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英”马未都,该走下神坛了

来源 | 摇滚客

500

最近于谦大爷的一条微博,可着实把大家逗乐了。

原来是于大爷要卖书了,还是历时2年多、收集了一百零八尊明清佛造像的精装书《谦尊而光~慈悲与智慧》。

500

这书共五百多页,上千幅图片,几百张手绘,可谓倾注了于谦的骨血了。

卖书肯定要冲销量,于大爷先在评论区强调数量不多,仅2000本,先到先得;

500

再找专家背书,特意强调这是马未都耗时2年编写而成的。

发的图片也颇具小心机,特意放了两张照片,先发了一张个人签名照;

500

再特写签字镜头。

仔细看于大爷的签名是跟在马未都后面的,意思这书马爷看过,专业性不用质疑。

500

这书说是在于谦的某音店铺上卖,我刚去看了,没找到。

不知是这本文物书籍太畅销,一上架就卖脱销;

500

还是谦大爷看到评论后,果断下架好挽回最后一丝尊严:

本来想请马未都背书,谁能想到口碑竟然大翻车?

500

01

于谦出书,马未都被骂?​

因为全网未上架,我们只能从于谦的微博中一览这精美佛像的盛况。

500

我不懂艺术鉴赏,因此不敢妄下评判。

只是这尊佛,实在让我德云社的另一位故人。这难道就是郭德纲先生的金身佛像吗?

500

有此观点的不止我一个,广大网友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500

于谦这波联合马未都出文物书,肯定不是整活,两人早就一起直播卖货;

500

于谦对马爷的专业水平可是有绝对信任的,一起录制鉴宝节目看这喜笑颜开的小眼神,绝对相信马爷手里的都是好货。

500

500

于大爷找来马爷背书,以为这是“文物精品加上专业人士的绝壁双佳”;

却没想到群众火眼金睛,一语道破天机:“这里,有慈悲的事,没智慧的事”;

500

一句话总结就是:于谦老师遇人不淑啊,故宫有啥咱有啥。

500

没蹭到热度,反倒给自己惹了一身骚。

借着于谦出书、马未都被骂这事。

咱正好可以聊聊:马未都的口碑,这几年是咋一步步“塌”的?

02

第一批掌握文化资本的精英名流​

但大家第一次知道马未都,应该是看央视的《百家讲坛》。

作为全国播出的文化节目,能上节目的自然被当成文化大牛。

而马未都比其他文人多出一点,他还是赚钱鬼才。

搞文艺就能拉上拍出王朔、冯小刚拍出《编辑部的故事》。

早年还没抽烟烫头的于谦还上过他的另一部剧《海马歌舞厅》。

500

想赚钱了就辞职下海专门倒腾文物,最终开成了我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从文从商,都能闪转腾挪,堪称“儒商”代表。

我第一次看马未都是他上窦文涛的《圆桌派》。

那时对马爷的认知这是个有身份的文化人,还是既能掉书袋子又能钻钱眼子的那种。

至今仍记得他评价女人身材的标准:说女人咋就算老了?

腰不能肥、背不能厚。

腰一肥、背一厚,人就粗了,这年纪就上来了。

这句话别人说,那是妥妥是物化女性。但从马未都嘴里出来,你天然会觉得“有点道理”。

马未都还真就有这样的文化震慑力。

500

细看《圆桌派》的常见嘉宾,梁文道代表港式精英,谈的是西方自由主义那套;

许子东是标准的文人,讲话嘴上没个把门的,总要窦文涛兜底;

对待港式精英,因为东西方思想的隔阂,总觉得不能知根知底;对待文人,我们这个讲究实用的民族又有着天然的不信任;

而马未都不同,他是那种最有派头的文化人。

既有京爷的豪气、又有倒爷的市侩,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里,一个既会读书又能赚钱的人才,简直是家族之大幸。

而马未都显然是享受这种吹捧的。

他最擅长讲哪类话题呢?

