
彼时21岁的张国荣正在为自己的音乐梦奔波。那段时期,他和朋友组建了一个名叫“Onyx” 的乐队,并在其中担任主唱。他带着这个新组合参加了几场比赛,成绩虽不算突出,却也初见锋芒。
到了同年5月,张国荣的朋友报名“第一届亚洲歌唱比赛”,顺便也为张国荣报了名。结果,这位朋友在初赛便被淘汰,而张国荣则顺利挺进比赛,并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进入了决赛。
决赛上,当梳着猫王发型的张国荣,在铜锣湾利舞台唱响《American Pie》时,有个8岁的女孩为他献上了一束鲜花,小女孩便是后来成为香港乐坛天后的莫文蔚。
一曲过后,张国荣成功夺得香港区亚军。赛后,他顺利签约丽的电视公司,月薪为1000元。
同年,远在旧金山音乐学院深造的才子陈百强,怀揣着音乐梦回到香港,参加了“香港山叶电子琴比赛”,并轻松夺得了冠军。
紧接着,他又先后两次参加“香港流行歌曲创作邀请赛”,以原创歌曲《 The Rocky Road》和《The Sunrise》获得两次季军,并与无线唱片签约。
彼时的香港歌坛,似乎永远处在一种“新星出炉”的节奏之中。
1978年,当“第一届业余歌唱比赛”公布评委阵容——林子祥、罗文、徐小凤等音乐界重量级人物坐镇,消息一出,立刻吸引了超过6000名参赛者踊跃报名。
彼时18岁的周华健与朋友组成的乐队“Dusty”,在比赛中表现出色,最终夺得了“流行曲与民歌组合冠军”。第二名是“Sidewalk”乐队,其中的主唱杜德伟,后来成为了香港乐坛的风云人物。
这一赛事之后,香港涌现出大量新兴歌手,音乐潮流愈发喧嚣。选秀和音乐的力量,也悄然推动着整个时代的变革。
乐队“Dusty”比赛
到了1982年,当金牌制作人黎小田按下“新秀歌唱大赛”的启动键时,没人会想到这个工业造星装置将会改写整个东亚娱乐史。
当时,黎小田不仅是比赛的评委,还负责赛事的筹备工作。为了寻找有潜力的参赛者,他访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从同事口中得知湾仔舞厅有一对姐妹花,声音极具特色,绝对有潜力成为未来的巨星。
事实证明,此话不假。
那对姐妹,正是梅艳芳和姐姐梅爱芳。
梅艳芳(左)梅爱芳(右)
比赛当天,梅爱芳遗憾止步30强,梅艳芳则凭借一曲《风的季节》赢得评委黄霑满分,创下340分的传奇纪录。
赛后,她迅速与华星签约,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
1984年,19岁的餐厅服务员张卫健,在张国荣的鼓励下参加了“第三届新秀歌唱大赛”,凭借一曲《恋爱交叉》(原唱张国荣)夺得冠军并获“最佳台风奖”,顺利出道。
同年,罗嘉良也参赛,虽然未能晋级决赛,但其出色的外貌和气质引起了TVB的注意,成为其签约艺人。
张卫健比赛现场
罗嘉良比赛现场
1985年,李克勤与草蜢在“第四届新秀歌唱大赛”同台竞争。18岁的李克勤凭借其清新自然的嗓音顺利晋级30强,却最终被评委张国荣淘汰。
而草蜢虽然未能进入前三,却得到了评委梅艳芳的赏识,受邀成为她演唱会的嘉宾。
李克勤比赛现场
草蜢比赛现场
这届比赛的冠军,是后来唱《情人》的杜德伟,亚军是唱《爱一个人好难》的苏永康,季军则是黄家驹的前女友林楚麒。
1986年,20岁的黎明凭借《绝对空虚》获得“第五届新秀歌唱大赛”季军,并成为四大天王中唯一一位通过新秀歌唱大赛脱颖而出的歌手。
这一年,冠军和亚军,分别是文佩玲和许志安。
黎明比赛现场
香港媒体报道“第五届新秀歌唱大赛”
此外参加过“新秀歌唱大赛”的选手,还有周慧敏、温兆伦、关淑怡、郑秀文、郑伊健、谭耀文、梁汉文......
