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大厂不养懒汉?——说说我记忆中的国营大厂
年还没过完,退休工人阶级“大火柴”照例又回忆起计划经济时代国营大厂的幸福生活——无非还是大厂食堂午餐的烧排骨多么美味、大厂澡堂子走出来的女工们如何婀娜、以及大厂车间高温补贴又是如何丰厚之类。大火柴最后得出结论: 那时候的大厂生活不仅美好,而且工人阶级干劲冲天、不可能养懒汉。
我也是在大厂的大院里长大的,但我关于大厂的记忆跟大火柴并不完全一样。在我看来,再没有比计划经济年代的国营大厂更适合养懒汉了。
那时候国企里是有不少责任心强技术也好的好工人,但懒汉也多的是。从制度设计上讲,如果某工人就是天天磨洋工,你能奈他一个工人阶级何?你有什么有效手段激励他?又有什么手段警示处理他?
他出身好、不偷不抢不乱搞女人更没有反动言行,无非就是不认真工作干活磨蹭出工不出力时不时还爱占点小便宜,你敢扣他一分钱?该调级时你敢不给他调?在那个年代,他一个工人阶级,你能拿他怎么样?
那时候我还在上学,车间里工地上我没直接深入的观察,只是那时经常听长辈们讲懒汉们上班是如何偷懒,而且我是天天亲眼看见在厂里工作的众邻居们如何不到下班点就溜回家或上街买菜。有一件事我是有直接的深刻印象的,直到今天仍记得,那就是在厂机关理发室理发的经历。我虽不是职工,但做为职工子女也是在厂机关理发室理发。理发确实凭票,厂子里每月按人头免费发票,要是你家票不够用可以自己到会计室买,一张1毛还是5分记不清了,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理发需要长时间的等待以及不断有人插队。
机关职工加上家属上千人,但那两三个理发员就跟大爷一样。其实正常情况下排队理发的人并不多,通常坐不满一条长椅子,但理发仍需要长时间等待,等两个小时很正常。一是因为理发员磨洋工,聊天喝茶上厕所弄这弄那,反正一上午理不了几个人。二是因为不断有人插队——在计划经济的国营大厂,即使你是个微不足道的理发员,也意味着你掌握了某种可以“开后门儿”的权力:只要跟理发员熟,你就可以免于等待或少等待,而且插队可以无所顾忌无需顾及别人的感受。那里候,除非你是领导,普通人想快点理上发就得跟理发员套近乎比如给他递根烟,所以理发员们的耳朵上总是夹着几根烟卷、而理发工具柜的台面上则放着更多的烟卷,全然不避人——在那个年代,收受点小贿赂不丢人,反而是“有本事”的体现。我们小孩没办法只能等。当然,大多数大人也跟我们小孩一样耐心等,反正那时候随便找个理由离岗几小时很平常,在理发室长椅上坐着吹风扇聊大天总比干活强吧。但我不喜欢等待,那个时候学校放学早,又没啥家庭作业,长时间的等待理发就等于占用了我的玩耍娱乐时间,我憎恨等待,所以对此印象深刻。
如果赶上快到中午,理发员们不到12点就早早收工去吃午饭,全然不顾还有顾客在等着理发,顾客们通常不会也不能抱怨,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也是这么对待别人的 ;吃完午饭大爷们还要睡两个多钟头午觉,下午磨蹭到3点多才开工干活,5点多离下班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人家大爷就赶人关门走人了。所以那时候理发也不是件容易得到的事。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见微知著。所以你大火柴说什么那个时候工人不磨洋工国营大厂不养懒汉,我信你个大头鬼!
看你大火柴的文章,全是描写你当年如何在大厂食堂吃喝、领洗澡票、到文化宫看电影、到厂医院打针拿药之类,可以想见你当年是怎么工作的。你那厂子为啥黄了?无非就是吃喝的人太多、认真干活的人太少!产品没有竞争力,亏损累累,国家背不起了,怎么可能不黄?如果你企业大把大把赚钱是你们市里下金蛋的老母鸡,人家供着你们还唯恐怠慢你们,怎么会让你们下岗买断你工龄?
我父母都是国营大厂的,国营大厂啥样我不知道?我父母的厂,除了没有火葬厂,厂里啥都有,厂医院幼儿园中小学技校职工大学工人文化宫文工团甚至连公安处检查院法院都有,养着大批与生产无关的人。那时候稍有门路的人都跟大火柴一样拼命往机关里钻,厂机关和直属单位有事没事一大堆部门一大堆人,工厂像个衙门一样。计划经济的大厂,只是政府的一个生产单位,一切靠着政府计划吃饭,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产品几十年一贯制从50年代卖到80年代基本没改变;都到1990年代了,苏联50年代援助的二战时期的技术设备还在用;还养那么多闲人,企业怎么可能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到1990年代市场一开放,南方民企及外资发展起来,大厂立即稀里哗啦垮了,根本竞争不过人家。产品没人买,亏损累累资不抵债,发不出工资,政府财政又背不起,厂子能不黄吗?不转制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