老北京贵族、大院生活、和王朔刘震云在一起的日子、以及后来对暴发户的吐槽。

简单来说就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说老北京贵族吃饭,得专门强调“是跟老先生一起去吃的”;

500

吐槽暴发户,也得专门强调这是“福布斯榜上有名的大老板,专门请自己去的”;

500

500

当然,以马未都的社会地位,往来无白丁是很正常的事。我们以为他是在吹牛,可能这就是人家的日常。

500

中国自古有圈子文化,不是说“混圈”不好,而是你能混进某个圈子,本身就是实力的证明。

马未都一路走来,先是“大院子弟”、然后和王朔、姜文等组成顶级文化圈、再以文化影响力建成第一个私人博物馆,这本身是“文化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构成。

一群人通过掌握文化资本,成为社会精英,这是自古以来的阶级逻辑。

03

文化精英,如何“破产”?​

但进入新时代,马未都积累的文化资本,却隐隐有“破产”迹象。

比如去年的欠薪事件。

前员工控诉马未都的公司恶意裁员并欠薪,共涉及80多人。

这事最后以马未都本人出面、并给到员工“满意”的赔偿为结果顺利解决。

500

事情是解决了,但对马未都本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因为公众很难接受一个文化人,露出资本家的嘴脸。

尤其这文化人还是一直以“淡薄名利”自居的那种。

当然这事不能都怪马未都。

所谓“盛世古董,乱世黄金”,这几年古董生意不好做大家都能理解。

他本来是想直播带货给公司多赚一笔现金流,没想到业务没做起来,只能招人又裁人。

500

但我觉得这次翻车,其实早有预兆。

还是拿《圆桌派》举例。

这世界即使是再全才的人,也有不懂的地方。

如果聊天话题脱离了马未都的个人经验与生活的呢?

比如某期周奕君谈芬兰的幼儿教育。她可不是随口说说,而是专门实地考察并拍了纪录片的。

500

当周奕君分享她的新发现时,马未都的态度却是:

那都是仙境,我们探讨都没有意义。

这话是对着主持人窦文涛说的,相当于结束话题的意思。

也就是马未都很难逃脱自己的生命经验,去了解新的事物。

500

500

那他关心的文物话题呢?

比如某期来了个文物专家,专门讲殷墟的考古发现。窦文涛听完直呼“好过瘾、都听呆了”;

500

而对马未都的表现,我觉得这个评论很有代表性。

500

有人敏感发现马未都因为接不上话、不爽了。

这种表现当然太自我,但大家只敢“微微反驳”,说完后还得赶紧找认同。

因为他是精英,普通人哪敢质疑权威?

500

这世界没有“全才”,没人能事事懂、样样通。

以前大众文化水平低,稍微见过世面的出来讲两句话就算牛人了,因此一批人迅速占有了文化资本、成为文化牛人。

但现在大家都祛魅了。

毕竟互联网资讯如此发达,今天还在北京、明早就到纽约的事儿太多了,大家都见过世面,再见一些文化名人的发言就有种熟人装逼的尴尬感了。

而马未都却沉溺在过去的荣光里。

500

500

马未都的这次“翻车”,让我重新思考所谓“专家”的真正含义。

这世界总有一批幸运儿,他们投了个好胎因此提前占据了旁人所可不得的资源

在信息即权力的时代,他们早早占据文化资本,成了文化名人、开始资源变现。

我们看这些名人太久了、听这些名人的话太多了,以至于“专业”成了人设,是我们自己放弃了鉴别李逵和李鬼的能力。

500

所以这次口碑翻车,对马未都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

他一直以来的人设便是“身家百亿、看破红尘”。

这红尘的名能不能真的看破、这身家的利到底能不能真的放下,都是个人的修行。

但现在,是该把马未都请下神坛了。

500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ND -

点击「摇滚客」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