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给中国电影的启示

春节期间,媒体上有两个热点。一个是我国的新型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一个是春节档的国产电影大片。

人们对DeepSeek的赞赏较多,因为它显著提高了我国人工智能的水平,降低了成本,突破了美国在此领域里设置的许多壁垒,进一步挣脱了美国强加给我们的束缚。

而反观中国电影,总觉得问题不轻。越是中青年导演制作的商业大片,越是在作品的精神内核、人物塑造、叙事方式、影音风格等方面膜拜西方,尤其是模仿好莱坞。这已经让春节档的重点影片明显创新不足,到了令人审美疲劳的程度。好莱坞影片都让人厌烦了,中国电影的主流制作者们还顶着类型片的名头,亦步亦趋地模仿美国电影。

在这批电影人身上,中国文化,中国元素,有皮,少肉,无骨,缺灵魂。所以电影看来看去,总觉得土豆、玉米和白条鸡是中国的,但是做出来的食物,薯条味、爆米花味、炸鸡汉堡味太重。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们的电影创作者被束缚住了。当学习的目的是跟随,是模仿,而不是另辟蹊径,不是为了超越,那么学得再好也不是一种美德,不会有真正的进步,而是成了自缚手脚和自我阉割。在电影圈,甚至文化圈里,把心灵下跪说成“致敬”,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的状态。绝大部分文艺工作者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总是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是在学习先进,这会让他们也变得先进。但实际上,当他们把模仿当做终生事业,在西方开垦的园地里使劲折腾的时候,他们与文艺的精髓已经没有关系了。

事实上,从第五代导演开始,从80后观众开始,中国文化的当代审美就笼罩在西方阴影之下。这在电影领域,在叙事类文艺作品中特别明显。角色的思想观念,性格特征,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带有西方特征。不管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沉浸其中,感觉不出自己已经被牢笼,正变得越来越僵化和贫乏,越来越远离历史的进步要求。

这种情况在西方走向衰落,历史出现转折后会变的更加明显。任何还在积极模仿西方的创作者,任何继续沉浸在西方审美趣味中的观众,他们的艺术生活都带有浓重的“遗老”特征。他们的思想“味觉”已经固化,钝化,难以挽救,而新的时代已经发车。

看看DeepSeek,中国电影人能不能得到什么启发?如果你们镜头中的人物,你们的审美趣味,跳不出西方设置的边界,那么在西方已经走向衰落的时候,你们的作品还能成为佳作吗?

回看中国电影史,只有解放后到80年代的电影具有比较明显的中国特色。建国前的老上海电影,90年代之后的商业电影,都带有浓重的抄袭模仿之风。这种抄袭模仿是真正的抄袭模仿,而不是为了创新而进行的学习改造。所以,中国电影能拿的出手的世界级佳作,能让外国人看了耳目一新,觉得与他们的电影迥然不同的艺术创作,主要是在建国后到80年代这段时期。这个黄金时代的产生,我认为是源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中国三观是独一的,与众不同的。

虽说回头看这一时期的中国和中国思想可能存在不少问题,但是从艺术创新的角度去审视,会发现它符合了艺术对于创新的要求。而创新的基础来自思想上的创新,前提是心灵不下跪。DeepSeek具有这样的特质,而中国电影人目前还没有表现出挣脱旧时代的能力。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甚至不承认西方在衰败,仍旧把模仿西方当做是在挣脱旧时代。如此一来,中国电影就很难提高质量,很难符合历史的要求,观众的要求了。

2025.02.02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