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工业化:中国水泥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500

#用数字讲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如果说钢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骨架,那么水泥就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血肉。

现代工业需要与之匹配的现代建筑,而现代建筑必然需要与之匹配的材料——钢铁和水泥。

水泥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材料之一,是人类使用数量最多的材料,是基础设施和厂房建筑的主要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水泥工业十分落后,1949年中国的水泥产量还不到100万吨。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到1985年中国的水泥产量就达到全球第一,此后一直都保持了全球第一的桂冠。

2010年后,中国水泥产量在全球水泥总产量中的比例更是超过50%,大幅领先其它所有国家!

中国的水泥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一、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历程

1:中国水泥产量

 

500

1949年中国的水泥产量仅有66万吨,按5.4亿人口算人均水泥产量1.2千克。

解放前中国最大的水泥厂是华新大冶水泥厂,水泥产能仅有50万吨。除此之外,中国只有少数大型水泥企业的产能在10万吨以上,大量水泥企业是年产能只有几万吨的小水泥厂,使用落后的立窑进行生产。

500

新中国成立后,水泥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不仅迅速恢复了原有水泥企业的生产,而且在全国各地还新建了大量的水泥企业,中国水泥工业初具规模。

1950年到1980年,中国水泥产量从141万吨增长至7986万吨。中国水泥产量在三十年内增长了7845万吨,水泥产量增量是所有国家中最多的。

美中不足的是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水泥产量主要的增长是“小水泥”贡献的。

“小水泥”通常是指地方小型水泥企业,90%以上采用立窑技术,也有小部分采用小回转窑,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小水泥”的产量从1953年的5万吨增长到1980年的5427万吨,27年增长了5422万吨,占同期中国水泥产量增量的74.3%。

改革开放后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速度开始加快,中国的水泥产量从1980年的7986万吨增长至2000年的5.97亿吨,二十年间中国水泥产量增长了5.17亿吨。

1985年中国以1.46亿吨的水泥产量首次达到全球第一,当年美国和日本的水泥产量都只有7000万吨左右。

中国水泥产量在达到全球第一之后并未停止快速增长,到2000年时已经远远超过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

从1980年到2000年,虽然中国水泥产量增长显著,但是水泥的生产结构反而恶化了。2000年立窑水泥(“小水泥”的主要来源)产量达到4.8亿吨,在水泥总产量中的占比达到80%。

500

2000年后,中国水泥工业才真正实现了技术和规模的比翼齐飞!

在水泥工业技术装备上,中国水泥工业首先实现了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的低成本化,依靠先进的技术设备实现了水泥产量的快速增长。

2005年中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达到3亿吨,占水泥熟料的比例为38.6%; 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占水泥熟料的比例进一步超过80%。

2010年新型干法生产线达到1310条,水泥熟料产能突破13亿吨。

由于掌握了最先进的水泥生产技术,中国水泥产量在2000年后的增长达到前所未有的高速。2005年中国水泥产量首次超过10亿吨大关达到10.7亿吨, 2010年中国水泥产量达到18.8亿吨,2014年中国水泥工业达到历史最高产量24.8亿吨!

2020年,中国水泥产量达到23.8亿吨。从2011年到2023年,中国水泥产量都维持在20亿吨之上,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达到的高度。

中国水泥工业的生产规模远远超过任何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美国和日本的水泥产量都未超过1亿吨,欧盟国家的产量也基本维持在4亿吨的生产水平。

中国的水泥产量不仅达到全球第一,而且超过了全球其它国家总和,中国水泥产量在全球产量的占比超过50%。

即使是人均水泥产量指标,中国也大幅超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2014年我国人均水泥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人均1.82吨,2022年我国人均水泥产量是1.51吨,西方国家在高速发展时期的人均水泥产量也没有达到1吨。

正是水泥工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巨大发展,我们才有如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

二、中国是如何掌握水泥生产技术的?

