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智驾芯片崛起,需要更多的比亚迪
在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比亚迪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以其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不断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潮流。继 2023 年实现 “油电同价”、2024 年推动 “电比油低” 之后,比亚迪在 2025 年初再次祭出大手笔,以 “高阶智驾全产品覆盖” 且 “加配不加价” 的核弹级攻势,彻底吹响了高阶智驾普及的号角。
最新发布的“天神之眼”,无疑将锁定 2025 年中国汽车行业最具影响力事件之一。这不仅是比亚迪对自身技术实力的自信展示,更是对整个汽车市场的一次深刻变革。
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
对“天神之眼”的评价,关键词应该落在“普及”上。
比亚迪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出色表现,是“天神之眼”能够实现大规模普及的关键因素之一。比亚迪通过规模化量产和产业链优化,计划将高速NOA及以上功能普及至10万元以下车型。例如,入门级车型将搭载润光智行方案,中阶采用自研DiPilot 100,高阶则联合Momenta开发,形成分层技术方案。传感器成本下降(如摄像头单价从200元降至50元)和芯片算力提升(如Orin X/N和地平线J6M)是关键支撑。
通过自研技术替代外购的方式,比亚迪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比亚迪自研了智驾域控制器、线控底盘(如伯特利One-Box方案)及部分芯片,减少了对博世、Mobileye等供应商的依赖。通过整合Momenta算法与自研数据闭环体系,比亚迪还减少了第三方软件授权费用。这些自研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比亚迪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为其带来了显著的成本优势。
“天神之眼”系统的推出,将有力推动智能驾驶的普及。通过将高阶智能驾驶功能下放到更多价格区间的车型上,比亚迪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和安全。比亚迪计划将“天神之眼”下放至10万元级别车型,20万元以上车型中提供高阶智驾选配,30万元以上车型中标配该系统。这意味着,无论是购买入门级车型还是高端车型的消费者,都能够体验到智能驾驶的魅力。这种策略不仅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还为智能驾驶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此外,“天神之眼”系统的功能也非常强大。以“天神之眼C”为例,该系统配备了5个高精度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3个800万像素的三目摄像头和9个全方位摄像头,总计29个智驾传感器,搭载英伟达Orin N智驾芯片,算力达到84TOPS。其功能包括HNOA高快领航、自动泊车、碰撞预警、紧急制动等,能够满足中端车型的智能驾驶需求。而更高级的“天神之眼B”和“天神之眼A”版本,则分别采用了激光雷达方案和更高的算力芯片,能够实现无图城市领航、窄道通行、全场景智能泊车等功能。
对国产芯片供应链的扶持
正是由于“天神之眼”的关键词是“普及”,比亚迪在“天神之眼”系统中同步采用国产智驾芯片地平线J6M,对国产芯片供应链的扶持,意义就更加非凡。
地平线J6M的AI算力为128TOPS,CPU算力137K DMIPS,采用第三代BPU“纳什架构”,专为多智能体博弈决策优化,适合城市复杂路况下的实时交互。英伟达Orin N作为Orin系列的中端款,其AI算力尚未公开,但参考旗舰Orin X的254TOPS,英伟达在图像处理和高算力任务上更具通用性。然而,J6M强调“够用且精准”,通过算法优化降低算力需求,而Orin N则依赖高算力覆盖更多场景。
在架构设计上,地平线的“纳什架构”以博弈论为核心,模拟人类驾驶中的动态决策,通过数据驱动的交互式算法提升拟人化体验。英伟达的Orin系列基于GPU+CPU异构计算,擅长处理多传感器融合数据,但算法复杂度高,依赖海量标注数据。在场景适配方面,J6M在成本敏感的城市NOA中表现更优,而Orin N则更适配高精度传感器的高端方案。
