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自曝:今年营收下降10%,我做了10年来最大调整
今天,我们分享一封来自逅唐创始人韩刚的信:
各位同行朋友们,大家好。
站在2024的最后一天回望,过去一年虽然我们很努力,但拿到的结果却是整体营收减少10%。
说实话,我并不焦虑,作为在行业里小有成就的茶叶供应企业,逅唐在2024年也有进步,最大的成长就是在逆境中看清了自己,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笃定。
收到咖门的邀约,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这一年的洞察和思考。
从“产品主义”到“客户第一”
逅唐做了10年来最大调整
2024年,逅唐最大的变化,是把公司理念从“产品主义”升级到了“客户第一”,这是个翻天覆地的调整,我觉得它甚至代表了整个行业的变化。
早期逅唐的“产品主义”,想传递的是,以产品为标杆,把我们自己认为最好的产品状态给到市场。
但到了今天,我意识到,要客户觉得好。我们的“产品主义”要升级,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产品。
为了实现“客户第一”,逅唐从使命、愿景、价值观等顶层设计开始去做改变。
这是个很大的决心,代表着我们的思考决策逻辑全部革新,一切以客户为中心。
很多行业的发展都是如此。比如说汽车行业,早期企业造出来什么用户就开什么,所有车都长一个样子,不能改颜色,品牌方是强势的。但到了今天,品牌得听消费者的。小米汽车的外观像保时捷,因为这是消费者喜欢的样子。
“客户第一”不是品牌客户第一,一定是消费者第一。作为供应链企业,我们照顾的是两端(品牌和消费者),但他们不是对立、而是合一的。我们是和品牌一起,服务消费者。
创业初期,我们自己就是饮品的消费者,自认为懂消费者。那时我们20多岁,现在30多岁,公司经过了10年的发展,虽然整体团队不是很老,但至少创始人不再是饮品的主力消费人群了。
我们不能靠主观意愿去触动消费者,而需要一套体系,科学理性地服务消费者真正的需求。
消费者愿意买单就是好喝
不买单就是不好
“客户第一”的理念之下,很多方面发生转变。
比方说,做饮品的都会强调好喝,什么是好喝?
以前会有很多标准,对酸、甜、香、鲜等各个维度做拆解,现在我们对好喝的定义,就是消费者买单。
消费者愿意买单就是好喝,消费者不买单就是不好。
最近的深圳展会,逅唐没有参展,我们决定站在客户视角,自己去逛展感受一下。
这个过程真的惊出一身冷汗。我们发现特别热闹的展台,其实客户体验是不舒服的、特别挤,很努力都挤不进去。作为展商自然高兴,因为人很多。但转换视角,观众的体验并不好。
在产品上,我发现,当从客户视角去找物料的时候,要的并不是猎奇。实际上,消费者今天要的是安全感,也不是新奇特。
就像胡辣汤,对河南人很日常的产品,如果商家推出松茸胡辣汤,也会有人买,但不太会天天喝。
从这个角度看,客户需要的是经典、安全的。我们曾做过加醋的饮品,现在从消费者角度看,很怪异。
转换视角,站在客户第一的角度,从体验到产品、营销,感受都会不一样。
用名优茶体系做调饮茶
很难走向全世界
逅唐是做茶叶的,站在“客户第一”的立场,茶叶需要做一些调整。
按照饮用方式的区别,世界上的茶分两大体系,一种是清饮茶,即按照最传统的方式冲泡直饮的茶;一种是调饮茶,是门店或者零售渠道调制出品的茶产品。
现在现制饮品渠道(门店)推出的茶,龙井、肉桂、单丛等等,是清饮茶,不是调饮茶的品种,它研发出来是为了清饮好喝,而非调饮好喝。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们给到客户的,其实是一套不匹配、不够正确的喝茶标准。
即使它是好茶,但它被培养出来是用来单泡的,不是用来调饮的,单一品种茶做调饮不够好喝,它比较薄、滋味达不到。
茶饮行业都在说“追香”,其实追的是单品茶的香,那是名优茶的体系,不是调饮茶的行业体系。这一定程度上会误导消费者。
