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爱不爱看哪吒,很重要吗?

作者:雷斯林 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 raistlin2017

500

很多年前,吴京接受采访时,被问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主持人提问:

“《战狼2》跻身全球电影排行榜百强,但99%的票房来自国内,你怎么看这事?”

稍作思考后,他回答到:

“所以呢?不是钱吗?”

500

如今随着《哪吒2》票房屡创新高,这段采访又被网友翻出,甚至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你可能要问了,哪吒爆火,关吴京什么事?

可有心人偏偏就能建构关联。

事情是这样的:

春节过后,《哪吒2》的票房还像坐了火箭一样,蹭蹭蹭往上涨。

破纪录都破麻了。

多家专业机构预测,其最终票房可能达到160亿,冲进“全球影史票房榜”前10名。

500

就在这时,一些人不买账了。

他们跑出来调侃,这成绩没啥好吹的。

因为中国人口多、市场大,就算14亿人每人花20块钱看哪吒,都能攒出280亿票房。

500

还有人趁机加速,嘲讽说:

“除了中国人,海外没人关心这部电影。”   

500

“吹嘘《哪吒2》,就跟宣传黑神话、战狼一样,都是圈地自萌。”   

500

为了回应这些无厘头的恶评,大家纷纷转发吴京的采访视频。

给每个唱空哪吒的人,都祭上那句:

“所以呢,不是钱吗?”

中国人爱看哪吒,咋了?

500

说“只有中国人爱看哪吒”、“老外都对哪吒不感冒”,这结论可能下早了。

去TikTok上看看,你会发现哪吒主题的短视频流量可观。

500 

面对这个大IP,老外同样有从众和猎奇心理。

部分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电影感兴趣的外国观众已经准备用脚投票,去影院观赏这部动漫了。  

500

虽然《哪吒2》前期没有在海外做过多的广告,但现在,BBC、纽时等等外媒都在猛蹭哪吒的热度,铺天盖地出报道。

炒作越多,就越能给影片提升曝光度。

这块免费宣发,多少也能转化为真金实银的票房吧。

得益于传播学界的杠杆原理,《哪吒2》在海外的排片场次明显高于其他华语电影,是近年来预售最火的中国电影,不少院线一票难求。

从目前的势头看,它的海外票房成绩说不定能和2016年的《长城》(北美票房4554万美元)掰一掰手腕。

500

(BBC的编辑甚至在夸《哪吒2》好看)

讲到这儿,善意的网友又提出了另一个层面的焦虑:中西文化差异会不会影响哪吒的海外票房?

他们担忧,外国人可能看不懂中国神话,不知道主人公为啥管daddy叫“爹”,也看不懂“急急如律令”之类的表达……   

500

确实,文化差异会影响电影的传播惯性,但我觉得不用过于悲观。

哪吒的故事内核里,除了传统文化,还有个体的反叛、亲情的救赎,以及友情的叙事。

这些元素具有普世意义,也是各国观众都会感兴趣的议题。

老外们没读过神话原典,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影片中收获共鸣。

这就像,他们没读过《西游记》,照样爱玩《黑神话》;

没读过中国古代史,却爱追《甄嬛传》;

没体验过农耕文明,但仍然爱看李子柒一样。

还是那句话:

“出来混,最重要的是出来。”

踏出国门之后,“大儒”和“自来水”会用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帮你辩经。  

500

500

为了保证哪吒在海外票仓的成绩,华人和留学生们操碎了心。

有钱的出钱,有人的摇人。

500

不仅抢光了预售票,还写信给剧院要求加场。

小红书上的留学生说,他们村影院里,哪吒的上座率甚至超过同期上映的《美国队长4》。

有人翘班翘课去看电影,还有人把残疾人座都买了……

“举国之力”在这一刻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500

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哪吒。

毕竟,《哪吒2》背后没有美国的投资,也没有美国的公司提供特效支持。

毫无背景的它能只身闯进好莱坞主导的全球影史榜单,还能在里头“升国旗”,这已经是划时代的突破。

就此而言,即便最后海外成绩差强人意,也不要对它过多苛责。

要知道,我们国内近年来那些叫好又叫座的国产电影,出了本土,国外票房的贡献率基本不到1%。

出海难的结构性困境,很难靠一部作品彻底改变。

《哪吒1》里有个名场面,申公豹指着远处的大山叹息: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   

这样的山,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也同样横亘于中国电影的出海之路上。

郭帆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

当时,他们正在和欧洲的发行商沟通《流浪地球2》的海外发行事宜。

对方建议,把影片中的中文元素去掉,包装成好莱坞影片,这样一定卖得好。

这番话让他们深感膈应,合作就这么愉快地谈崩了。

而“球2”也因为种种原因,在海外市场出现口碑和票房倒挂的情况,只拿到1200万美元的成绩。  

500   

毋庸讳言,美国和好莱坞在全球文化领域中,仍然拥有垄断性的话语权。

所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十名,清一色的都是美国电影。  

500

没有美国基因的影片,能拿国际大奖,但票房就是涨不起来。

比如,韩国电影《寄生虫》,虽然拿了奥斯卡,全球总票房大约2.5亿美元,也就比《卧虎藏龙》高了一点点。

还有,刷新日本影史的《鬼灭之刃剧场版:无限列车篇》,全球总票房5.07亿美元,根本挤不进影史排行榜。

……

面对好莱坞设置的小院高墙,非好莱坞影片很难在欧美这个全球最大的票仓获得充足的宣发机会和排片场次,自然难保高票房。

反之,制作方如果选择和美国的电影公司合作,宣发和排片就能得到双重保障。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美合拍的《巨齿鲨》。

尽管这个系列在国内没有引发现象级的讨论,但它在全球拿到了将近10亿美元的票房。  

500

2019年,《哪吒1》出海的时候,也没逃出上述大环境的制约。

虽然它在IMDb上拿到了7.8的评分,但由于缺乏商业推流和排片机会,最终在北美只拿到了178万美元的票房,全球总票房也只有560万美元。    

更让人无奈的是,影片刚上映一个星期,海外某盗版网站就上线了它的高清版,一个月内就有80多万的点击量。

这也从侧面说明,老外对中国神话还是感兴趣的。

只是大环境让他们有很多机会白嫖。

不知道五年后浴火重生的《哪吒2》能否在海外大放异彩?

如果它能挤进影史前十,那就真成了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故事。

讨论至此,看到网友说,中国人其实没必要care美国人爱不爱看哪吒。

“海外卖得好不好,根本不重要。”

500

我觉得吧,我们确实没必要完全跟着美国人的观感走,也不用强求所有海外观众都为影片点赞。但是,拿下北美票仓真的很重要。

有了这波赚钱效应,中国电影的出海之路或许会变得顺畅一些。

至少那些海外发行商、海外院线在对接中方代表时,或许会收一收傲慢的态度。

或许,也不会再吐槽“中国人为啥搞那么多神(God)”,只会觉得中国神话里处处都是待发掘的金矿。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