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性感”当卖点?谁在把冒犯女性当提款机
最近,ABC推出了一款名为“比基尼安睡裤”的新产品,主打“经期性感”,让网友直呼离了个大谱。
再怎么“降本增效”,卫生巾也该以女性消费者的舒适度为立足点。
难道”黑流量“也成为各个品牌的营销噱头了吗?
“踩女营销”为什么一直存在?
安睡裤是为了保障经期女性的睡眠质量而存在,又不是为了取悦男性。
卫生巾的受众明明是女性,但在营销时却充满了男性凝视的味道,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类似这样“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营销比比皆是,花洛莉亚就曾因为擦边广告而被举报。
它将旗下某款唇泥的部分色号命名为“亲亲neinei”“亲亲阿咪”等,具备一定性暗示,引起了消费者不适。
花洛莉亚的另一款唇蜜也一言难尽,它设计的唇刷疑似是男性生殖器官,遭到了消费者的抵制。
无独有偶,美妆品牌黑兔也被曝出擦边宣传,某款提亮膏的配图让女性消费者产生了不好的联想。
虽然品牌方道歉,并表示会将此款产品的售卖金额全部捐赠关爱女性的公益基金,但一句“无意冒犯”依然无法消除已经造成的负面影响。
就在最近,国产彩妆品牌橘朵也陷入了“擦边”风波。
它推出的喜葫芦系列礼盒的海报,被指隐晦地视觉暗示了女性的胸部。
有网友认为,橘朵是以吸睛的方式博取关注度,并没给予女性消费主力军该有的尊重与珍视。
女性产品的营销总因讨好男性而翻车,屡教不改的作风让人愤慨。
在频频发生的“冒犯女性”的争议中,也有着不一样的声音。
有人指出,是女性消费群体太敏感了,不刻意往那方面联想,这些设计和宣传图也没大问题。
包括这次橘朵的设计海报,有网友提出,这只是个葫芦而已,用的是寿桃配色,远远谈不上侮辱女性。
又是”敏感“,这个词似乎已经和女性绑定了。
女性表达感受会被说是情绪化,女性反击冒犯又被说是敏感。
到底是女性“敏感”,还是这些品牌方长久忽略了女性的需求?
女性需求为什么不被看见?
在《看不见的女性》这本书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女性是怎样被隐性歧视的。
为什么女厕门口经常排长队,男厕却经常畅通无阻?
这是因为男女生理构造不同,女性上厕所需要的时间是男性的2.3倍,但男女厕所通常被设计成同样的大小,而且男厕有小便池能容纳更多人。
为什么比起男性,女性遭遇车祸受轻伤的可能性高出17%,重伤可能性高出47%,死亡率高出17%?
这因为汽车通常是根据男性身材设计,碰撞测试假人都以男性为准,即使后来采用了女性假人,在肌肉质量分布等方面,也未真正考虑到女性与男性的生理差异。
Helene Schjerfbeck
早在几年前,就有网友曝出女装的种种不合理设计。
取消了裤兜,是为了销售箱包,在诱导女性消费的同时,又故意把女装的质量越做越差,让女性不得不“买买买”。
女装尺码也越做越小,这些商家通过制造身材焦虑进一步控制女性消费者,“割韭菜”之心昭然若揭。
Helene Schjerfbeck
相比之下,男装不光质量好,剪裁合理,还有很多小细节增加了穿着的舒适度。
之前就有女网友买了一条男裤穿,在清洗时意外发现,有块半圆布挡着水洗标,防止材质偏硬的水洗标戳到人。
她表示,这样用户友好型的设计从没在女装上遇到过。评论区也有女性提出,许多女装内缝线都裸露在外面,没有包边经常会扎到人。
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胜枚举。由于女性长期作为社会的第二性别,很多需求都被忽视了,很多诉求也被理所当然地“捂嘴”。
冒犯女性,成了一门“生意”?
商业焦虑流量,让低俗广告大行其道。在这些广告中,却有很多在无意识或者是刻意的贬低、拉踩、冒犯女性。
奥迪二手车广告曾经把女性物化成二手车,甚至连宝马等奢侈品牌都用过类似创意。
难道他们真的不懂吗?
拿女性身体做文章,他们就是靠着物化女性去讨好所谓的“高端群体”。
有数据表示,过去十年国内出现的冒犯性广告中,有将近一半跟“物化女性”、“女性敏感议题”、“色情信息”相关。
全棉时代广告:女生卸妆后吓跑跟踪者
作为女性,很多时候连我们自己都忽视了那么多的“不适”。
只有在别人提出来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是不舒服的。
所以,不是女性“敏感”导致了女性容易“被冒犯”,而是女性的正常人类需求一直在被无视,女性是不得不站出来维护自身的合理权益。
社会已经习惯性地忽略了“考虑女性”这件事情。
更别说一些针对女性的产品设计,实则就是让女性为“粉红税”买单。
不仅加剧了大家的刻板印象,还让女性用品的设计陷入尴尬。
Lisk Feng
有些女性觉得自己对于种种的冒犯已经无感了。
甚至说出来的时候,还会得到一句“是你想多了”的回应。
不是无感,而是长期的诉求都得不到正反馈,所以“佛系”了。
我们吐槽卫生巾长度不够,高价低质,我们吐槽卫生巾那些花里胡哨的设计,我们呼吁卫生巾需要更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
但那些商家依然忽视需求,忽视女性诉求。
央视曾直言,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品牌的性别意思跟不上时代发展。
Lisk Feng
大部分品牌在遭到反对后都选择了道歉,但是对女性的伤害却是不可逆的。
无意冒犯,但下次还敢,这就是他们对待女性的态度,甚至还有人暗戳戳给女性扣上“敏感”的标签,试图再次捂嘴。
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再关注女性的真正需求,那就更别指望其他人割让利益来关心女性权益了。
女性在觉醒,女性在崛起,暂时的困境并不能阻挡大势所趋,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我始终相信,只要女性团结起来,不断发声,总有一天,我们会得到正反馈的。
总有一天,全社会能够真正听到女性的声音,所有这些让我们不适的地方都会被一点点改变。
参考文章:
1.为什么冒犯人的广告越来越多 真实故事计划
2.广告文案侮辱女性,这些品牌为何“花钱买骂”? 央视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