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列宁格勒封锁战中的超级火炮“苏联的主力火炮”
那场战争的英雄
人们通常将“英雄”一词用于描述在战争中英勇作战的人。然而,在保卫和解放列宁格勒,抵抗德国封锁的历史中,有一个故事的主角并非人类,而是一门火炮。B-37,在军事史中,它以更显赫的称号闻名:“超级火炮”和“苏联的主力火炮”。
背景与地点
故事发生在列宁格勒附近的日夫斯基试验场。这门舰载火炮在战争前不久被运到这里。B-37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火炮,其射程超过40公里。这门406毫米口径的舰炮原本计划安装在“苏联”号战列舰上——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工程项目,但由于战争爆发,该项目在1941年被迫取消。然而,命运赋予了这门火炮全新的使命:它被部署用于保卫列宁格勒,并在1941年8月首次向德军开火,其强大的威力令敌军闻风丧胆。
到1944年,B-37完成了最后一次射击,随后便永久沉默。关于这门火炮在列宁格勒战斗中的具体作用,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如今,人们几乎无法亲眼看到它,因为它永久安置在日夫斯基军事试验场。但这位“英雄”不应被遗忘。以下是它的故事。
1940年:试验开始
1940年,列宁格勒的日夫斯基试验场开始了B-37火炮的测试。这门火炮被誉为“苏联的主力火炮”。为了进行试射,位于列宁格勒的“布尔什维克”工厂(现称奥布霍夫工厂)专门制造了相关部件。
安装系统被命名为MP-10,其中“MP”代表“海军试验场”。
这些“超级火炮”原计划作为新一代战列舰的主要火力,但最终从未在海上发射过一发炮弹。然而,“苏联的主力火炮”在列宁格勒的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与战列舰计划
升级舰队的宏伟目标成为工业发展的催化剂。“苏联”号战列舰的建造计划在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启动。
根据俄罗斯国家海军档案馆的记录,这艘战列舰的设计图纸至今仍保存完好。
“战列舰的长度达到269米,满载排水量可达6.5万吨。这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之一。”俄罗斯海军档案馆副馆长阿列克谢·叶梅林如此描述道。
然而,当时苏联既没有这艘旗舰所需的舰炮,也缺乏建造这些舰炮的经验。B-37的设计任务由“布尔什维克”工厂承担,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工业挑战与技术突破
例如,火炮的摆动部分是其最复杂的组件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的列宁格勒工业环境中,完成这样的任务是极其困难的。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我们制造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包括工具、配件等。同时,还专门建造了一座100吨级的开放式平炉,用于制造火炮炮管所需的钢锭。”这段记录充分展现了当时工业工人的智慧与韧性。
B-37火炮的制造和参与作战,成为了那个时代工业与军事力量相结合的经典范例。
能够成功制造出这门火炮,是列宁格勒工人们的伟大劳动成就。这门巨大的火炮被安置在日夫斯基试验场——一个科学研究性质的海军炮兵试验场。
共进行了173次测试射击,结果被评价为“令人满意”。政府委员会建议将某些部件投入批量生产。
不过,火炮炮管的设计决定进行改进,以提高射击精度和火炮的耐久性。保存下来的照片显示,一名工程师正在检查炮管内部的膛线。
一年后,科学家、设计师和军人共同站在保卫列宁格勒的战斗前线,而B-37则被编入第1炮兵连,首次向敌人开火。
