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日本产业合并最后都会崩溃!中国最狠的报复,正在把日本打回原形

用不了多久,日本就会成为本世纪第一个从发达经济体跌回发展中经济体的国家。

日本两大汽车巨头日产和本田合并的新闻,大家都知道了吧,很多人坚信,这会是重振日本汽车荣光的开始,但在笔者看来,这起合并案恰恰是日本汽车产业崩溃的起点。

因为当你仔细观察日本产业覆灭史后,就能发现一个非常惊人的规律:日本每个产业在崩溃之前,都会进行一次大合并。

2010年,富士通和东芝合并手机业务,然后呢,时至今日,功能机时代曾垄断全球一半份额的日本手机,早已销声匿迹,甚至在其本土的前五大品牌中,也只有夏普一家苦苦支撑。

2012年,索尼、东芝、日立合并显示面板业务,但去年日本显示面板的份额只剩下2.3%,要知道,巅峰时期的日本显示面板垄断了全球95%的出货量。

2019年,日本最大的船企今治造船和第二大船企日联JMU合并造船业务,四年后,新合并的船企连前五都排不进去,而整个日本造船业的全球市场份额,也从巅峰时期的50%跌落到如今的2.8%。

除此之外,还有2000年小松与久保田合并建筑机械制造业务,2012年新日本制铁和住友金属合并成新日铁,2020年日立和三菱电机合并半导体业务,但无一例外,这些业务在日企合并后全扑街了,衰退了,接着死翘翘了。

一个两个或许还能用巧合解释,但所有行业都这样,一定是哪里出了大问题。于是我又回过头去仔细研究日本产业的发展规律,你别说,还真让我摸到了一些门道。

日本制造能在七八十年代干翻美德,成为这颗星球上最亮的崽,主要得益于巨头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比如A集团要生产一台电脑,那这台电脑涉及到的所有零部件和材料,全由A集团下属对应的子公司负责生产,如果出现新的零部件,那就再开一家公司。所以日本的巨头企业,基本各行各业都有所涉及,比如日立制造的经营范围,就涵盖轨道交通、化工、汽配、半导体、医疗设备。

这就有点像吃大锅饭,只要头部企业混得好,下面的子公司自然混得开。90年代前,不管是电脑还是汽车,所需的零部件不算多,所以大锅饭的模式,能够帮助日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实验室的技术转化为可以解决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利用时间优势和同集团采购压缩成本的价格优势抢占市场。另一方面,供应商都在同一个圈子里干活,不同环节间衔接和反馈的效率要高很多,有利于加快产品的迭新换代。

90年代后,情况完全不同了,随着芯片小型化技术的突破,电子元器件逐渐被广泛运用到制造业的各个方面,这使得终端产品在越来越先进的同时,零部件格局也发生了两点尤为明显的变化,首先是生产一种商品所需的零部件越来越多,供应链拉长了;其次是一些关键零部件已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性能。

在这之前,制造业的格局,是头部企业决定一切,零部件企业不重要。但这之后,零部件企业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头部企业。如果某一零部件的性能拉胯,那么很有可能连累头部企业做出来的产品变得很垃圾,从而丢掉市场。

为了适应这个转变,西方企业果断选择零部件外包,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日本人喜欢钻牛角尖,非要抱着全产业链不放手,结果就是某一个关键零部件没做好,影响到终端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但现代商场变坏太快了,你要是被用户抛弃,后面会有几十个同类产品替补,这也就意味着你一旦退出,想回来就很难了。于是我们看到,在大锅饭模式下,日本先是头部企业垮掉,然后是他下面的零部件供应商垮掉,最后是整个产业垮掉。

