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盗版、传谣言......十年前“入坑”二次元的血泪史
现如今,提起“二次元”,人们往往会想到,这是一种和生活方式强相关的流行文化。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你不怎么追番、不看漫画、不买周边,甚至不主动接触任何ACG作品。但只要你没有完全和2024年的当下隔绝,那么你一定多多少少,受到过二次元的影响。
△ 举例而言,知乎答主 trapo曾进行过统计,大家日常说的“正太”、“黑科技”、“战五渣”等常用语,其实都源自二次元或其衍生文化
尽管在当下,二次元融入日常生活,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但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想过,如果将时间倒回到十多年前,彼时的“二次元”,却是一种十足的小众文化。而对于当时的爱好者而言,入坑并追寻心中的“二次元之魂”更无异于是一种文化苦旅。
为了更为生动地展示当时玩家之艰难,我找来了3位曾经历过“匮乏年代”的“老二次元”,让他们来讲讲自己的故事。
受访者小兰:能对抗匮乏的,只有热情
受访者小兰生于90年代中期的北方工业小城,在她的记忆中,十多年前的车马很慢,人们的生活简单而纯粹。而小兰的二次元之路,则始于一年级时的一次“偶遇”。
那天放学,妈妈接小兰回家。途经书店的时候,小兰被一本猜迷绘本彻底迷住了。书中各种形态各异的“小精灵”,直接戳中了她的“萌点”。在小兰的央求下,妈妈斥资近10元为她买下了这本昂贵的“课外书”。
△ 《宠物小精灵猜谜绘本》,出版于2001年。小兰说,宠物小精灵是1996年推出的,但因为信息的滞后,许多人直到2000年初才得以“一睹真容”
就此,小兰彻底迷上了宠物小精灵。她想尽各种办法了解宠物小精灵的一切。然而匮乏的时代却总让人深感“事与愿违”。
小兰告诉我:“当时我获取到的信息,都是滞后的。记得有年暑假我去北京的表哥家,还洋洋得意地,跟他讲起了我在看的神奇宝贝剧情。结果表哥的一句话差点让我喷血,他说你怎么才看到第一世代?我都看到第二世代了!
但是,强者从不抱怨环境,当时的我就已经学会怎么找‘平替’啦。
比如,在我小学毕业的时候,《神奇宝贝
珍珠·钻石》推出,但NDS掌机价格高得惊人,电脑模拟器却没有普及。于是,我便通过阅读攻略当‘云玩家’;至于TV版动画,我们小城的音像店虽然有影碟在卖,但权衡之下,我选择了追剧情节奏快,价格相对便宜的漫画;在那个匮乏的时代,‘周边’这个词象征着可望不可及,于是我便通过杂志过眼瘾”。
△ 小兰提供的杂志《口袋迷》第10期截图。小兰说当时类似的期刊有很多,上面有游戏攻略,动画剧情梗概,还有同人作品,很多爱好者都是通过文字和图片干过瘾
但即便如此,小兰却十分确信:能对抗匮乏的,只有自己的热情。毕竟《神奇宝贝》这部作品,带给了她太多的“情绪价值”。聊起二次元带给自己人生的意义,小兰侃侃而谈,她说:
“《特别篇》中,水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跌宕起伏的冒险,让我在无聊的学生时代,获得了面对困难的勇气。而‘宝石篇’中路比、莎菲雅性格的转变和朦胧的情愫,也让我在无形中,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 《神奇宝贝·特别篇》中的男女主角,是很多读者最早磕的CP
只是在“忆往昔”时,小兰还是抱有一丝遗憾:“如果当时能接触到的文化资源更丰富,相信我也能收获更多。”
受访者三井:都市传说传得越凶,越能说明时代的匮乏
受访者三井是互联网早期网民,聊到匮乏年代时,他提出了一个“诡异”的观点:有关于二次元的“都市传说”泛滥,也能侧面作证时代的匮乏。
