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三巨头“开杠”,谁能吵赢?

经济学三巨头“开杠”:谁能吵赢?

 

嘿,各位学术 “吃瓜群众”!要是经济学界也搞个类似《奇葩说》的辩论节目,那亚当・斯密、凯恩斯、哈耶克这三位大神绝对是 “奇葩之王” 的有力争夺者。最近,这三位就在我脑海中的 “学术奇葩大市场” 里,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圆桌研讨会,那场面,比综艺还精彩,各方观点疯狂 “对撞”,火花四溅,咱们这就去瞅瞅。

 

斯密:“经济学之父” 的开场陈词

斯密整了整他那有些陈旧却干净的英式西装,清了清嗓子,带着点苏格兰口音开场了:“各位,我这‘经济学之父’的名号,虽说年头久了点,但咱这江湖地位,那可是实打实的。想当年,我写《国富论》,就跟在经济学的莽荒之地里画地图似的,给后人指了条明路。我主张啊,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就像那屠夫、酿酒商、面包师,给咱提供吃食,可不是发善心,图的是赚钱。但神奇的是,每个人都这么自私地追求利益时,就好像有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操控,不知不觉就推动了社会发展,让大家日子都变好。所以,政府啊,别老对经济指手画脚,市场自己能玩得转,少干预,让咱们自由发挥,财富才能滚滚而来。”

凯恩斯:“挖坑” 有理,政府有为

这边凯恩斯一听,嘴角上扬,扶了扶他那精致的眼镜,不紧不慢地开口:“斯密老爷子,您那套在平时是挺顺溜,可经济萧条的时候呢?就像 1929 年那场大危机,股市崩盘,企业倒了一大片,工人失业跟下饺子似的,满大街都是找活儿干的。您那‘看不见的手’去哪了?这时候就得靠我这‘看得见的手’了。” 说着,他拿起桌上的笔,在空中比划着,“我有个‘挖坑理论’,政府出钱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填坑,别笑,这可不是瞎闹。挖坑得用铁锹吧,生产铁锹的企业订单就来了,开工!炼钢的也得跟上供货,这不就盘活了?工人们拿了工资,得吃饭、买生活用品,食品、零售行业也跟着热闹起来。这一来二去,钱流动起来,经济的齿轮又开始转了。美国当年‘罗斯福新政’,搞那么多公共工程,修路、建大坝,和我这理论异曲同工,不就慢慢从萧条里爬出来了?这就是政府干预的妙处,关键时刻还得靠政府这强有力的‘有形之手’掌舵,市场才能重回正轨。”

哈耶克:自由至上,警惕 “奴役”

哈耶克一听,坐不住了,本来就有点凌乱的白发随着他激动的动作更显 “飘逸”。他操着带着德语口音的英语,音量瞬间提高:“哼,凯恩斯,您那套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短期看是能救急,可长远呢?您这是在破坏市场的自然生态!人类理性有限得很,哪能啥都计划得完美?计划经济,哼,不就是少数人拍脑袋指挥多数人干活嘛!苏联搞社会主义乌托邦实验,政府权力无限大,管生产、管分配,最后啥样?经济僵化,民众自由受限,活生生走向‘奴役之路’。市场就像一片原始森林,有它自己的生态法则,各种经济主体就像森林里的动植物,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只要政府别乱砍滥伐,它自己就能长成参天大树,实现均衡。看看,长期来看,自由放任的市场总会自发找到方向,政府瞎插手,只会越帮越忙,把经济拖向深渊。”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用力地比划着,眼神里透着对自由市场的坚定信仰,仿佛已经看到在纯粹自由市场下经济蓬勃发展的美好景象,对计划经济和过度政府干预的弊端痛心疾首。

 

观点交锋:市场 VS 政府,谁主沉浮?

(一)短期刺激与长期增长的矛盾

凯恩斯一听哈耶克这话,嘴角微微上扬,带着几分自信与调侃:“哈耶克兄,您这话说得,就像站在山顶上看风景,是,从长远看市场可能会自愈,可咱老百姓等得起吗?就像人饿急了,您非跟他说再等等,等地里庄稼自然熟,到时候吃个饱,那不得先饿晕过去?1929 年大萧条,失业率飙升到 25%,要是等您那自由市场慢慢调整,黄花菜都凉了。我这政府干预,虽说像是给经济打一剂强心针,有点急功近利的意思,但能立马救人于水火,先把失业问题稳住,让工厂开工,工人有活儿干,兜里有钱,经济才能慢慢恢复元气。您老倒好,画个美好蓝图,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哈耶克气得直吹胡子,反驳道:“凯恩斯,您那套就是饮鸩止渴!政府大手大脚花钱,今天修路,明天建桥,钱从哪来?印呗!这通货膨胀的猛兽一旦放出来,可就收不住了。您看看 20 世纪 70 年代的‘滞胀’,经济停滞,物价飞涨,不就是长期搞政府刺激落下的病根?经济发展有它自己的节奏,就像孩子成长,您不能揠苗助长,得让市场自己慢慢摸索、调整,才能根基稳固,实现可持续的繁荣,哪能天天靠政府打激素过日子。”

