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雕都督之宇文泰的得力干将
从派系源流和内部利益统合来看,宇文泰麾下各路武将包括“降将”李弼在内,基本都是武川军团出身,都是贺拔岳派系的人,有共同的志向(一桶浆糊),加上宇文泰善于交际,收拢人心的能力堪比刘备,非嫡系的王罴、王思政等人也全都尽心效力,文官系统的周惠达、苏绰、柳虬、长孙俭等人都是公忠体国清廉能干的典范。宇文泰的关陇集团内部统合做得很好,很团结。也为宇文泰身后北周政权过渡留下个好基础(内斗死了三个长老两个皇帝都没乱,斗而不破)。
反观高欢这边,高氏集团派系统合相对的就要松散甚至纠葛得多。高欢手下的武将主要分为这么几个部分:
1. 斛律金、厍狄干,两个老酋长率领的胡人军团是高欢起家的老部队,是高欢的本部、嫡系。
2. 窦泰,高欢手下第一大军头,和高欢同为尔朱荣部下,加入高欢集团之前,窦泰就已经分守一方,级别只比高欢低半级,算是高欢招聘来的。
3. 高敖曹,高欢手下第一猛将,尔朱氏的死对头,高欢起兵对抗尔朱氏时,在河北的落脚点就是高敖曹兄弟占据的信都,算是高欢的合伙人。
4. 侯景,对高欢很忠心,但也只对高欢忠心而已,有智谋,有能力,有野心,算是高欢的“兄弟”。
5. 各路杂牌,韩轨、潘乐、刘丰等人。
6. 降将,被高欢随意驱使的猛将彭乐,被高欢长期雪藏的名将慕容绍宗。
高欢手下的文官主要来自河北的世家大族,也就是汉人地主阶级。当然宇文泰的文官也主要来自关陇等地的汉人地主阶级,但宇文泰拉拢文官主要看政治志向,高欢拉拢文官主要讲利益关系。高欢承诺保护河北世家大族的安全和利益,以陈元康为代表的河北世家大族则出钱出粮供应高欢对外作战,这也是“鲜卑为兵,汉人为民”的最初由来。
高欢领着手下这伙子人看起来颇有点凯申公的神韵……o(╯□╰)o
不过高欢的能力比凯申公可是强出太多,高氏集团内部在高欢的精心操作下也都运转良好,人心收拢,没有拖后腿的。如果说宇文泰收拢人心靠的是信仰,那么高欢收拢人心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纵容贪腐。文官贪、武将贪、文武贪完勋贵贪,贪出了高度,贪出了境界(京城四贵)!于是杜弼就成了东魏这个贪官大酱缸里的白莲花,格外刺眼。
东魏文官们搞贪腐,贪官能吏,地方治理还算不错,老百姓不怎么闹事;但将领们也忙着搞贪腐,这军队的纪律自然就不那么上心,东魏军纪不严也导致了无谓的大败(沙苑大战)甚至危及高欢本人安全(夜袭邙山)。
高氏内部利益纠葛多,所以有些操作就很值得玩味,我们不妨腹黑一下。
例1:潼关之战。东魏军兵分三路,奇正相合,分工合理,碰上这种布局,一般的对手只有缴枪的份。但宇文泰敏锐的抓住了东魏军的弱点:只要先打败窦泰,高欢就不会过河!从宇文泰的角度来看,窦泰有轻敌之心,这是破敌的机会,打破了高欢的布局,东魏军主力就不敢过河。但从高欢的角度来讲,这个布局还有点那么腹黑的意思。三路人马互不统属,高欢、窦泰、高敖曹都是带的自己的基本部队。胜了,你好我好大家好;败了,则窦泰和高敖曹必然受到削弱甚至毁灭,高欢每天就能多睡半个小时安稳觉。果然,窦泰败亡后,高欢没有过河,还写信让高敖曹丢弃商洛山中的部队(东魏军中唯一成建制的精锐汉兵),让他自己回来……
例2:河桥大战。高氏集团的内部龃龉终于在战场上结成了恶果,高敖曹所部汉兵全军覆没,高敖曹本人则被高永乐关在城门外……如此公报私仇,事后高欢却只打了高永乐二百军棍而已。高敖曹死后,高欢只需要看住一个侯景就行了。
例3:侯景造反。高欢临死前给高澄婆婆妈妈交代了一大堆人事,特别指出侯景必反以及能够制服侯景的慕容绍宗。这正说明高氏集团内部利益纠葛之多,不提前跟高澄讲明了,回头自己断气之后这毛孩子收拾不了局面啊!而宇文泰这边就简单得多,立世子的时候公开征求了一下独孤信的意见就OK,身后事就是一纸文书让宇文护接班。宇文泰死后,关陇集团内斗虽然死了好几个,但没有内战,大局仍然稳定;高欢死后,马上就内战。
哇哈哈哈,一说到高欢就码了这么多字,完全抢了宇文泰的风头啊!♪(^∇^*)
东西双方各有各的派系,各有各的内部利益纷争。高氏集团强大却松散,“革命”志向不同,跟在高欢周围的人有求天下的,有求活命的,有求财货的……关陇集团则是弱小却团结,宇文泰把一伙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凑到了一起。强大松散的高氏集团维持到最后就是轰然倒塌。弱小却团结的关陇集团克服了一切内外不利因素,最终成长壮大为隋朝一统天下。
————————
上回说到西魏八柱国当中,统军的六大柱国都是宇文泰的死忠,但是,死忠是这六位柱国在关陇集团的政治地位,并不等于说是宇文泰的得力干将。
那么宇文泰的得力干将是谁或谁们呢?
