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地震救援期间,中国卫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2025 年 1 月 7 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突发 6.8 级地震,这场灾难瞬间打破了当地的平静,房屋倒塌、道路损毁、人员被困,抗震救灾工作刻不容缓。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中,中国卫星从高空俯瞰,成为了地面救援的 “千里眼” 与 “顺风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地震发生伊始,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启动民商航天应急响应机制。通过精密统筹,调度多家民商单位的卫星资源,如同撒下一张太空大网,对定日县及周边区域展开全方位、不间断的紧急成像。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紧急行动起来,高分一号 03 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等 8 颗卫星在指令下迅速调整轨道,将镜头聚焦灾区。截至当日下午,这些卫星已多次穿梭于云层之上,成功获取灾后有效数据 1 景,同时还无私共享历史数据 2 景,为后续救援决策提供了最初的影像依据。
天仪研究院的 “涪城一号” 更是争分夺秒,快速对定日县进行紧急成像,并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图像解译工作当中。经过专业分析,发现措果乡附近建筑物存在后向散射特征异常区域,房屋形状、排布紊乱,这一精准信息犹如暗夜中的明灯,让救援人员提前知晓受灾最严重的区域可能在哪里,从而有的放矢地调配力量。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则充分利用卫星影像对比震前震后景象,曾经熟悉的村庄道路、房屋布局,如今在画面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破碎模样,倒塌的房屋、断裂的道路一目了然,为救援队伍绘制出精确的灾区地图,指引着他们避开危险路段,精准奔赴每一个救援点,也为后续漫长的重建工作提供了无比宝贵的参考资料。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国家减灾中心获取陆地探测一号 01 组卫星震后影像,完成本次地震的同震变形场的应急处理和断层破裂参数反演,InSAR 结果快速锚定地震极震区,从专业科学的角度为地震现场应急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通信保障方面,卫星同样功不可没。西藏乙宙科技携带中国版 “星链” 终端 —— 网翎卫星上网机火速赶赴现场,迅速连接亚太 6D 高通量卫星。在地面通信几近瘫痪的绝境下,它为灾区重新恢复宽带网络能力,视频及图文传输得以实现,后方指挥中心如同亲临现场,第一时间了解到前方救援的真实情况,依据实时动态,有条不紊地指挥救援,合理调配各类资源。
而基于北斗卫星短报文通信技术的相关设备,更是在危难时刻成为了救命稻草。当地震摧毁了地面的通讯基站,四周陷入一片通讯盲区时,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手中的北斗终端设备闪耀出希望之光。受灾群众只需简单操作,就能向外界发出求救信息,报告自己的位置、受灾情况;救援指挥中心也能反向通过北斗系统,将指令、安抚信息传递给被困人员,让他们在绝望中感受到希望,更好地配合救援行动。此外,气象卫星也在持续助力各级气象部门开展相关工作,为救援工作提供精准的气象数据支持。它们密切关注灾区的天气变化,提前预报降雨、降雪、大风等恶劣天气,让救援人员提前做好防护措施,避免二次灾害的发生。
在日喀则地震救援期间,中国卫星以其卓越的性能、全方位的功能,在空中编织起一张守护的大网,与地面救援力量紧密配合,为抗震救灾、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立下了汗马功劳,彰显出强大的科技实力与大国担当。 未来,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它们将在更多的灾难应对中发挥更为出色的作用。
“关注人类迈向太空的每一步”
获取更多资讯
请关注“太空小蚂蜂”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