地平线J6M芯片是业内唯一满足全阶智能驾驶量产的系列计算方案,具备同代一致、代际兼容、系统最优的特性,并依托平台化可拓展计算架构,支持上层应用高效开发与灵活部署。比亚迪的选择,不仅为地平线等国产芯片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还促进了国产芯片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比亚迪是首个成功量产搭载地平线征程四代计算方案的车企。这种合作不仅体现了比亚迪对国产芯片的信任和支持,还为国产芯片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和数据积累。
此外,比亚迪在芯片模块化设计方面的创新,也为国产芯片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采用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与英伟达Orin平台,并运用SiP系统级封装技术,比亚迪成功地将国产芯片与国际先进芯片相结合,实现了性能与成本的最佳平衡。这种模块化设计不仅提高了国产芯片的市场竞争力,还为国产芯片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国产智驾芯片打破垄断的格局已经形成
近年来,国产智驾芯片在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方面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逐步打破国外巨头的垄断局面。地平线作为国产智驾芯片的代表厂商之一,在低算力区间凭借推出的 J2、J3 芯片,经过市场验证,2023 年其前视一体机产品出货量达 167 万套,2024 年市场份额提升至 34%,超过 Mobileye。在中高算力区间,地平线 J5 芯片 2023 年出货量达到 20 万颗。2024 年,地平线还推出了征程 6,芯片最高算力达到 560Tops。
黑芝麻智能同样表现突出,其中 A1000 系列芯片自 2022 年量产以来,2022 年和 2023 年芯片出货量分别为 2.5 万颗和 13.7 万颗,其最新的 A2000 芯片算力可达 250TOPS+。华为昇腾 610、地平线征程 5 以及征程 3 这三款国产智驾域控计算芯片在 2024 年 1-7 月的市占率合计上升至 18.40%,相比 2023 年的 13.9% 有显著增长。
此外,蔚来成功流片了首个车规级 5nm 智能驾驶芯片“神玑 NX9031”,算力达到 1000 Tops。吉利发布了自研的“星辰一号”自动驾驶芯片,采用 7nm 制程工艺,单颗 NPU 算力高达 512TOPS。比亚迪内部也在研发 80TOPS 算力的专用芯片,计划未来将 Orin N 和地平线 J6E 芯片全部切换成自研芯片。理想汽车的自研芯片项目“舒马赫”,设计制程为 5nm。这些车企的自研芯片项目不仅提升了算力,还加强了对供应链的掌控,降低了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推动了国产智驾芯片的崛起。
成本控制是国产智驾芯片崛起的关键。就以“天神之眼”会采用的地平线这款芯片为例,J6M通过SiP模组化设计,将芯片、存储、电源管理集成,硬件成本控制在5000元以内,支持被动散热,适合10-20万级车型。英伟达Orin N的成本虽未公开,但参考Orin X的约3642元单价,其方案需搭配更高规格的散热与电源系统,整体成本或超万元。J6M以“极致性价比”成为车企降本利器,而英伟达仍需依赖品牌溢价和技术壁垒。
地平线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绑定头部车企,与比亚迪、广汽等本土巨头合作,通过规模化量产摊薄成本。例如,比亚迪2025年计划60%新车搭载地平线方案,覆盖10-15万主流市场。地平线提供“芯片+算法+工具链”全栈服务,支持车企自定义功能,契合中国车企“既要自研又要省钱”的需求。
英伟达则依靠全球生态,如CUDA开发平台维持开发者黏性,但其封闭性被诟病“不够接地气”。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迫使车企转向国产替代。中端市场被地平线、黑芝麻等本土企业蚕食,而高端市场又面临华为昇腾、Mobileye的竞争。
“天神之眼”的发布,意味着智能驾驶将进入“平权时代”,技术趋势向端到端(E2E)学习转型,J6M的纳什架构与Orin的通用算力均需向数据驱动转型。市场分化明显,10万以下车型或由地平线、黑芝麻主导,20万以上高端市场仍是英伟达、华为的战场。2025年,地平线计划量产超10款车型,而英伟达若无法解决本地化与成本问题,份额或进一步收缩。这场博弈的胜负,或将取决于谁能更快实现“技术普惠”——让智能驾驶从“豪华标签”变为“大众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