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首超天津、冲击全国第10强,宁波靠什么?

来源:公众号“城市研究室

500

杭州因为“AI六小龙”爆火后,很多人都说浙江就是靠互联网经济,没有实体经济。

其实不然,浙江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同样出色,而这个重担就交给了宁波。

随着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GDP出炉,宁波GDP达18147.7亿元,增速5.4%;天津GDP为18024.32亿元,增速5.1%,宁波首次在经济规模上超过天津。

同时,对比南京GDP18500.81亿元,宁波也步步紧追,即将冲击GDP前十阵营,让南京备感压力。

500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中,宁波的经济增速始终高于5%,将增速不及自己的天津和南京一直甩在身后。

宁波如此狂飙突进,究竟靠的是什么?

500

商业社会中,企业如同撑伞者,伞面愈大,抵御风雨的能力便相对减弱。

唯有紧握伞柄,方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稳健前行。

而在长三角城市群能级跃升的宏大叙事背景下,宁波正是依靠制造业“单项冠军”集群为手柄,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格局。

2024年,工信部最新发布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发展白皮书》中,宁波以104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领跑全国,形成覆盖37个工业大类的“冠军矩阵”。

500

宁波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总量连续七年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图片来源:宁波发布

可以说,宁波就是一座制造业的“小巨人之城”,实力不容小觑。

有一句话经常被用来形容宁波的制造业:“只挖一米宽,挖一千米深”。

意思是,宁波制造业不求大求全,而是在细分领域持续耕耘,追求专和精,培育出数百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指的是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小巨人”是其中的佼佼者,处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占率高、质量效益好,需同时满足“专、精、特、新、链、品”六个方面指标。

2024年公布的前五批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宁波以352家位居全国第五,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苏州,远高于经济体量差不多的天津、南京。

500

前20城市“小巨人”企业数量

不仅如此,宁波308家单项冠军培育企业中,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的有76家、世界前三的有171家、全国第一的有205家。

单项冠军企业的数量,宁波更是一骑绝尘,连续多年都是全国第一。

500

宁波单项冠军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将产业做到行业前列已很不容易,如果还能将某项工艺做到“不可替代”,那就难上加难。

可宁波不仅做到了,还构筑起独特的产业竞争壁垒。

宁波的舜宇光学主营光学镜头,全球每3部安卓手机,就有1部光学镜头来自这家企业。

还有帮助“嫦娥”探测器顺利登陆月球的航天星载镜、进入天宫空间站“解锁”纳米世界的高端显微物镜,两款镜头都是由一家名为永新光学的宁波民营企业自主研发。

500

研发人员展示永新光学研发的“嫦娥四号”降落相机镜头

此外,宁波的博德高科,提供了全球高精度机床40%的切割丝;而全球90%以上的缝纫机整机厂的旋梭,则来自宁波的德鹰精密。

500

博德高科切割丝生产车间一角,图片来源:宁波发布

正是这些不可替代的宁波制造,让宁波始终在颠簸的全球贸易变局中稳中有进,并成为铸造“大国重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挑战,宁波的“十四五”先进制造集群规划中,明确将制造业占比稳定在36%红线之上。

沿着这条“重制造,拼研发”的路径,宁波制造业才能在多个细分领域精耕细作,数十年如一日,将“一米宽千米深”的产业深耕模式,同样在新能源汽车赛道迸发出乘数效应。

2024年宁波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381亿元,依托均胜电子、拓普集团等23家核心供应商,已形成从三电系统到智能座舱的完整配套能力。

吉利汽车旗下的极氪、领克等新能源汽车品牌,都是宁波研发和生产。

500

第100万台领克在宁波余姚下线

2025年,宁波更是立下Flag: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要超过70万辆,占全市汽车产量比重要超过50%。

参考这个目标,宁波也很可能即将继西安、重庆、合肥之后,加入到新能源汽车之城的争夺中,打造出城市产业新的增长点。

宁波各项产业快速跃升,也孵化出众多上市公司。

截至2024年末,宁波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68家,总市值突破2.8万亿元。其中,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22家,74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占比接近一半。

500

图片来源:宁波上市公司协会

资本市场的“热闹”,不仅体现了宁波制造业的“专精特新”特色,让宁波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竞争与协同发展中不断狂飙突进。

不过,除了自身制造业能力出众,宁波的经济急速增长,还有一件“秘密武器”:外贸与港口经济的良性互补。

500

作为中国传统“十大商帮”之一的“宁波帮”,其历史底蕴和商业智慧为宁波的制造业现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种深厚的产业根基不仅激发了宁波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活力,更将商品通过海陆交通辐射到了全球。

2024年,宁波实现进出口总额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正式超过东莞,成为全国外贸第五城。便利的港口条件是宁波外贸增长的基础,“王牌”便是舟山港。

作为全球第一大港,2024年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3.77亿吨,连续16年居全球第一,同比增长4%;集装箱吞吐量达393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1%,创近七年新高,位居世界第三。

2024年11月25日,随着宁波梅山港区起吊第1000万标准箱,宁波舟山港也成为继2017年穿山港区实现“千万箱级”后,第二个“千万箱级”码头。

500

全球前10大货物吞吐量港口排名(截止到2023年)

此外,宁波的海铁联运量也连续6年领跑全国,构建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义新欧”班列的战略支点。

