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于不合时宜的军事改革和议和政策
【本文由“吴后远”推荐,来自《满清为何剃发易服在经济学上的解释?》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明朝亡于不合时宜的军事改革和议和政策。它没有学习宋朝的优点,把缺点给学去了。北宋初期因为没有夺取燕云十六州,后来又丢了西北,缺少牧场,也就缺少骑兵,所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弓弩兵。弓弩可以有效克制骑兵,这是从战国秦汉以来的基本常识。辽和宋连年战争互有胜负,疲惫不堪,于是在澶渊之盟后,宋支出岁币对辽称臣,岁币只有战争支出的百分之一,丢了面子得了里子,等于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但这也导致宋辽都武备废弛,让金钻了空子。到了南宋绍兴议和,宋又用同样的招术把金也给忽悠瘸了,最后是蒙古渔翁得利。明朝与瓦剌鞑靼打了一百多年,搞隆庆和议,茶马互市。再加上喇嘛教在草原的传播,蒙古也逐渐衰落了。后金崛起征服了蒙古,也就有足够的实力挑战大明了。大明此时面对的是强大的八旗骑兵,其战斗力不弱于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但是大明错误的选择了用长城+城池+火器的被动防御战略。不敢与后金野战,导致北方残破,只能守住北京等几个大城池。再加上东林党保江南牺牲北方的自私行为,还有连年天灾,败亡是迟早的事。
当时的火器主要分大型的炮和小型的火铳,炮适合攻城、守城、海战,但是移动不便,不利于与骑兵野战。火铳可以野战,它的优点是打完子弹当棍棒用,而弓弩无法近战,需要再配一把刀。但火铳只限于步兵与步兵作战,比如明与倭寇,欧洲各国之间的混战。它不适用于步兵和骑兵作战。因为北方民族的骑兵同时也是训练有素的弓箭手,他们可以利用马的速度和抛射的方法远程攻击火铳步兵方阵,慢慢消耗敌人。所以欧洲那种排队枪毙的线列阵战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枪逐渐进化得更远更准了才能克制东方的骑射兵,那是19世纪以后的事了。欧洲没有擅长骑射的民族,他们射程远的弓是英国长弓,只能由地面步兵使用。东方的反曲弓制作精良,材料考究,不需要那么长也有很远的射程。
对付这种精锐骑射兵最好是依靠普通农民手上的相对粗糙的弩在游击战中偷袭,也可以箭杆上绑火药射出去爆炸。弩的射速不如弓,但它不需要长期训练,也能达到较高的精度。在村庄、树林、庄稼地都可以埋伏,不需要很大射程。可惜明朝迷信佛郎机、鲁密铳这些洋火器,把祖宗传下来的宝贝给忘了。火铳和火药制造过程复杂,必须依赖铁矿、硝石矿、硫磺矿,建立冶金工业,它能大规模集中量产但不能像弓弩那样靠手工业分散生产。大明亡于农民起义,也不可能主动武装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