很多茶(原本风味)是不适合做饮品的,比如这两年很火的龙井茶。单一产地品种不适合做调饮,好喝的龙井是通过拼配达到调饮需要的浓度、香气、口感。但拼配后的龙井和消费者认知中的龙井,并不是一个产品。
追求名优茶的初心很好,但这似乎没有真正在乎消费者,供应商、品牌老板们认为名优茶好,但不是消费者应该得到的东西。
消费者想要好喝的饮品,好喝的饮品它的香型是怎么样的,也许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定义,但不应该参考名优茶的标准,可以借鉴它的体系。
如果持续用名优茶的标准做调饮茶,也许我们依旧会走到“七万家茶企不敌一家立顿”的局面中。
调饮茶如果按照品类的思路发展,只会做成地方品牌,没有办法走向全世界,因为脱离产地就很难被买单。
这是我对行业一个新的思考和观察,希望大家一起有所思考。
逅唐明年会做一些调整:比较直接的就是,明年参展不强调单一产地,不强调一款茶来自哪里,针对饮品渠道客户,更侧重体现拼配和风味价值。
下一个阶段,是去品类化,去所谓的“茉莉花化”,但是我们依然会把茉莉花做好。
“算命式服务”
提前预判客户需求
从“产品主义”到“客户第一”,也是逅唐从单一到立体的,进行品牌化转变。
过去我们强调产品,那只是一个点,作为一个品牌,还要有营销、组织、商业模式等等。
这里面还包括与客户链接很重要的服务。我们要进一步告诉客户,一款茶叶产品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它拼配了哪些茶,我们如何让它变得更好喝,和客户一起去做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产品。
我们内部提了一个好服务的标准,叫“算命式服务”,提前预判客户的需求。
我曾经在丽斯卡尔顿工作的时候,对一个培训细节印象深刻。客户杯子里有多少水是好的服务?培训手册说:只要客户让添水,就不是好的服务;客户没有提,你把水添好了,这是好的服务。
在茶饮行业,客户(品牌)想要获得消费者的芳心,那我们好的服务就是研究消费者,告诉客户消费者想要什么。
不是研究客户怎么买下我的茶,而是去研究消费者。
打个比方,有的品牌老板不喜欢甜,我们为了卖茶,会把甜度调低一点。现在我们要回到消费场景中,和对方一起研究消费者喜好。
这是逅唐从产品、营销到内部管理的改变。茶饮行业在当前阶段也应该回归到消费者。
营收下降10%不焦虑
明确了十年规划
逅唐2024年的营收相比上一年降了10%左右。但我也没有焦虑。
当下的竞争阶段,我们应该花时间去调整,未来才会更从容。
站在未来看今天,逅唐有了新的目标,在健康的思路下做十年规划:
产品三年做到无公害、无农残;再三年做到绿色可追踪、可溯源;十年做到有机。
这需要一步步去实现。
可溯源需要基于上游的合作基础,逐渐进行观念调整,从最简单的打标签开始做起,可能需要5、6年。
有机需要更长时间,对土壤、水翻新改造就要5年,再等茶树生长又是3年。相当于8年0产出,但是要投入各种精力资源去做。
今年已经启动计划,开始去收购茶园。可能一下收不完那么多,但慢慢来,一年收一点。
以前说慢慢来就是嘴上说说,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现在就很笃定。
有了这个愿景后,我们也想联合更多人一起干。下个阶段,我们会合作全国各地愿意改变、做绿色无公害的茶园或者茶厂。
今年跑了很多地方,发现有人是愿意这样做的,想做好茶叶,但苦于没有销路,他们的激情也鼓舞到我。
有了目标后,就比较从容,我没有考虑太多增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站在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去适配行业、做符合社会价值观、大众想要的真正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