十多年前,即便互联网普及已初具规模,但信息依旧闭塞。至于二次元领域,当时的官方和爱好者少有交流的渠道,许多流转多手的假消息,可谓充斥着互联网。诸多耳熟能详的AGC作品,都派生出了红极一时的都市传说、谣言。
譬如:《灌篮高手》中的天才樱木确其人,但天妒英才,他在18岁的大好年华因车祸去世。在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三井暗自神伤,难受了好几天。
△ 经过查证,图中的照片是为X-japan的YOSHIKI,和《灌篮高手》扯不上半点关系
以及《哆啦A梦》有个“残酷的结局”,大雄的真实身份是病童,动画中的一切,都是他幻想出来的。
△ 根据“哆啦A梦中文网”的考据,据说此种说法源于1986年的同人作品,曾一度被官方否认。然而在数十年后的网络,这一说法依旧广泛流传
而在游戏领域,“《生化危机》过于恐怖,已有多人被当场吓死”的说法亦流传甚广,这间接导致了三井未敢第一时间享受此作品。
△ 三井回忆,当时这一谣言传得有鼻子有眼,甚至有说法称,某某同学的表哥不信邪,半夜戴耳机玩《生化》,结果把头发都吓掉了
三井认为,类似的案例层出不穷。虽然说法错漏百出,但很多人却愿意相信。这一方面是因为,正统的信息渠道缺失;另一方面可以归因于爱好者的热爱:
“因为大家太喜欢这些作品了,面对真假难辨的消息,人们既不愿相信它是真的,又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无形中就成为了谣言的传播者。”三井如是说。“如果当时能有一个更专业的平台,那么相信爱好者能收获的是更多的有用信息。”
受访者马克:没有同好的老二次元,被坑了太多次
受访者马克热衷于收集周边,这一爱好持续了十多年。但聊起往事,他直言那段光景真乃“既心酸,又好笑”。
马克成长于一个N线小城市,十多年前,那里闭塞得可怜。整个城市除了在筒子楼偷摸营业的“包机房”和学校门口的小卖部,几乎找不到任何和二次元沾边的场所。
因此,马克的收藏之路没有同好,是绝对的“单兵作战”。虽然足够热爱,但也吃瘪无数。以至于他“入坑”手办,都是从“被坑”开始的。
△ 马克回忆,在他六年级的时候,学校门口小卖部老板拿来了一种新奇的玩具,他说这玩意叫“扭蛋”,原装进口。别看小小的一个,竟售价20元,将来这玩意还有升值空间哩。马克果断出手,然后被坑。(做工和上图类似)
虽然如此,当时的马克却“被坑而不自知”,收藏之路反而一发不可收拾。
为了学习先进的“手办知识”,他曾通过购物网站,向店家请教“手办、景品、扭蛋、盒蛋”的区别,结果却在店家的忽悠下,高价买了“祖国版”(假货)。
△ 马克回忆,他在卖家的游说下,买过几个祖国版龙珠武道会景品。直到他真正入手了正品后才发现,先前入手的祖国版不仅包装印刷拙劣,人物分色粗糙。而且包装上本该出现“版権シール”(俗称“猫贴”)的地方,压根是空空如也
还有一次,马克在大都市的旅游途中,无意中在一家玩具实体店中,第一次亲眼看到了兵人。在冲动、激动的心情驱使下,他“挪用”了旅费入手,最后却发现店家的售价,几乎是正常价格的两倍。
△ 2011年 玩家的交流,当时收藏兵人绝对是小众的爱好
聊起这些往事,马克告诉我:“花冤枉钱倒是其次。缺乏同好的感觉真是太难受了。在当时,收藏周边被老师、家长定性为玩物丧志、思想幼稚的情况时有发生。但他们并不理解,我想做的,是通过收藏,把那些和自己产生过共鸣的人物、为之感动的场景留存下来。
如果说当时能多接触一些同好,哪怕交流交流收藏心得,聊聊自己对作品的一些感悟和趣闻,相信一定会收获更多乐趣。”
在和几位“老二次元”交流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绪:尽管在上个时代,他们热情洋溢,但时代的匮乏却给他们留下了诸多遗憾。于是,我试探性的询问:“当下二次元已经成为了大众文化,相关产业也蓬勃发展,你们是不是终于盼到了梦幻中的乌托邦?”