这门火炮不仅是强大的火力武器,同时也是一种对敌人的心理威慑。然而,对于德军来说,B-37则是他们的主要攻击目标之一。为了保护这门火炮,日夫斯基试验场部署了其他口径的火炮。
尽管如此,关键的防护措施是伪装和防空系统。确保敌军侦察机无法接近试验场,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最初的齐射发生在科尔平斯克方向。当时,德军试图从这里突破进入城市,但进攻被成功击退。
炮弹命中后,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弹坑,大到德国坦克不得不掉头撤退。毫不奇怪,因为这门406毫米的火炮炮弹重量超过一吨。
很难想象这样重的炮弹是如何被运送到这门巨大的火炮旁的。
“装填机制是部分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然而,这仍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体力挑战。因为操作一些纯机械的装置,仅仅是传递力量,也是非常困难的。开火时的声音可以说是令人震撼的,回荡数十公里远。而不仅仅是声音的问题,射击时产生的冲击波也会传播很远,甚至可能震碎窗户。毕竟这是406毫米口径的火炮。”——科学普及部军事历史武器专家亚恩·阿洪杜夫如是说。
与其他口径的火炮相比,它的规模显得更加壮观且令人畏惧。其主要攻击目标是掩体和坚固的防御工事。在列宁格勒封锁期间,B-37总共发射了80多次炮弹。
虽然确切的发射次数尚无定论,但仅仅是这门火炮的存在,就已经对敌人产生了心理上的威慑。
这门火炮的最大射程,根据条件不同,可超过40公里。这可能是目前仅存的B-37开火的影像资料。
1941年,弹药用尽后,已使用的部分被运往“波尔舍维克”工厂进行修复和再装填,为下一次射击做准备。
到了1942年,炮弹被刻意储备起来,“日夫斯基试验场的沙皇巨炮”进入了沉寂期。
“我们必须赞扬B-37火炮的制造者,因为在那个时代,这大概是这个级别中最好的火炮之一,甚至可能是最优秀的。或许只有日本战列舰的火炮超过了它,但那是460毫米口径。因此,在当时,它绝对属于世界领先水平。这门火炮完全是由苏联从零开始制造的,因为在此之前,我们从未有过这种口径的火炮。”——亚恩·阿洪杜夫补充道。
火炮的炮管长度达20米,炮管和闭锁装置的总重量超过13万公斤。炮弹初速可达每秒830米。
火炮的理论射速为每分钟2.5发,当安装在舰艇上时,可通过两座弹药库和自动升降平台运送炮弹。然而,在试验场条件下,这种自动化系统无法实现,也没有必要。因此,B-37在试验场的实际射速约为每4分钟一发。
B-37最频繁的射击发生在“火花行动”期间,总共发射了33次。在这次行动中,火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苏军动用了近五千门火炮和迫击炮,其中406毫米口径的关键一击击中了德军防线第一道防线的重要枢纽——“第八国家区域电站”(ГРЭС)。
“这门火炮的确在防御和进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1941年最危险的区域击退敌军进攻时,它表现出了巨大的威力。在帮助士兵攻克坚固防御点时,它同样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到了维堡行动期间,这门火炮也为从芬兰手中解放北部地区作出了贡献。毫无疑问,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列宁格勒保卫战博物馆科研与科普部门的专家丹尼斯·马斯特里杰耶夫这样说道。
注:“火花”行动(Опера́ция «И́скра»),又译作“伊斯卡拉”行动、“火星”行动,是卫国战争中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波罗的海舰队在1943年1月12日至30日期间发动的进攻战役,其目的是击溃在拉多加湖南岸的德军守军,打通与列宁格勒的陆上交通线。
B-37的最后一次射击发生在1944年6月维堡攻势期间。从那时起,这门“苏联的主炮”便沉寂下来。
