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生活成本的差异,很大程度来自对基础设施、基础服务的定位不同

【本文由“kk1”推荐,来自《中美鸡蛋都是0.6元一个,大通胀日子真不好过了,过日子,1美元和1人民币差不多》评论区,标题为kk1添加】

一般的货币只有“含货量”。而美元是货币的货币,是“含币量”最高的。

美国的金融为世界的金融服务,它金融服务的收入高是当然的,应该的。

文中也讲了,在国际贸易时汇率是“可贸易品”比较决定的,也是按供需决定的。而中美各自的国家内部,同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是由本国的供应链整体水平决定的。

供应链的整体水平取决于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率的高低。即便跑开宏大叙事,假设两国人工成本相同,但由于决定成本和效率的供电、供水、交通、铁路、通信、交易平台等等的成本和效率以及政府办事效率远远高于美国,汇总到供应链末端的生活成本也理所当然会远远低于美国。

更何况,中国的医疗、教育是作为公共资源的基础服务,在普惠性、公平性上远远超过了美国,也最大程度降低了生存成本,把尽可能多的资源用在了衣食住行游娱等生活项目上。

大家的日常生活,不就是衣食住行游娱再加上医疗、教育么?至于投资啥的,那不是打工人能考虑多少的。

中国以公有体系为主的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普惠、公平是最重要的特性,简单地说其主要作用就是给社会垫脚的砖头让每一个人不至于被社会抛弃,不管身份高低贵贱;让每一个经营主体都能比较轻松地往上攀登,不管姓社姓私姓外。

抛开宏大叙事不谈,中美两国生活成本的差异,很大程度来自对基础设施、基础服务的定位不同。一个是作为共有的、普惠的公共事业,一个是作为私有的、盈利的商业项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