2:中国水泥产量十年增量

 

500

中国水泥产量的增长过程并不是均匀的: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水泥产量十年都只增加了1000多万吨。

80年代,中国水泥产量十年增加1.3亿吨,平均每年增加1300万吨左右;

90年代,中国水泥产量十年增加3.87亿吨,平均每年增加3000多万吨左右。

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中国水泥产量增长了12.83亿吨,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

为什么中国水泥产量的增长速度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根源是中国水泥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

中国水泥的生产技术一直在发展,到2000年左右基本掌握了最先进的水泥生产技术,实现了水泥生产设备的国产化,为中国水泥产能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500

水泥的生产过程被形象地概括为“二磨一烧”:即按一定比例混合的原料经粉磨制成生料—再在窑内烧成熟料—最后通过粉磨制成水泥。

在水泥的生产过程中,窑是核心设备,所以人们通常以窑为标志在区别水泥的技术发展。

回顾过去的近二百年,水泥生产先后经历了仓窑、立窑、干法回转窑、湿法回转窑和新型干法回转窑等发展阶段,最终形成现代的预分解窑新型干法。

 

500

解放前中国水泥工业的设备主要依靠进口,特别是水泥回转窑的设备完全依靠进口。由于没有能力制造水泥工业的生产设备,旧中国水泥产量的低下就不足为奇。

旧中国水泥企业的技术设备,少数大型水泥厂采用干法回转窑或湿法回转窑,而小型水泥厂使用立窑进行生产。

中国当时仅仅能够制造立窑的设备,1939年第一条采用国产设备建设立窑的昆明水泥厂投产,是中国水泥生产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王燕谋,《中国水泥发展史》)

 

500

改革开放前中国水泥工业技术发展的最大成就是实现了回转窑的国产化,并以国产化设备建设了一批大中型水泥企业。

国家建材主管部门很早就意识到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不能长期依赖于进口装备,必须发展自己的水泥设备制造业,实现装备的国产化。

因此国家建材局从50年代中期开始就着手筹划在国内制造水泥成套设备,决定以华新水泥厂为样本仿造湿法回转窑生产设备。

华新水泥厂湿法回转窑的全套设备是40年代从美国进口的,是当时国际最先进的设备,并且中国在购买设备时获得了全套的图纸。

水泥设计院在这套图纸基础上,经过现场测绘和转化,重新绘制出适用于我国机械厂制造的图纸,由东北抚顺重型机械厂仿造了第一套国产设备并用于湘乡水泥厂的建设。

这套国产湿法回转窑水泥设备,后来被简称为“华新窑”成套设备,是中国水泥工业改革开放前广泛使用的设备型号。

湘乡水泥厂于1959年正式开工建设,采用国产设备同时建设了三条湿法生产线,全厂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水泥50万吨。

湘乡水泥厂是中国采用自制设备、自行设计和自行安装建成的第一个大中型水泥工厂。湘乡水泥厂的建成投产,开创了中国依靠自己力量建设大中型水泥厂的历史,是中国水泥史上采用国产设备建设湿法回转窑厂的一个里程碑。

虽然改革开放前中国水泥工业的技术进步体现在回转窑上,但是水泥产量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却是来自立窑——这是更落后一代的技术。

 

500

改革开放前,中国水泥工业的生产技术还停留在湿法回转窑和干法回转窑的水平,而此时西方发达国家水泥工业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至预分解窑,中国水泥工业落后西方发达国家整整一个时代。

特别是日本自1971年发明预分解窑以来,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到1978年新型干法生产线的产量已占总产量的70%以上。

为了了解发达国家水泥工业的技术水平,1978年国家建材主管部门申请引进了两套悬浮预热预分解窑生产线全套设备,一套用于建设安徽宁国水泥厂(海螺水泥前身),第二套在唐山用于建设冀东水泥厂。

这是自1960年购买丹麦湿法长窑成套设备后中国又一次向国外购买水泥成套设备,时隔 19 年后再次购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泥生产设备。

冀东水泥厂和宁国水泥厂的设备进口、工程建设和投入生产,使我国水泥生产技术得到全面提升:

水泥设计院通过技术谈判和设计转化,开始熟悉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的设计;

建材建设公司在设备安装和工业建筑施工中学会了水泥新设备的安装和新设施的建筑技术;

水泥企业则通过技术培训和投产,学到了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

 

500

虽然进口成套设备可以快速提高部分企业的技术水平,但代价是投资太高。

在组织进口外国成套设备建设冀东水泥厂和宁国水泥厂日产4000吨熟料生产线的同时,水泥工业也依靠自己力量开发日产700~2000吨熟料的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技术。

80年代,国家建材局明确水泥工业要发展预分解窑新型干法。新疆水泥厂日产700吨的预分解窑生产试验线是我国第一条能长期连续运转的烧煤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