最初,B-37炮的战术技术特点如下:炮弹重量为1105千克,炮弹初速为870米/秒,射程为49.8公里,垂直瞄准角为45度,炮膛内压力为3200千克/平方厘米。根据技术任务要求,这门火炮的穿甲弹在13.6公里的距离上,应该能够以25度的入射角穿透厚度为406毫米的装甲。在此基础上,苏联设计师开发了两种炮管版本:复合型和衬套型。MK-1三联装炮塔的性能特征由ANIMI的工作人员于1936年夏季开发,随后对此进行了多次调整。
B-406型406毫米火炮的设计和开发由布尔什维克工厂于1937至1939年间进行。摆动部分由叶夫根尼·格奥尔基耶维奇·鲁迪亚克教授开发,他还负责实际管理B-37炮的研制工作。炮管的直接制造者是M·雅·克鲁普恰特尼科夫,他被公认为大口径舰炮炮管设计理论的创始人和实践专家。带有闭锁机构和平衡机制的炮闩由G·沃洛萨托夫设计。炮手系统在科学研究所-37开发,具有回座机制的炮架在列宁格勒金属工厂的设计局制造,工作由A·托洛奇科夫领导。炮管的衬套是可更换部分。衬套是一种插入式薄壁管,具有螺旋槽,形成炮膛并覆盖炮管的整个长度。主要用于大口径火炮,通常从13英寸(305毫米)起使用。列宁格勒分厂的科学研究所-305参与了新型火炮炮弹的研制,炮弹引信由TsKB-24开发,火药由NKB的科学研究所-22制造。406毫米B-37火炮的技术设计于1939年9月完成。
B-37火炮在单炮试验安装MP-10中的样貌,1939年在诺沃克拉马托尔斯基工厂车间拍摄MK-1三联炮塔及B-37炮摆动部分的技术设计于1937年4月完成。塔架安装和炮塔组的设计由列宁格勒金属工厂进行,工作由D·E·布里尔监督。根据开发的项目,每座炮塔将配备46台电动机,总功率为1132马力。炮塔安装的初步设计于1937年5月完成,整个炮塔安装的图纸在1938年完成。正如陆军中将I·S·穆什诺夫回忆的那样,MK-1炮塔安装的图纸包括30万张A1纸张,如果将其铺开,长度可达200公里。
在创建406毫米B-37火炮时,采用了先前创建的37毫米和305毫米口径炮塔设计项目的基础,并参考了在NIAP进行的试验性炮栓测试以及在356毫米火炮上的射击试验结果,这些火炮已经经过356毫米的改造。随着卫国战争的开始,所有进一步发展的B-305火炮和MK-37炮塔设计的工作被暂停。
第一门406毫米B-37火炮于1937年12月在巴里科德工厂制造(列宁格勒金属工厂和布尔什维克工厂参与其中)。第一门火炮的炮架及回座机制由诺沃克拉马托尔斯基机械制造厂生产。总共生产了232门火炮(其中包括12门衬套炮管)和11个摆动部分。还为这门火炮生产了一批炮弹。
406毫米B-37火炮安装在MP-10架上。(左下角是陆军最强的火炮——203毫米榴弹炮B-203)为了制造炮管,需要一个重量超过140吨的高质量钢锭,且没有外部杂质、壳体等。为了制造这种炮管铸锭,液态钢流同时从两个开放炉中铸造,分别为100吨和50吨容量。铸锭本身在非常强大的压力机上锻造,并经过油浴的热处理。在特殊的机器上进行外部机械加工,以将尺寸调整到设计要求,同时进行深钻,以达到炮管的全深度,并进行磨削、精加工和炮膛的切削。仅仅制作一根炮管的连续加工常常需要超过一年时间。预计从1942年1月1日起,苏联海军每年将供应24门B-37火炮。
B-37炮塔安装的生产应由列宁格勒金属工厂(编号371 NKOP)负责,其合作伙伴将是基洛夫工厂、伊佐尔工厂、电子仪器厂、布尔什维克工厂、GOMZ工厂、LOMZ工厂以及SSB工厂,还包括尼古拉耶夫的198号造船厂和摩洛托夫斯克(今天的塞韦罗德温斯克)的402号造船厂。二战爆发前,402号工厂的塔架车间并未开始建设,且由上萨尔达工厂制造的金属结构被用于其他用途。MK-1三联装炮塔的生产从未完全完成。
在特别创建的实验性单管安装MP-10上,从1940年7月6日至10月2日对B-37火炮进行测试,共发射了173发,其中17发为增强装药的射击。对于重量为1108千克的炮弹,选择了310.4千克的火药装药。此外,还测试了重量为299.5千克的减量装药(炮弹初速为830米/秒)。有关联合炮管的测试委员会结论写道:“联合炮管B-37经受住了强度测试。在150发炮弹的测试中,炮管的生存能力保持良好,初速下降4.5%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有效。预计在300发射击后,炮管的生存能力能够保持,前提是炮弹初速下降10%。同时,炮弹的准确性未能得到保证。委员会成员认为这是由于炮弹的带领带和火药的质量不合格所致。”
