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反对的是“发钱”吗?不!百姓反对的是“假发钱”。
这两年关于发钱刺激消费,调整财富分配的讨论很多,许多大学教授都参与其中。不少专家学者都主张发钱,让低收入者增加收入,给农村老人改善生活。这得到了不少群众的赞同,但是也遭遇许多反对。
赞成与反对的冲突点在哪里?
在“物价水平”。
如果发钱之后所有商品和服务不许涨价,那么群众就会赞同发钱,不会反对。因为这才是真正做了财富转移,使普通群众的财富增加了。这样他们才会稳定增加消费,或者至少保证消费不萎缩。
但是,如果一边发钱,一边涨价,涨价幅度比普通百姓货币收入的增幅还大,那么这就是“假发钱”,是一种欺骗行为。因为货币收入增加了,但是货币的购买力在商品涨价中下降了,即货币贬值了。那么发钱就发了个寂寞,是欺骗了老百姓。一边用发钱增加群众的收入,去刺激消费,一边又涨价搞货币贬值,让人们的银行储蓄贬值,财富减少。算总账,这一进一出反而让普通人吃亏了,这怎么能健康地增加消费呢?它只会形成短期的消费活跃,等到发钱一停止,消费立刻就会更严重地下滑。这就是进一退二,震荡下行,让消费死得更透。
这种看似刺激消费,扩大消费,实则扼杀消费,使消费低迷的关键就在——物价水平的过快上涨上。
为什么这些年我们搞扶贫,搞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进行财富的转移支付,或者提高养老金,提高最低工资,提高低保……不断提高普通群众的收入,结果却是消费越来越低迷呢?
原因就是物价太高。物价涨幅高于人们财富的增长速度。换言之,普通人的财富没增加,而是在减少。财富减少了,消费怎么可能扩大,怎么可能活跃呢?
有人说现在是“通缩”状态,物价不高。产能过剩,打价格战,搞内卷,不可能物价高。物价现在很低。
如果真实这样的话,为什么社会上有“新三座大山”的说法?为什么医疗领域要搞“集采”去谋求低价?为什么父母感叹子女养育成本高,压力很大,年轻人不太愿意生孩子了?为什么房价能掏空六个钱包,还要让人们长期背负房贷债务?为什么蔬菜水果的价格一涨再涨,已经引起人们的不满?……
正是物价上涨降低了货币购买力,通过货币贬值拿走了人们的财富,所以才导致消费低迷。
这个消费低迷首先表现为人们对非必需品消费的减少。于是,非必需品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这才有了恶性价格战,形成低价。
非必需品行业出现低价后,盈利减少,开始减薪裁员。它一边减少了劳动者的收入,一边制造了失业增加的问题。中年失业,青年难就业,进一步恶化了消费形势。以至于必需品行业也出现消费低迷问题。比如,房价支撑不住了。于是,非必需品行业和必需品行业都进入了消费低迷状态,整个经济“失活”了。
此时,拯救经济的办法不是“发钱”,而是“控制物价”。
如果继续发钱而不对物价进行有效控制,每次发钱之后,物价的涨幅都更大,那么它只会加重问题,火上浇油。后面,越是发钱,消费就越是低迷,经济就越差。经济越差,货币越是待在金融系统里不出来,既不投资,也不消费。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的根源在于——财富分配错误。货币不断增加,制造贬值和涨价,让普通百姓的储蓄财富减少,他们怎么能够扩大消费呢?不消费经济循环坏死,怎么会有资方愿意把钱拿出来投资呢?
所以,根本原因在财富分配错误。这个财富分配错误的手段之一就是——发钱,作用点就在——物价过快上涨。
物价过快上涨毁掉消费,毁掉经济循环,首先从非必需品行业开始,最后必需品行业也会遭殃,让整个经济都受害。
所以,百姓反对的是“发钱”吗?不!百姓反对的是“假发钱”,反对的是借机大涨价。这种发钱并没有实现财富的真正转移,没有提高普通百姓的财富,它只是阳奉阴违地耍了花招。这是不可能让人们健康、稳定地扩大消费的。
真正明白这些道理的群众,他们心中的想法是——“只要不涨价”,无论给哪一类普通百姓发钱,我们都是欢迎的。给低收入者或者农村老人发钱,我们一定赞同。前提是——不许涨价。
实际上,只要不许涨价,一些原先主张发钱的人就会立刻跳起来反对发钱。然后,其中的猫腻大家就全明白了。
参考文章:
202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