 

(二)自由放任与社会公平的权衡

哈耶克平复了一下情绪,扶了扶眼镜,继续阐述:“再说说个人自由,这可是社会进步的根基。我主张自由市场,就是要让每个人能自由选择职业、创业、交易,发挥最大潜能。政府干预过多,今天给这个行业补贴,明天限制那个企业发展,不就打乱了市场的自由竞争节奏?个人的创造力被束缚,经济还怎么活力四射?就好比一场马拉松,政府非要在半道上拉着某些选手往前冲,或者给他们开小灶,对其他选手公平吗?只有自由竞争,才能跑出真正的强者,推动社会大步向前。”

凯恩斯听了,轻轻摇头,不紧不慢地回应:“哈耶克,您太理想化了。自由市场下,资本逐利,强者恒强,弱者只能喝西北风。看看现在社会的贫富差距,富得流油的大资本家,和为一日三餐奔波的穷人,差距越来越大,这就是您所谓自由市场的‘成果’?政府不干预,任由这趋势发展,社会矛盾激化,最后不还是经济遭殃?我主张政府通过税收、福利政策调节,劫富济贫,给穷人兜底,提供教育、医疗保障,这才能让经济发展的红利大家共享,社会稳定了,经济才能长治久安,这才是真正的顾全大局。”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贫富差距的样子,眼神里透着对社会公平的急切追求,仿佛已经看到在政府合理干预下,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经济稳步前行的美好未来,对哈耶克自由市场可能带来的不公平后果忧心忡忡。

 

现实映照:各国经济政策 “大乱斗”

这三位大师的理论可不是在故纸堆里 “睡大觉”,现实中各国都在拿着这些理论 “照方抓药”,效果却大不一样。美国就像个在凯恩斯和哈耶克理论之间来回摇摆的 “钟摆人”。民主党执政时,受凯恩斯影响居多,奥巴马时期搞医保改革、大规模基建投资,想给经济打 “强心针”;共和党上台呢,又倾向哈耶克那套,特朗普减税、放松管制,高呼 “让企业自由呼吸”。结果两党来回折腾,政策缺乏连贯性,经济一会儿通胀、一会儿乏力,像坐过山车。

咱中国呢,玩的是一套 “组合拳”。一方面,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这只 “看得见的手”,制定五年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在经济过热时给房地产、金融等行业 “降降温”,防止泡沫;在疫情冲击下,果断出台财政、货币政策扶持企业,保就业、稳民生。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发展市场经济,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看看深圳的科技创新潮、浙江的民营经济集群,市场主体如鱼得水。这就是斯密 “市场之手” 与凯恩斯 “政府之手” 的巧妙融合,走出一条独特稳健的发展之路。

再瞧瞧阿根廷,最近新总统米莱上台,那可是哈耶克的 “忠实信徒”。他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削减政府部门、裁公务员,声称要 “无为而治”,把经济交给市场。这招能不能治好阿根廷多年的 “经济顽疾”,还得骑驴看唱本 —— 走着瞧。毕竟,理论是理想状态,现实可是错综复杂,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都像一把独特的 “锁”,得找到最适配的 “钥匙”,经济才能开启繁荣之门。

 

结语:争论不止,智慧长明

这一场经济学 “华山论剑”,到咱这儿算是暂告一段落,可实际上,在学界、政界、商界的各个角落,争论还在继续。市场与政府到底该咋平衡,就像问做菜盐放多少合适,众口难调,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答案都在变。咱普通老百姓,虽说不用像专家那样钻理论的 “牛角尖”,但了解点门道,看经济新闻、琢磨政策时,就像戴了副 “透视眼镜”,门儿清。说不定哪天创业、投资,这些智慧就能派上用场,让咱少踩坑、多赚钱。

所以啊,有空多瞅瞅经济学,别被那些术语吓住,就当看三位大师 “神仙打架”,边看边乐,还能长知识,多划算。下次再有经济热点,咱也能凑凑热闹,发表点 “高见”,指不定还成朋友圈的 “经济大神” 了呢!

今儿这场思想盛宴就到这儿,散场,大伙各自回味去。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