我本以为,这几位老友会深表肯定,但令我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对当下的业态,表达了隐忧。
一言以蔽之:即便当下“二次元”的基数很大,资源相比十多年前也更为丰富。但毫不夸张的讲,相关产业所提供的服务,却往往滞后于人们的需求。
几位老友的话,让我一时摸不到头脑。如果说在信息匮乏时代,二次元在种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下,就像石头缝里钻出来的小草一样努力生长。那么时至今日,在互联网的加持下,二次元产业属实是蓬勃发展,甚至开枝散叶到各个领域。
譬如快销领域,品牌和二次元IP联名,往往能声量、销量双收;
地产领域,谷子店救活老商场的案例,堪比改革开放初的致富神话。
△ 谷店的火爆,甚至吸引了无数个体创业者入局(图源:小红书)
但几位老友却提醒我:“别把事情想那么简单,可千万不能盯着狼吃肉,忽略狼挨揍。
如果品牌不能读懂用户的真实需求,不管怎么和二次元挂钩,也是徒劳的。”
譬如,小兰告诉我:“我觉得,品牌能够看到二次元群体的需求,愿意做联名,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我观察下来,这几年异业合作失败、翻车的案例也很多。我认为失败的核心是,品牌对二次元的理解不够深,也没有完全get到粉丝的诉求。”
△ 很多品牌所理解的二次元,和用户心中所想的,未必是同一件事
“那么,用户在乎的是什么呢?我先前曾看过一段首师范讲师林品的演讲。他总结的观点,真的是说到我心坎里了。大概意思是:爱好者喜欢二次元,是因为大家在心理层面获得了超越三次元生活的深刻体验。所以说,粉丝所喜欢的,不仅是单纯的‘二维平面图像’,大家在乎的,是其背后的情感链接和精神寄托。”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二次元用户的偏好和情感,往往是微妙的,是不易被圈外人所察觉、理解的。如果品牌没有做足功课,就很容易出问题。比如产品层面设计敷衍、运营方面不听劝,公关宣传正中雷区。用户很难从中获得归属感,甚至没有获得尊重。”
△ 小兰的观点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被吐槽的“国潮风”,许多品牌的对国潮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往T恤上印京剧脸谱的层面,最终遭到了群嘲
而提起到最近爆火的谷子店,马克也发表了自己的“暴论”:
“热潮往往来的快,去得也快。目前,谷子店已经掀起了一场闭店潮。”
“而关于这样的现象,我曾和业内人士聊过。实际上,很多谷子店的爆火,就具有一定的‘隐藏要素’。因为种种原因,一些商场的旺铺租不出去。在看到二次元这种比较新的行业后,他们就开始招商。而很多谷子店的火爆,很大程度是依赖良好的地段。
马克咬了咬牙,继续说道:“但是,踩中风口的猪,终究是长不出翅膀的。这种维运模式走的传统的商业地产的招商逻辑。这也决定了商圈中的谷店局限极大。不仅说“单兵作战”的谷店形不成群聚规模,没法给用户带来沉浸感,而且许多谷店也缺乏专业性(本身很多谷店就是跟风入局的“现充”)。譬如缺乏运营、同质化严重、选品失误等等。”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体验,目前市面上很多谷店,正在逐渐‘两元店’、‘小商品精品店’化。这样的运营情况,很难留住愿意消费的二次元用户。长此以往,“外行经营,卖货给内行”的行为,势必会让大部分谷店被淘汰。”
△ 用户是很难为糊弄埋单的
马克总结:“谷子店闭店潮,是许多二次元相关行业的侧面。其中不少品牌所处的,依旧是原始的初级阶段,它提供的服务,仅仅是货品的交易。
但在2024年,早已不是渠道、货品稀缺的年代了。现在的用户所追求的,是一种归属感和沉浸感,大家需要获得其他场景无法提供的情绪价值。”
马克补充道:“方才你不是提到了二次元梦幻中的乌托邦吗?我认为,真正的乌托邦必须满足如上的特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可以问问老二次元们心中的乌托邦,都是什么样的。”
小兰告诉我,秋叶原就符合乌托邦的特点,她说:“秋叶原之所以称得上‘圣地’,是因为它有种难以被替代的沉浸感。谷店、Game
Center、偶像演出、漫画喫茶一应俱全。当时去的时候,我和男朋友转了很久。虽然本着省钱的原则,我还是花了6000日元,买了《排球少年》、《Chiikawa》的谷子。男朋友说,这一天非常梦幻,感觉来到了《高分少女》的世界。”
△ 秋叶原
而三井则认为,日本的MANDARAKE也是一个不错的案例:“虽说它主营中古,属于细分品类。但其装潢和氛围都很惊艳,给人一种同好遍地的感觉。不管你喜欢的作品再边缘、再小众,你的爱好在这里都能得到尊重和重视。”
△ MANDARAKE的创立者古川益三本身是一名漫画家,属于内行人做内行事。
马克提醒我:“这足以说明,二次元品牌脱离单纯的“卖货”,向着“文化属性”更强的沉浸体验进化,是大势所趋。”
“如果你想深入研究,但觉得国外的案例缺乏在地化的参考价值,那么我建议你多研究研究国内的成功案例。
奇谷米·次元街区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度研究的样本。”
△ 奇谷米·次元街区长沙站,马克认为,奇谷米属于本土二次元们的“精神原乡”
