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不出自主芯片,是因为材料领域被卡脖子了吗?

    这一期和大家见面的是科大化学物理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没错,就是袁老师的那个)的江俊教授!江老师近年来投身材料研究领域,正好可以与大家聊一聊很多人现在越来越关心的问题:中国在基础材料领域是否面临被“卡脖子”的问题?在我们谈到中国在各种发动机、芯片等高尖端产业上的弱点时,往往就会涉及到生产相关材料的能力问题。确实,在许多领域最尖端的材料技术上,中国还是存在落后问题的。但这就意味着中国很容易在材料上被“卡脖子”吗?江老师认为不是!在江老师的分析下,我们会意识到,其实新材料研究发展缓慢,这不是中国一家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通病”——因为大家往往是通过堆砌实验次数的笨办法来创造新材料的。那么中国的“相对落后”也就不难理解了,毕竟我们的起步太晚,当爱迪生花十几年试灯丝材料的时候,中国还是个封建国家了。所以其实在很多领域,当科学家们需要在材料上突破的时候,不仅是中国被“卡脖子”,而是所有国家都被“卡脖子”,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但也正因此,中国反而有了追赶机会!为啥?因为现在是数据时代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渐渐的科学家找到了更高效地材料设计方法。那么显然,未来的材料领域,数据就是最有价值的宝藏了。那么中国此时的优势就出来了:谁拥有无数的高校、企业积累的大量实验数据?所以江老师跑到日本去却发现日本研究者在读中国期刊,这就不奇怪了!就像去年美国政府停摆,官方的数据网站一关,全世界科学家都懵圈没地方查数据,结果一看中国这边竟然已经有个足够体量的数据库可以替代着用了。所以说,在材料研究方面,中国非但越来越不可能被别人“卡脖子”,甚至以后一个反手,把咱的数据库给一关,就……总之,只要我们的“脖子”够粗,就不怕任何人来“卡”!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