外销与内贸,走出去与走进来,不是割裂的,而是一场“双向奔赴”。

舟山港通过毛细血管般的陆地交通体系,与整个浙江乃至长三角区域制造业形成了紧密的协同关系。

这些企业通过充分利用宁波港口的优势,便捷地进口原材料并出口产品,从而构建了高效且完整的产业链,让宁波成为跨境电商领域的领跑者。

2023年,宁波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就达到2302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深圳和上海;占进出口总额比重18.0%,在外贸十强城市中仅次于广州。

500

宁波出口跨境电商博览会,图片来源:宁波发布

跨境贸易对时效极为敏感,传统的码头集散模式,不仅物流效率低,也很难满足如今跨境电商履约时效的需求,解决办法便是建设更为灵活的海外仓。

事实上,十年前,当国内很多城市还在发力互联网经济时,宁波就已经开始鼓励企业主体走出国门建设海外仓,并不断推动自营海外仓向公共海外仓转型。

截至2024年上半年,宁波市共有73家海外仓企业在24个国家和地区建设经营了217个海外仓,面积达374.7万平方米,海外仓数量居全国前列。

这些海外仓不仅覆盖了美国、德国、英国等传统市场,还在越南、墨西哥、巴西等新兴市场积极布局,加速了宁波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使宁波制造企业的平均订单响应周期缩短40%。

宁波还通过“产业带+跨境电商”模式,积极推动慈溪小家电、余姚模具等68个特色产业集群实现数字化转型,建设了多家“一区一特色”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推动传统外贸向数字贸易的范式变革。

500

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更重要的是,面对严峻的外贸形势,宁波政府主动作为,除了在资金政策层面对跨境贸易企业进行扶持,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022年7月,宁波就曾在全国首创涉外商务往返包机,让企业到欧洲和客户面对面谈生意,下订单。

500

宁波商务代表团乘专机飞往匈牙利布达佩斯

外贸与港口经济形成的双轮驱动,使得宁波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2024年,宁波出口机电产品5401.2亿元,同比增长14.8%,占同期宁波出口总额的57.1%。其中,家用电器、电工器材、通用机械设备、汽车零配件出口额分别增长17.1%、15.2%、26.4%、13.8%。

从宁波舟山港驶出的货船,不仅将国内的商品驶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还承担着长三角最重要的原材料转运功能。

作为长三角最繁忙的贸易港口,宁波舟山港每天要装卸29万吨煤炭及其制品、38万吨原油、65万吨矿物建材、80万吨铁矿石,为长三角地区生产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养分。

500

宁波舟山港雄姿,图片来源:宁波晚报

可以说,宁波不仅是浙江制造业的“压舱石”,更是一台提升长三角经济动能的“发动机”。

500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宁波的制造业“单项冠军”集群和强大的外贸实力,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中,宁波通过与上海张江的“研发-制造”双核联动,在半导体装备、高端材料等领域形成了创新共同体;与合肥共建的“智能驾驶产业创新走廊”,实现了从光学传感到底盘控制的产业链垂直整合。

500

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图片来源:新华社

同时,宁波还与杭州探索数据跨境流通,与金华-义乌共同打造宁波的“第六港区”,出口集装箱“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不断推动相关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展示了“渐进式创新”现实路径。

500

临港规划效果图,图片来源:中国义乌

而宁波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和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如前沿化、专才化、精深化、数字化、深度全球化、创新本地化等,也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正是这种开放创新,互相竞合的生态,使得宁波规上工业企业技术交易额年均增长27.3%,成为区域经济格局重塑的关键力量。

不过,虽然是长三角重要的制造业城市,海运也很发达,可宁波在陆路上却属于交通末梢,有些缺憾。

长期以来,受杭州湾“喇叭口”地理条件的制约,宁波与上海,一直是“离得很近、隔得很远”,互相要在杭州湾绕上一大圈才能抵达。

500

杭州湾“喇叭口”让宁波和上海隔海相望,形成“沪宁杭”铁三角

直到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两地行车时间才从过去的四五个小时缩短至2个多小时。

虽然借助即将建设完工的苏嘉甬高铁,宁波到上海有望一小时直达,可中间依然需要绕道嘉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达”。

国家为了将宁波纳入上海的“半小时经济圈”,让长三角经济再次提速,于是在杭州湾大桥的基础上,连续规划了两座跨海通道:

一条是总里程约70公里的沪甬跨海通道,另一条是直接深入海中,分别连接上海洋山港和宁波舟山港的沪舟甬跨海大通道。

500

上海洋山港与宁波舟山港,分别是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和世界第一大货运港,可见沪舟甬跨海大通道建设意义有多么重大。

两条跨海大桥不仅建设里程长,海况也很复杂,因此造价均超过2000亿元。

放眼国内,很难有哪个经济区域有此财力和魄力。

没办法,宁波的制造业在长三角的重要性和地位不言而喻,且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中,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都已与上海实现高铁直连直通,唯独少了宁波都市圈。

500

长三角铁路网,图片来源:广东地理

这么多年来,长三角城市群通过密切联系,互相取长补短,早已发挥出了“1+1>2”的效果。

这也意味着,一旦宁波与上海的交通效率得到提速,不仅上海与宁波在区域合作、产业结构领域有更大突破,也将给上海洋山港与宁波舟山港带来巨变。

虽然上述跨海通道尚处于规划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区域交通的改善,宁波也必定会以惊人的速度发挥其制造业和外贸的优势,在长三角区域展现出强大竞争力。

宁波,值得期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