B-37火炮在单管多边形安装MP-10上的实验安装,NIMAP多边形,1940年结果,委员会建议采用衬里炮管,并根据联合炮管的设计进行内部结构的修改。此外,还建议将炮弹的初速提高到870米/秒,这一要求是该火炮设计所允许的。同时,还指出了制造的穿甲弹强度不合格的问题。在火炮的测试中,B-37火炮不得不采用一些非常规的解决方案。例如,为了找出在25公里射击时炮弹分散增加的原因,测试人员不得不制作一个特制的弹道靶框,靶框高度为40米。在下一次射击时,炮弹击中靶框后的铁丝网被损坏,随后进行了更换。
B-37火炮的联合406毫米炮管由内管、四个支撑气缸、外壳和炮闩组成。炮闩安装在炮管上(这是苏联炮兵历史上第一次使用这种方式),并非通过螺纹,而是通过螺栓和止动环进行安装。在B-37火炮的衬里炮管中,衬里可以直接在船上进行更换。衬里的直径从570毫米到512毫米不等。火炮使用了一个两冲程活塞阀,带有三段螺纹,阀门向上开启,并配备有平衡气动机制(与B-27炮不同,后者使用了负载平衡)。炮闩的执行机构可通过电动机或手动模式操作。点火装置使用了GTK-2电池管和UT-36震击管。
战争爆发时,唯一的实验安装MP-10位于列宁格勒附近的Rzhevka海军研究炮兵射击场。这座炮兵安装由于其过重未能进行疏散。该射击场的海军炮兵总指挥员,在战争爆发前并未预见到该射击场会进行炮火的全方位射击;从城市一侧,炮兵阵地被10米厚的土墙所掩护。在列宁格勒战役初期,列宁格勒炮兵研究所副司令I·S·穆什诺夫的直接监督下,整个研究和开发射击场进行了快速和有目的的重建,使得这里的火炮可以被用来为列宁格勒提供防御。实验安装MP-10重新装备了全方位射击的功能,并且加强了防护装甲。联合炮管被改为衬里炮管。这门406毫米火炮与一门356毫米和两门305毫米火炮一起,组成了海军炮兵战场第一号炮兵阵地。这支炮兵阵地是围困中的列宁格勒最远程和最强大的炮兵阵地。炮兵阵地的指挥官为二级军事技术员A·P·库哈尔丘克。
B-37的性能特点:
口径:406.4毫米、炮管长度:20,720毫米(50倍口径)、炮管长度:19,857毫米、膛室容积:441.2立方分米、槽数:40、炮管重(含炮闩):136,900千克、最大射程:45,670米、炮弹重量:1108千克、初速:830-870米/秒、射速:每分钟2-2.6发(取决于仰角)
如今,它作为永恒的纪念碑和试验场的炮塔安装而存在。然而,“舰载主炮”(МК)的研发最终未能实现,海军也放弃了在舰艇上使用如此大口径火炮的计划。
“苏联”级战列舰的设计终究停留在图纸阶段。厚重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在海上已显多余——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对海战的认知,B-37海军火炮也就此留在了日夫斯基试验场。
1941年时,这门火炮无法被转移;战后,它已失去继续使用的必要性。如今,这门火炮成为设计师和工厂工人在列宁格勒封锁期间英勇努力和奉献精神的纪念碑。
是的,守卫并解放城市的成功归功于多个因素,首先是列宁格勒市民和保卫者的英勇表现。但不可忽视的是,“苏联的主炮”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维堡-彼得罗札沃茨克攻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继续战争中,一场由苏联列宁格勒及卡累利阿方面军所执行的战略性进攻,地点位于东卡累利阿及卡累利阿地峡。战争以继续僵持的状态告终,苏联占领了大部分东卡累利阿及维堡,并成功分散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使得白俄罗斯的防务呈现空虚,有利于巴格拉基昂行动的展开,然而苏军并没有抵达屈米河并摧毁芬兰军队,这是在北欧所经历过的所有战争中,范围及规模最大的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