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生育、学制、就业、创造力、价值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关系...
有很多朋友觉得我们要说得是生育、人口,而不是学生,学制或就业或毕业早晚,其实这些因素是有一定前后关联的,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也有很多网友提到当前的学制有延迟毕业缓解就业压力的因素在内,其实就当下而言,早一年晚一年没有什么不同。说点粗糙话,学历不过是一张白纸,让年轻人早一点拿到,早一点进入社会,会让他们多一些时间和精力来思考这个世界,思考自己的人生。会让他们多一些试错机会。而不是让他们毕业没几年,就面临多重社会和家庭压力,被各种因素束缚手脚。社会需要年轻人的创造力和鲜活的头脑,需要用好的政策引导和鼓励给他们更多的施展空间。
迟迟不早接触社会、不接地气其实是一种现实的逃避。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学生要毕业。在学校大多数学生还是由父母供读,早毕业几年,他们也许会有一段自由宽松的时间,来做些一直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
当然有人说,我就想躺平,我就想那样躺着不动也能活下去。别说现代人的生活,就连古人的生活也不是躺着不动的。现代科技创造的世界,你每走一步在古代都是极高昂的社会成本。社会不鼓励(也不允许)年轻人躺平。
年轻人来到这个世界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更多时候是身不由己。如果有那么一小段宽松的时光让你来思考来付诸行动,不是很好吗?你的核心是多注意创造社会的价值,不然就是进入社会工作,为别人打工,在整个社会价值链条上做一个为资本转移价值的搬运工。
当然这是大部分人的现状,创造价值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都能做成。
同时我们的社会、企业和管理者也应该多一些包容心,多一些试错平台,多鼓励年轻团体实现社会价值,实现理想的人生。我们的学校也应该多一些跨学科青年实验组,成员不限于在校生,不限于本校生,不限于大学生(青少年),让他们能够为了一个共同的技术应用而努力。我们资本市场和园区商务写字区也要有专门针对年轻人的政策鼓励。
我个人是比较赞成给年轻人发钱的。年轻人是国家的新生力量,是社会需要的新鲜血液,很多时候他们是被绑住了手脚,甚至有时候是巧妇难于无米之炊,被迫下海。
工作多年我们有一份社会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画像。假如满的消费力是10,那么17岁以下和50岁以上群体代表0.5,18~24岁代表2.5,25~29岁代表2,30~39岁代表3.5,40~49岁代表1.6。社会希望我们的消费水平能达到10甚至更多,我们可以把这简化为当下的现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18~24代表学生,他们没有经济来源但有很强的消费欲望。25~29岁代表毕业后群体,有一定工作收入,但显然消费有所保守,对未来有一定的迷茫。而30~39岁上有老下有小,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们的社会压力。主张对这些群体按照一定的年龄段,每月给他们的账号发钱,很可能会解放一部分潜力或创造力,最终使整个社会受益。
再说说房地产,这当然与人口现状有很大的关联,我想表达一种大胆的说法。我们国家不鼓励给年轻人一个自有的宅基地(你独生用得是父母的名额,你自己是没有的),难道还不能为他们的首套商品房做出一定让步,谁都知道建房成本没有那么高吧。年轻人本身不关心房子的也不必关心房子的,可以现在他们受于各方的压力,有社会的有周边舆论的有父母家庭的各方的压力,他们不得不关心房子了,他们能怎么办呢?人生就被房子毁不少了。不是说房地产不能作为政府支柱产业。有钱人想买几套买几套,关键是你不能给年轻人这样一个包袱。
当然我们在这里只是一种探讨,并非就是板上钉钉的要这么做。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大家可以多多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