1987年由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北京燕山水泥厂日产7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线建成投产,标志着该项技术已经成熟。

在此基础上,我国科研设计单位又开发出日产1000吨熟料的同类生产线,并很快在全国推广。

江西水泥厂日产2000吨熟料预分解窑生产线于1984年4月动工兴建,到1986年2月建成投入试生产。这条生产线的工艺和设备都不成熟,试生产过程非常艰难,尤其是设备事故频繁,无法正常运转。

江西水泥厂和天津水泥设计研究院对生产线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造,历经长达3年的调试工作,终于使生产线运行状况达到国家科技攻关要求的指标。

这条生产线是我国自行设计,主要采用国产设备建成的第一条日产2000吨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并通过国家级验收,是中国水泥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500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预分解窑新型干法还不能在全国大规模推广,新技术推广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生产线投资规模太大,吨水泥投资太高。

安徽海螺集团首先在降低投资上取得重大突破。海螺旗下的宁国水泥厂于1995年扩建一条日产2000吨熟料生产线,投资总额下降到3.4亿元。在此基础上,海螺白马山水泥厂扩建一条日产2000~ 2500吨熟料生产线时,投资进一步降低到3亿元以下。

1999~2001年间,海螺集团用5亿元在安徽省芜湖市荻港建成全新的两条日产2500吨熟料生产线、年产150万吨熟料的生产基地,水泥吨投资下降至350元以下。

与此同时,济南山水集团旗下的山东水泥厂和吉林亚泰水泥公司分别用2.8亿元和3亿元建成日产2500吨熟料生产线,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得降低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建设投资的重大突破,这是水泥新型干法生产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跨越。

海螺集团在低投资建设日产2000吨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取得成功后,从2000年开始对低投资、国产化日产5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技术进行攻关。

在海螺集团、水泥设计院和设备制造厂的密切配合下,经过近两年的设备试制和工程建设,池州海螺和铜陵海螺两条日产5 000吨熟料示范生产线分别于2002年初建成投产。其立式原料磨、五级旋风悬浮预热器带分解炉窑系统、熟料冷却机、煤粉立磨、高效电收尘等主要装备完全国产化,生产线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

海螺集团率先突破了低投资、国产化日产5000吨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这一难关,促进了我国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建设的蓬勃兴起,使我国新型干法生产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02年前,新型于法生产线建设中主要采用日产2000~2500吨熟料生产技术,掌握日产4000吨熟料生产技术的企业只有冀东水泥厂和宁国水泥厂等少数几个企业。

2002年开始,在新型干法的发展中愈来愈多的企业采用和学会日产4000~5000吨熟料的生产技术。2003年以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大型水泥企业几乎全部都建设日产4000~5000吨及其以上规模的生产线。

2002年到2004年新建的新型干法生产线中,日产熟料4000吨以上规模的数量达到60%。我国新型干法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普遍性提升,这标志着中国在水泥工厂的设计、设备制造、设备安装和土建施工,以及生产管理与操作技术等方面,都已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能自主发展现代水泥生产。

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我国日产4000吨、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装备已经完全国产化,彻底改变了我国大型水泥技术和装备基本依赖进口的局面。

此外,以立式磨和辊压机为主的节能粉磨技术、以高压变频为主的电机节能技术、以袋式收尘为主的高效环保技术和以消纳废弃物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已在水泥产业广泛采用,中国水泥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十一五”期间,我国水泥产业国际竞争力也大幅度提高,自主研发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已出口到世界多个国家,并且已打入欧美市场。目前国际水泥工程市场份额40%以上都是由中国承接的。

到2010年底,采用我国水泥技术和装备在国外累计建成投产、正在实施和已签合同的水泥成套生产线140多条,已经建成的生产线120多条,建设规模基本都是日产2000吨至日产10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我国水泥技术和装备在世界水泥产业发展中已起到重要作用,一些企业正在或探索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建厂

500

海螺集团在水泥工业技术上的进步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在前期基础上继续建成投产了一条日产8000吨熟料和四条日产10000吨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

海螺集团日产8000吨熟料生产线于2003年9月建成,四条日产万吨熟料生产线于2004年底全部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水泥工业在技术上实现了全球领先。

进入21世纪,中国中材集团成功研发出三种形式的日产10000吨熟料生产线。在2010年世界上12条日产10000吨熟料生产线中有9条是由中材集团承包设计、装备制造和施工建设的。到2015年,我国已拥有10条日产万吨级熟料生产线。

我国水泥生单线规模也处于国际领先:日产12000吨熟料生产线是国际上单线规模最大的生产线,在中国首先建成投产并已建成6条。

中国水泥工业不仅在规模上,在技术水平上都实现了全球领先。

35年等于50

 

500

在工业化过程中,技术的突破是最重要的!

