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珍珠奶茶有新规!这种珍珠不能再做了
近年来,珍珠奶茶这个经典单品重回巅峰,市场上专门店越来越多。
但今天起,珍珠奶茶将有大变化!
国家新规禁止在珍珠中添加“脱氢乙酸”,这对茶饮品牌和供应商会产生什么影响?
今日起,这种珍珠不能再做了
今日起(2月8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将正式实施。
该标准早在2024年3月发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上,外界关注的此次调整的焦点之一在于,不允许在淀粉制品、面包、糕点、焙烤食品馅料等食品中使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
奶茶中的配料“珍珠”因属于淀粉制品,也将禁止使用脱氢乙酸钠。
据了解,脱氢乙酸钠是一种很常见的防腐剂,能够有效抑制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的生长,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加工,如糕点、果酱和酱菜等,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在规定使用范围和限量内使用脱氢乙酸钠是安全的。但如果过量摄入,可能会对人体的肝脏和肾脏造成一定负担。
很多消费者可能会有疑惑,奶茶中的“珍珠”小料,跟脱氢乙酸钠到底是什么关系?
咖门从珍珠/粉圆的供应商处了解到,目前茶饮市场上“珍珠”小料分为3类——常温珍珠、冷冻珍珠和快煮珍珠。
常温珍珠:运输、存储方便,口感Q弹,香型颜色多样(焦糖,黑糖,水果味,白色,绿色等),保质期一般为6个月,有添加防腐剂。
冷冻珍珠:配料干净、口感软糯,冷链运输成本高,存储也面临难题,不含防腐添加剂。
快煮珍珠:煮制时间短,操作方便,但因熟化过,防腐剂添加相对多,品控难度也相对更大。
也就是说,冷冻珍珠不含防腐添加剂。消费者也无须担心,尽管常温珍珠含有防腐添加剂,但只要合规都是安全的,况且一杯奶茶中的含量更是微乎其微。
此前有供应商的珍珠粉圆被抽检出脱氢乙酸及其纳盐(以脱氢乙酸计)的添加量为0.950g/kg,(当时国家规定的添加量为1.0g/kg)。
尽管添加量逼近限值,但使用该珍珠制作的大杯珍珠奶茶,检出脱氢乙酸及其纳盐(以脱氢乙酸计)仅0.0160g/kg,60多杯珍珠奶茶的此添加剂含量才能达到1g。
需要注意的是,2月8日前生产的珍珠,在2月8日后依然可以继续使用。但是2月8日后生产的珍珠若含有脱氢乙酸钠,则属于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将会面临处罚。
包括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并视情况处以不同程度的罚款。
工厂早已替换
冷冻珍珠出货量增多
事实上,据咖门了解,很多供应商去年就已通过更新工艺改进产品配方,实现“珍珠粉圆”中完全不添加脱氢乙酸钠。
一家规模较大的珍珠供应商百思味告诉咖门,目前基本所有茶饮品牌都已悉知这个概念,能用冷冻珍珠的品牌已经全部切换冷冻,运输跟储存能力稍弱的品牌也第一时间提出切换防腐剂的诉求。
“很多品牌去年已经完成升级,有的客户为保证安全及产品稳定性,年底才完成新切换。”
以他们公司为例,去年之前常温珍珠的出货量很大,年底至今,冷冻珍珠的需求量持续上升。
“常温的还是不如冷冻的口感好”,她认为,随着冷冻珍珠的价格被打下来,使用的品牌会越来越多,毕竟手作黑糖珍珠掀起消费热潮,珍珠口感也在不断升级。
主打珍珠奶茶的品牌
基本不受影响,放心喝
咖门也采访了多家头部品牌、以珍珠产品为特色的茶饮品牌,发现新规对他们基本无影响。
一头部品牌告诉咖门,其奶茶中的珍珠配料主要采用木薯淀粉、木薯粉、黑糖和饮用水,熬煮半小时制作而成。
煲珠公的创始人杨思宇表示,他们从品牌创立第一天起,用的全都是冷冻珍珠。陈文鼎的相关负责人说,他们的珍珠采用全程冷冻配送。
“我们的龙珠是冷冻制品,未添加类似于脱氢乙酸钠之类的防腐剂,全程生产、运输、储存都是在零下18℃的环境下”。雅克雅思的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还有一些使用常温珍珠的品牌,大都已经攻克工艺更改配方。
从整个茶饮市场来看,虽然常温珍珠因便捷、成本因素,依然占据市场主流,但我们也看到,很多品牌开始采用冷冻珍珠。
随着珍珠奶茶的持续风靡,以及健康消费需求的倒逼,相信越来越多品牌会转向冷冻珍珠。
茶饮的健康品质升级
比消费者想象中更精细、更超前
百思味食品工厂负责人徐添业坦诚表示,新规对他们有一些影响,因为替换新防腐剂需要稳定的周期,成本也会有所增加,但他明白,这是企业必须要面对的,因为消费需求越来越健康,客户(茶饮品牌)对冷冻珍珠/粉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这些倒逼他们探索更健康天然、成本更优的工艺配方,和品牌一起共创做出产品壁垒。
近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新茶饮进入健康化的新时代,消费者对产品风味、原料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茶饮的健康品质升级一直在进行,从植脂末、香精勾兑到使用真奶、真茶、真果,再到鲜榨、手作出品。不仅配料表追求0氢化植物油、0反式脂肪酸,还向消费者公开配料表、热量值,甚至对咖啡因分级等等。
过去10年,现制茶饮产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一杯茶饮变得风味越来越自然,成分越来越健康,消费体验也越来越透明。
就像国家新规之所以有此调整,央广网分析一是出于安全性考量,二是顺应国际趋势,三是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可以说,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标准日益严格,茶饮产品的健康迭代速度更是插上了翅膀。
当下现制茶饮品牌做的,其实比消费者想象中更精细、更超前。每个品牌的每一次升级,都是在扭转“奶茶不健康”的认知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