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守住國際化
作者:黃麗君,香港資深政治經濟政策研究者。
香港的国际化程度越高,越谁都不想“离”了它。
今天的香港,面對巨大財政挑戰,如何迎難而上要有策略,而非不停以香港背靠祖國,穩如泰山的思維去應對當前經濟難題。
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現任教大公共行政學講座教授及顧問張炳良在這星期發表了一篇題為「怎樣的財赤問題」的評論,當中提到一個非常關鍵的觀點,特區政府必須要認真考慮,檢視我們今天的管治大局。
張炳良說一直以來,「國家好,香港好;香港好,國家(更)好」,已成特區繁榮保障的定律。
他又說國家經濟終會走出桎梏,但需要調整期。香港要保韌力,且要不忘開拓新發展點。
不過,他提出了另一個更重要的觀點,更值得今日政府思考。
他說:「當國家經濟再好,香港是否必然好?不能一廂情願,關鍵在於香港能否維持獨特性(即能內地城市所不能)及國際化、善用大灣區、具區域競爭力,否則『超級聯繫』、『超級增值』流於虛詞。」
保持香港的獨特性是甚麼?張炳良說是「能內地城市所不能」。
具體如何體現?要回答這問題,特區政府每一個官員要毋忘特區成立的基礎,除了是「一國兩制」之外,香港與內地城市的最大分別是在「一國兩制」下,還有「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兩大管治方針。
香港具備的國際化優勢,「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兩大方針是關鍵。
今天,我們的官員們有想清楚我們大大小小的政府行為,是以哪個方針作為指標?
我們是越來越國際化?還是越來越內向化、內地化?
在我們的官員發言當中,從內容以至風格,有沒有展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的面貌?
有沒有針對香港必須要維持、推動香港的國際地位而提出主張和具體的措施和發展方向?
若香港不能盡用國際優勢去背靠祖國、聯通國際,若我們的政府行為越來越跟貼內地的語意和內容,還能保住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的DNA嗎?若我們不能保住這個DNA,當國家經濟再好時,在國際上跑出來的國際商貿中心是上海?是大灣區其他城市?還是香港呢?
很多港人冷眼旁觀,只覺香港近年似乎正走向一個比較內地化的格局。這種走勢是否不利香港未來發展?
香港若不保持我們獨特的國際化格局和本質,便不能真正服務國家,也不能體現「一國兩制」賦予香港的發展優勢。
香港發展的火車頭,必須要返回原來的國際化軌道,不要把自己拉入不必要的「身份危機」中。
我們既是國家之下的一個特區,但兩制讓我們可以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最大能量,若我們不能抓住優勢,結果就很可能是當國家經濟再好時,香港也未必會是必然好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