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必败的经济逻辑

【本文由“张广才”推荐,来自《金庸的时代,还在吗?》评论区,标题为张广才添加】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曾上过一门文学批评课程叫《现代文学经典背后的经济逻辑》

讲课的是一名讲师,而非教授。

老师很年轻,因此讲课就比较接地气,古早的网络梗随口就来,我很喜欢他的讲课风格。

有一次,他讲了一节课,彻底颠覆我对金庸,以及金庸为代表的港台武侠派作家的认知。

他是这样说的:无论是写武侠的金古温梁黄,还是写言情的琼席典于楼,之所以能够在内地大行其道,

本质上是经济高地对经济洼地的溢出效应。

而且,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曾经流行于内地的日本文艺作品,和即将或者正在流行于内地的韩国文艺作品。

PS:我上这门课的时候,恰恰是2004年,那时候处于港台热度下落,但哈日哈韩急速上升的时间段。

老师还说。他做出的这个结论,不但适用于改革开放后,而且适用于改革开放前。

我们当时还觉得没他说的那么玄乎,然后老师用了三节课的时间,跟我们一一梳理了整个建国后的外来文艺作品流行史,并对照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外部经济所属国家和地区,

最后不得不承认,他是对的。

所以,今天你来问我,金庸还在不在?

我的回答是,不但金庸,连同金庸一起的古温梁黄,都不在了。

因为无论是香港还是台湾,它们都不在是相较于内地较高的经济高地了,甚至于它们成了经济洼地——内地国产剧会成为港台收视爆款就是明证。

甚至于别说国产剧了,连短视频,网络梗这些东西,内地也在不断地反向渲染着港台年轻人。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内地任何翻拍甚至是二创金庸的行为,其实都跟在长沙马王堆挖掘“曹操墓”一样,既复古又可笑。

别说一个肖战了,就是十个肖战,都填不满这个大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