首先介绍头号干将——于谨。
于谨也是柱国,但他在八柱国中的排名不显山不露水,藏在中间。(*^▽^*)
排名在中间,又凭什么说于谨是头号干将呢?因为于谨是在宇文泰主政时期,除宇文泰外,唯一统帅过西魏主力兵团的大将(平江陵,全取荆州)!同等待遇在宇文护时期是尉迟迥(结果邙山刷出三个终极boss,吃了个大败仗),在杨曹操时期是韦孝宽(六十八天平定尉迟迥叛乱)。所以前文说,于谨和韦孝宽是两位柱国金梁!两位护国智将!(但是韦孝宽在宇文泰时期还排不上头号)
为什么宇文泰能把主力兵团交给于谨统帅?于谨和宇文泰没有血亲关系啊,不像尉迟迥。但是以尉迟迥的实在亲戚地位,伐蜀的时候,宇文泰也只给了一万二千兵。于谨平江陵可是带了五万兵的。这五万兵在当时几乎就是西魏能够派出的全部主力了!为什么于谨这样受信?
第一,于谨是宇文泰的心腹亲信,做过宇文泰的长史(秘书),宇文泰的日常办公乃至私人往来信件都从于谨手里过,在宇文泰的幕府中,于谨的地位仅次于苏绰,都是至诚心腹。于谨曾经对宇文护说过自己“夙蒙丞相殊眷”,也就是宇文泰对于谨的看待是大大不同于其他武将的。
第二,于谨是智将,在镇压六镇起义时就显示了非凡的统帅力,指挥作战非常厉害,和李弼一样在投入宇文泰麾下之前就已经是名将了。而其他几个柱国的能力与于谨相比就差了一个档次,或是勇于陷阵,或是武艺高强,但能像于谨这样能够把握战略全局、运筹帷幄的能力就相去甚远。而要指挥大军作战,仅靠个人勇武那肯定是寸步难行了。所以自从邙山大战后,李虎、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这四位柱国就逐渐退出了战场,只有最勇武的李弼还和智将于谨一道战斗在第一线。
说完了于谨,宇文泰的得力干将还有谁呢?若干惠、王罴、王思政、韦孝宽。这四个人都能独当一面,镇守一方。
前文没有介绍过若干惠,因为这位武川军团中最年轻的将领死的太早,三十来岁就没了……一个非常优秀的青年将领,特别能抓俘虏……邙山大战,西魏遭遇大败,主力损失殆尽,若干惠以疑兵之计吓退东魏追兵,西魏众将得以保全菊花;侯景造反时,宇文泰派他去协助王思政收取河南,正是大展身手的时机,不料得了急病在军营中去世。传奇刚刚开始,便戛然而止。
除了若干惠是武川军团里的小兄弟外,其他三人都不是宇文泰的亲戚,也不是宇文泰的嫡系,他们都是宇文泰亲自选拔的人才!千人之英,万英之隽!
王罴常年镇守后方,打跑司马子如,吓退高欢,平定长安赵青雀叛乱,老熊当道卧,貉子哪得过!有王罴在,西魏就有稳固的后方!
王思政因为一次掷骰子,得到宇文泰的青睐,从众将排名最末尾,一跃而成极受信用的心腹大将,营建玉璧打退高欢,经营河南广收人心,坚守颍川以少战多屡挫强敌,虽陷敌营志节不改!王思政就是西魏的标兵模范,连敌人都不得不对他表示格外的尊敬!
韦孝宽,在宇文泰时期,他是西魏第二智将,谍战大师。悬师孤城,气死高欢,一直在坚守,从未被攻克!韦孝宽在最艰难的时期(邙山大战西魏主力兵团全部打光)为西魏守住了国门,守住了前进基地,守住了希望,守住了未来!
接下来介绍宇文泰的文官干将:周惠达、苏绰、柳虬、长孙俭。
周惠达是宇文泰的文官领袖,之前对他的介绍也比较简略。他和宇文泰的君臣关系与其他文官不同,其他文官是宇文泰选择的,而周惠达却是选择了宇文泰,臣择君!周惠达出仕较早,追随过不同的主公,对每一位主公都尽力辅佐,但宇文泰是他经过审慎比较后最终的选择。周惠达认为宇文泰是最合适的符合自己理想追求(平定天下)的人选。周惠达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善于推荐人才,包括被宇文泰称作知己的苏绰在内的众多文官,多是周惠达推荐。
苏绰,宇文刘备的孔明,前文已经介绍得很详细了。
柳虬,直言敢谏,经常噎得宇文泰翻白眼,也介绍过了。
长孙俭,清廉简约的典范,治理地方的能臣,也介绍过了。
以上文武干将们的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宇文泰选拔得来。凭的是他们的本事,看的是他们的品德,看他们的理想,选拔的标准用两个字概括:贤能。
反观高欢用人的方式:拉拢。用人的原则:能利——本事和利益。谁有本事我就用利益来拉拢他,收用他。
不同的用人理念、不同的队伍建设形成了不同的官场风气。高欢治下贪腐成风,宇文泰治下则崇尚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