听马克这么说,我感到既好奇又兴奋。于是便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互联网数位世界,开始了一轮“田野调查”研究。这一研究不要紧,果然是大有收获。首先,从感官层面来说。随手点开的一条视频,我就感受到了一种和“古典二次元”业态迥乎不同的观感。
以奇谷米·次元街区长沙站来说,这一街区被构建成了一个梦幻的场域。包括谷GO、漫库、bilibiliGoods、猫受屋、漫魂在内,二十多家谷店遍布街区;诸如《剑网3》、《Chiikawa》、《文豪野犬》、《美少女战士》、《光与夜之恋》、《名侦探柯南》、《蓝色禁区》等不同IP相关的谷子,可谓任君选择。
走进街区,穿梭其间的Coser身着经典角色的服饰,随时随地和粉丝互动。
△ 随处可见Coser (图源小红书网友 @ 烟眠_)
不仅如此,街区当中还有主题餐厅,置身其中仿佛,打破了次元壁,在真实世界和虚拟偶像们约饭。
△ 沉浸式的主题餐厅布置 (图源小红书网友 @ 不吃兔兔)
马克告诉我,我所观察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在奇谷米·次元街区中,还有专门的追番室、练舞房、角色互动区,甚至还有Coser的化妆间。
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切为了二次元,为了二次元的一切”。
△ 例如,官方打造的随舞派对已经成为固定活动
看到我大为震撼的表情,马克微微一笑、战术后仰,然后继续说到:“在我看来,奇谷米·次元街区这种新型业态,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这种业态的门槛很高,护城河也很深,必须持续深耕才能看到成效。”
△ 奇谷米·次元街区 深圳站
“当然,肯定有人会从商业逻辑层面拷问,认为奇谷米·次元街区在做的事情就是‘聚合’。它只是在同一个场域,把不同二次元相关的品类整合起来。可经过我的观察,我却认为恰恰相反。这种思路所看到的只是表象,而非内核。
这就好比,在二次元领域,整合型案例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譬如在2008年前后,借着早期“国漫崛起”的势头,许多城市的‘动漫城’曾尝试把街机电玩、手办售卖、Coser表演结合起来,但观感一言难尽。这足以说明,打造二次元乌托邦的内核不是聚合,而是解读二次元的共同话语,并通过强运营满足需求。”
△ 如果不懂用户需求,单纯且机械地将多品类聚合在一起,未必能发挥出合力,搞不好会成为“攞你命3000”
“那么,什么是解读共同话语呢?这说白了就是,之于品牌而言,他们必须精准地捕捉到二次元用户的需求点是什么?哪些是‘伪需求’,哪些是真实却不易被体察的需求。
想达到这点,就势必要求品牌的维运团队是“圈内人”。就我观察,奇谷米内部员工,很多是颇为资深的“老二次元”,能设身处地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 这一点从奇谷米员工的工位中,便可“见微知著”
“而说到需求满足层面,稍加洞察就会发现。传统、古典的业态往往是“倒反天罡”,通过二次元招徕用户。而新型的业态,则是通过不断‘进化’,借由不同的品类、功能区块,全方位满足用户需求,最终形成一种立体的生态模式。
这两者差异在哪?新业态效果如何?你一搜便知。”
△ 马克引用了商业观点,认为奇谷米·次元街区已进化到3.0业态,打造出了一体化的生态模式
所谓金杯银杯,不如用户的口碑。我依照马克的建议,再次打开社交媒体,最终却在无数的帖子当中,收获了许多让“二次元”感动的瞬间。
例如在顾时夜生日当天,奇谷米·次元街区的大屏上打出了生日贺图。许多素不相识的同担姐妹不约而同地举起手机打卡拍照,让一位粉丝的眼泪在眼眶打转。
△ 在奇谷米·次元街区,二次元们无须多言,一个动作就是彼此间共同的暗号(图源小红书网友 @ 我爱吃青菜_)
而在小红书上,有一位40岁的母亲发帖,分享了自己带孩子在奇谷米主题餐厅的见闻。
看着孩子惊喜的表情,这位母亲深知,这珍贵的片段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孩子的心中。
△ 图源小红书网友 @小米儿姐姐
包括在上个月,还有一名13岁的白血病女孩,通过奇谷米实现了愿望:和她最喜欢的Coser南千鲤一起Cosplay。
在南千鲤的陪伴下,女孩变身成了角色卡米尔。当她穿着Cos服,牵着“雷狮哥哥”的手走进街区时,周围的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类似的感动瞬间,可谓不胜枚举。
这不禁让我开始思考:二次元业态的真谛,究竟是什么?
但思索之间,我的内心又回到了远去的童年,仿佛那里隐藏着我想知道的答案。
在逝去的时光中,夕阳西下,爸妈在厨房中忙活,轻声谈论着我的学习成绩、家庭琐事。我则把70分的考卷藏在书包底部,躲进房间假装写作业。然后偷偷拉开了书桌抽屉,检视起自己的“珍宝”。
我摆弄着糅到发皱的漫画、卡片、贴纸和搪胶小玩具,并幻想着自己短暂离开了现实,走进了二次元的世界,从中找寻着独属于自己的冒险、热血或者感动。
△ 图片来源:《完美的一天》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即便在当下,信息在爆炸,文化资源在不断丰富。但我却更为笃定,优秀的二次元业态,或是丰富、或是多元,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继续“进化”。
但这其中不变的是,这种业态一定能走进人们内心,能够趋近于大家心中的那个乌托邦。
△ 奇谷米·次元街区 长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