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空通杀!沈飞六代机疑似为上舰研制,标配11万吨级核动力航母

作者 | 科罗廖夫 

来源 | 科大烽火

近期,社交媒体上又出现了一组有关沈飞六代机的CG图,从而给外界了解该机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与此同时,国内军事专家则综合外媒“保加利亚军事网”的相关报道,分别就沈飞六代机所采用的主翼构型、进气道布局、全动翼尖、腹部沟槽等进行了分析。最终专家认定,沈飞六代机与成飞六代机并非竞争关系,很有可能是中国下一代重型隐身舰载战斗机。

500

此前曾提到过,沈飞六代机的主翼构型为兰姆达翼,与传统的梯形翼或三角翼相比,兰姆达翼在不过度降低长宽比的情况下,可以确保其后缘与前缘具有相同的后掠角。在飞机的隐身性能方面,后缘雷达的回波方向与前缘雷达的回波方向一致。通过减少机翼后缘产生的散射波峰值,有效降低了目标角范围内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平均值,以此提高了飞机的战场生存能力。

原空军航空杂志社副编审,军事专家傅前哨老师认为,沈飞六代机选择兰姆达翼的背后,绝不是因为其气动难度较低那么简单,这是不明显增加RCS的前提下,布置更有效的气动增升/操纵面,以改善该机起降/亚声速巡航性能等有关。考虑到舰载机对起降尤为看重,于是再看“改善起降性能”这类字眼的出现,于是便意味着沈飞六代机,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

500

从欧美目前提出的六代机方案来看,各国六代机的进气道,大都位于肋下或翼根位置处。此举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进气道/机身一体化设计的优势,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机身的遮蔽作用,以此可大幅提升飞机的隐身性能。根据现有视频及照片来看,沈飞六代机也遵循了此类设计。

500

不过网友更关注的,在于其到底是采用了加莱特进气道,还是无隔道进气道(即DSI)。以上两者各有千秋,但如果想在超声速巡航、控制结构重量(按照洛·马公司说法,采用DSI进气道至少可以降低113千克的飞机质量)、提高隐身性能等方面达成均衡的话,那么采用DSI进气道势必要很多,即沈飞六代机将压缩面设计在机身与机翼的交界处,由此可以使得结构更为紧凑,从而能够降低雷达散射截面。

500

与此前流出的CG图不同,近期发布的沈飞六代机CG图,不仅着重强调了全动翼尖设计,且还可以看到,原来的全动垂尾已经不见任何踪影,由此使其在气动外形上,俨然是一幅无尾飞翼布局方案的模样。与传统的方向舵相比,全动翼尖的铰链力矩小、结构紧凑、占用空间不大、便于驱动、且效重比较高。

500

另外风洞试验还表明,全动翼尖在飞机大攻角阶段(60°攻角左右),仍具有良好的偏航控制能力,且其偏转所产生的偏航力矩,基本不会随着侧滑角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对于航向不稳定的飞翼布局飞机而言,可谓是颇有优势。与此同时,全动翼尖在全飞行包线内,其偏航力矩基本不受稳定旋转的影响,进而为飞机提供了在大攻角时的可控性和抗尾旋能力。

500

这里要着重讲一下尾旋,所谓尾旋,是指飞机在超临界迎角范围内,出现绕其纵轴的自转后,在气动力、惯性力及重力的共同作用下,一方面绕其自身3根体轴旋转,另一方面则沿着半径很小的螺旋形轨迹自发下降的运动,是一种非常危险的飞行状态,极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

最后则是沈飞六代机的腹部沟槽,同样也引发了网友的议论,反观成飞六代机的腹部,则显得极为规整,所以沈飞到底是出于何种考虑,才会采用这种做法呢?

500

对此坊间有说法称,沈飞六代机之所以这样做,估计是采用了类似F-35这种内置弹舱设计。据悉,F-35系列隐身战机的两个独立弹舱相距较远,与F-22、歼-20、歼-35A等相比截然不同。该机的两个独立弹舱并没有平行布置,转而是随着两侧进气道呈外倾设计,和机体中轴线有着一定的夹角,这主要和它追求主弹舱尺寸最大化有关。

换句话说,内置弹舱尺寸越大,使得F-35在携带大型弹药方面,便可以少受一些限制。照此来看,沈飞六代机在设计之初,也对内载大型弹药有着相应要求,因此这便是造成其出现腹部沟槽的根本原因之一。

500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沈飞六代机除了注重超声速性能、全向隐身性能、常规机动性能,更是对航向控制和起降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可见,沈飞六代机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要和成飞六代机进行竞争,而是转入自己更为熟悉的舰载机领域内发力。

500

按照我国航母建造的时间线来看,当我国第四艘航母也就是首艘10万吨级核动力航母完成海试的时候,沈飞的六代机也正好刚刚成熟并进入量产阶段。从时间推断,沈飞六代机就是给未来的核动力航母配备的。

科罗廖夫的军事大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