从1950年到2000年,中国水泥工业在这50年的水泥产量增长了5.96亿吨,此时中国的水泥工业以立窑为主,仅有20%左右的产量是回转窑和更先进的预分解窑贡献的。

在“十五期间”(2001~2005),中国的水泥产量在5年之内就增长了4.72亿吨,几乎接近水泥工业前50年的产量增量。

在“十一五期间”(2006~2010),中国的水泥产量在5年内增长了8.11亿吨,大幅超过了水泥工业前50年的产量增量。

此时中国水泥工业已经突破了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的低成本难关,水泥工业新建的生产线基本以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为主,中国水泥工业在技术上也实现了领先,到2015年中国新型干法水泥的产量占比达到98.4%。

中国水泥产量自1985年以来中国水泥产量一直都是全球第一,至今在全球水泥产量中的占比超过50%。

中国水泥历史最高产量是2014年的24.8亿吨,在2011年至2023年一直保持在20亿吨的水平之上。

为什么2000年后中国水泥工业5年新增的产量能超过建国前50年的产量增量,这就是技术进步的威力,是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后的结果。

水泥工业的这些成就是技术革命带来的,没有自主技术就不会有这些成就。


三、全球水泥工业格局的演变

4:全球十大水泥生产国

 

500

在2023年全球十大水泥生产国中,除了美国之外其它都是发展中国家,,背后是各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体现。

水泥的用途单一,只用于建筑,水泥的产量和消费量反映了各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

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现阶段已经没有大规模的建设需求,只有发展中国家才需要大规模建设以完善本国的基础设施。

中国水泥的产量和消费量也已经过了高峰期,2024年中国水泥产量已经减少至20亿吨以下,比2014年最高峰时期减少了6亿多吨。

中国水泥产量的减少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避免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中国发展成就的体现,说明中国用很短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本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只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历程。

印度和越南的水泥产量仅次于中国,这从侧面体现出两国经济确实是发展中国家里表现最好的,未来这两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居民居住条件都会持续改善。

与之相反,巴西、印尼这样人口规模和资源条件远远超过越南的国家,水泥产量却只有越南的一半左右,经济建设能力实在堪忧。

52023年全球水泥生产结构

 

500

2023年全球水泥产量是41亿吨,中国以21亿吨(数据来源:USGS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产量在全球水泥总产量中的占比达到53%。

虽然中国水泥产量已经过了巅峰时期,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

印度以4.1亿吨的水泥产量排名第二,越南则以1.1亿吨的水泥产量排名第三,除此之外其它国家的水泥产量都在1亿吨以下。

印度的水泥产量自2000年以来增长很快,但是目前的生产规模与中国仍有巨大差距。此外,印度水泥装备对进口依赖程度高,这将限制印度水泥工业的发展上限。

6:全球水泥产量结构

 

500

1960年以来,全球水泥工业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中国水泥工业的崛起。

1960年,中国的水泥产量还只有0.16亿吨,在全球3.2亿吨总产量中的占比不到5%。

1980年,中国水泥产量增长到0.8亿吨,在全球总产量中的占比上升至9.2%。

此后中国水泥产量在全球总产量中的占比迅速攀升,2000年达到36.5%,2010年超过50%,至今仍占全球水泥产量的半壁江山。

从1980年到2020年,中国水泥产量增加了23.0亿吨,同期全球水泥产量增长了33.2亿吨,中国水泥产量增量占全球水泥产量增量的69.3%。

从2000年到2020年,中国水泥产量增加了17.8亿吨,同期全球水泥产量增长了25.6亿吨,中国水泥产量增量占全球水泥产量增量的69.5%。

水泥是建筑行业的基础材料,水泥使用量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建设规模,中国水泥产量如此快速的增长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建设速度和建设规模!