那时,不会有人想到,最初被遗弃的落选者们,竟会在十年后拼凑出香港音乐黄金时代的最后版图。
“新秀歌唱大赛”的部分选手(看看能认出几个?)
除了广为人知的“新秀歌唱大赛”,那个时代的香港,仍有许多选秀舞台同样铸就了未来的传奇——“香港18区业余歌唱大赛”和“山叶吉他大赛”。
1983年,22岁的张学友以踢馆者的身份参与了《欢乐今宵》举办的歌唱比赛。那时的他,凭借《迟早是一对》一曲,展现了卓越的音乐才华。
比赛的评委周文珊评价道:“他虽然不够连贯,不够圆润,但潜力无限。”张学友最终虽未能拿到奖项,但也并未因此放弃,而是默默回到公司做起了文员,私下里坚持练习唱功,逐渐磨练自己的艺术修养。
岁月并未辜负他,张学友最终凭借着对音乐的执着与不懈的努力,一年后参加“全港18区业余歌手大赛”,获得冠军,并与宝丽金公司签约,从此在香港乐坛站稳了脚跟。
而同样发生在1983年的另一个故事——Beyond乐队的诞生,堪称香港音乐圈一次真正的“突破”。
这一切,始于一场名为“山叶吉他大赛”的音乐竞赛。
当时,比赛要求是必须以乐队的形式参赛,而刚满21岁的黄家驹虽然才华横溢,却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队友。幸好,在琴行老板的介绍下,他遇到了叶世荣、邓炜谦和李荣潮。
邓炜谦、黄家驹、叶世荣、李荣潮(从左向右)
四人组建了Beyond乐队,并在同年的山叶吉他大赛中一举夺冠,凭借原创歌曲《脑部侵袭》斩获桂冠。这首歌,后来被填词为《再见理想》,成了Beyond的代表作,也成为香港乐坛的经典之一。
到了90年代,香港选秀迎来了最后的辉煌。
1993年,一位18岁的女孩李美玲,站在新秀大赛的舞台上。决赛时,她选唱了难度极高的英文歌《Run To You》,其浑厚的嗓音与细腻的情感融为一体,让她在三万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了银奖。
出道后,她取了新的艺名,成为风靡一时的“性感天后”,她就是已故的CoCo李玟。
1995年,命运的交错再次上演。
21岁的陈奕迅,刚刚从英国回港度暑假,心血来潮报名参加了“第14届新秀歌唱大赛”。与此同时,另一位21岁的年轻女护士杨千嬅,也报名参赛。或许是缘分使然,谁能料到,这场偶然的邂逅,竟成了他们一生深厚友谊的开端。
最终,杨千嬅凭借一曲《等得太久》,获得季军。而陈奕迅则凭借一曲张学友的《望月》夺得了冠军,顺利签约华星唱片,从此走上“歌神接班人”之路。
杨千嬅比赛现场
陈奕迅比赛现场
然而,进入千禧年之后,香港的选秀舞台逐渐显得力不从心,昔日的辉煌再难复现。
人才辈出的黄金时代逐渐成为回忆,接踵而至的是越来越多短视、泛滥的快餐式偶像。短期的曝光、瞬间的风光,成了造星的唯一标准。选手们的存在,也在名利场的漩涡中逐渐失去了深度与灵魂。
《Music Bus》「回顾八十年代特辑」第2辑的代表人物是Beyond、草蜢、王杰、李克勤等。(來源:imchi)
或许,从19岁的王菲以“王靖雯”之名摘下“亚太金铮流行曲创作大赛”季军的那一刻起,香港的选秀基因就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这位未来天后在领奖台上漫不经心的微笑,恰似世纪末娱乐工业最后的纯真谢幕。
此时的评委们尚未意识到,他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流量时代举行加冕礼——那些曾经需要十年打磨的声线与台风,正被一点点压缩成可复制的数据模块。
- 下一页
——选秀选秀,不就是选会作秀的吗,搁这装啥
而当真正的选秀退出舞台,人们所能看到的,就只剩“作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