7:美国水泥产量和消费量

 

500

从1900年至今,美国的水泥产量从未超过1亿吨,只在2003年后的少数时间内达到9000万吨的水平之上。

美国水泥消费量的最高水平是2005年的1.3亿吨,2020年后基本保持在1亿吨左右的水平。

美国的国土面积与中国相当,人口规模也有中国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是美国在最高峰时期的水泥使用量还不到中国的二十分之一!

从水泥累计消费量来看,美国基础设施规模必然是远远不如中国的,而这些基础设施是支撑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历史数据,从2011年到2012年,中国在短短两年时间里的水泥产量就超过美国在整个20世纪的水泥产量。

水泥使用量的背后不仅是高楼大厦,更重要的是公路、铁路、桥梁、隧道、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

500

500

日本水泥产量也从未超过1亿吨,日本水泥工业历史最高产量是1996年的9900万吨。

日本水泥最高使用量是1990年的8600万吨,目前已下降至4000万吨的水平。

1970年到1995年是日本水泥消费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日本经济腾飞和基础设施高速发展的时期,1995年后日本的水泥产量和消费量就开始持续的下降。

欧盟国家大规模的基建在20世纪70年代前基本完成,欧盟的水泥产量此后基本维持在4亿吨左右的水平。

从绝对规模来看,中国水泥工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上其它发达国家在其经济发展高峰期也从未达到像中国这样的规模。

在水泥工业发展的高峰期,欧盟国家的水泥产量只有4亿吨左右,美国和日本的水泥产量只有1亿吨左右。欧美日的水泥产量根本无法和中国高峰期24亿吨的规模相比。

不仅是水泥产量,在水泥累计消费量上,中国也已经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

2010年至2021年, 我国每年人均水泥消费量都在1.5吨之上,远远超过欧美日发达国家同期年人均0.2~0.5吨水泥的消费水平,也超过这些发达国家高峰时期的消费水平。

自1978以来,我国人均累计水泥消费量已经超过30吨, 超过西方发达国家1950年以来人均累计水泥消费量,稳居全球第一。

四、从中国水泥工业技术的发展过程看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基本上建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实现了低水平的工业化。

以水泥工业为例,中国水泥工业已经具备自主设计和建造回转窑生产线的能力,在全国各地建设了几十条回转窑生产线,这是中国水泥工业“大水泥”的主体。

除了回转窑生产线,中国各地还建设了大量的立窑水泥生产线,构成了中国水泥工业“小水泥”的主体,且小水泥的产量远远超过大水泥。

从水泥工业的技术发展过程来看,此时水泥工业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已经成熟,中国建设的回转窑在技术上已经落后,更不用说立窑技术了。

因此从技术角度上来说,中国实现了低技术水平的工业化。

虽然中国水泥工业技术落后,但是这比完全没有要强,是支撑中国前三十年工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

但是中国并未放弃对水泥工业先进技术的追赶,从七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对预分解窑技术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中间试验。

改革开放后中国水泥工业在技术上开始加快追赶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预分解窑生产线对西方水泥工业的技术有了具体的认识。

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中国水泥工业先后完成了日产700/1000吨,日产2000吨,日产4000吨和日产10000吨悬浮预热预分解窑设备的国产化,并批量建设了国产化的水泥生产线。

2000年后,随着海螺水泥日产10000吨国产化水泥生产线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水泥工业在技术上完全追赶上了西方先进水平。

水泥工业生产技术自主化和设备国产化的成功,使得水泥工业新建生产线的投资显著下降,促成了中国水泥工业的大发展。

中国水泥工业技术的发展过程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虽然在技术水平上与西方国家差距较大,但是基本上能够实现低技术水平的工业化。

改革开放后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中国在技术上逐步追赶上西方先进国家,很多产业基本上都是在2000年前后完成了技术追赶。

在完成技术追赶后,中国各产业部门才迎来了真正的大发展。

技术是最前面的1,产能是后面的0,解决了技术问题,后面的产能建设才有意义。

不论是钢铁水泥还是电力石化,中国这些基础产业部门的规模在2010年前后都达到了全球第一,并且是遥遥领先的全球第一。

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之所以能够达到全球第一,完成技术的赶超是前提!

参考资料:

1、《中国水泥发展史》,王燕谋。

2、《当代中国的建筑材料工业》

3、《王燕谋与国家建材工业局》

4、《十二五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研究报告》

5、《日本制造业概览2022~2023》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