比如芯片,80年代日本芯片多牛啊,垄断全球70%的出货量,世界十大芯片企业,有六家是日本公司。日本是怎么做到的呢?跟光刻机有关。70年代,日本尼康和美国GCA进行了一场光刻机大战,两家公司技术其实差不多,甚至GCA还略微领先,但GCA没有自己的镜片技术和生产工厂,需要靠蔡司供应,而蔡司的研发和生产没能跟上GCA的市场节奏,调试契合花的的时间就更多了。而尼康这边拥有完整的镜片技术及生产链,产品更新始终比GCA快一步,做出来的芯片自然更先进,且量还大,于是日本芯片产业靠着光刻机的时间差把美国打败了。

后来阿斯麦在美国的扶持下崛起了,DUV光刻机比尼康、佳能先进,EUV更是全球唯一能生产7纳米以下制程的设备。与此同时,芯片代工厂模式也在九十年代兴起,对日本芯片形成两头重压,因为阿斯麦的光刻机比日本的好,所以日本先是丢掉了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市场,后来又因为阿斯麦光刻机造出来的芯片比尼康佳能的好,所以日本又丢掉了芯片制造的市场,2023年,日本在全球芯片的市场份额仅为8.68%,预计2030年归零。

说到这里,你们发现没有,日本企业的合并潮,往往是发生在行业大规模洗牌,日企优势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手机业务合并,是因为有苹果、三星、小米、华为的挑战;显示面板业务合并,是因为有三星、京东方、华星光电的挑战;造船业务合并,是因为有大宇、南船北船的挑战。

但他们思路完全是错的,分工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核心驱动力,而分工的的本质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日本一遇到挑战,只会让大企业和大企业合并,不会想着去发展一些垂直细分的零部件供应商,这说明他们还活在头部企业包办一切的大锅饭时代,妄想用规模优势维持市场优势,这压根不符合现代经济的逻辑,因此这两年日本产业陷入了越难过越合并,越合并越难过直至破产的怪圈。

日本汽车当然也无法逃过这个怪圈,消亡是迟早的事。

而汽车又是日本的支柱产业,直接提供了提供了542万个的就业岗位,间接的像汽车维修汽车金融汽车美容就更多了。日本能维持3.8万美元的人均GDP,主要是因为汽车产业给大量普通人提供了高薪岗位。2024年日本汽车从业者的最低薪资为20万人民币,最高薪资为41.7万人民币,中位数是28万,其中日本前十大汽车厂商的平均薪资均在34万以上。而汽车工厂旁边又有很多餐饮店,洗衣店,大型商场等服务行业,于是这500万人,又间接带动了上千万人的就业,而且因为他们收入高,消费力强,日本底层劳动者的收入也很不错,比如日本超市收银员的年薪差不多有13万人民币,但在中国,同样的岗位最多5万,还不到人家一半。

所以,日本汽车产业要是垮掉,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人的收入都会锐减,而日本整个国家最终也会步南非和阿根廷的后尘,从发达国家跌回发展中国家。

那为什么会说,是中国正在把日本打回原形呢?

日本GDP的巅峰是2012年,6.2万亿美元,但你知道现在是多少吗?4.2万亿美元。

10年蒸发2万亿美元,全球独一份,而在这十年时间里,日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产业大崩溃浪潮,基本上是中国崛起一个,日本死掉一个,你看最近这十年各产业龙头公司的变化就知道了,家电以前是松下、索尼、日立,现在是格力、美的、方太;轨道交通,以前是日立、JR集团、川崎重工,现在是中国中车、青岛四方;通讯以前是NEC,现在是华为;显示面板以前是夏普、东芝,现在是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

毫不夸张地说,过去十年,是中国制造不断战胜日本制造,然后取而代之的十年,日本GDP少掉的那2万亿美元,就是这么消失的。

作为一个贫瘠且地处大陆边缘的岛国,穷,才是日本的常态,在古代日本即便守着全球最富有的金银矿,也穷了几千年,搞得一些活不下去的男人去当海盗,女人去做娼妓。而日本近代能崛起,跟自身的努力无关,完全是列强扶持的结果。最开始是英国为了让日本在远东牵制沙俄,帮助日本实现了工业化,后来则是美国为了牵制中苏,这才有了日本制造席卷全球,否则仅凭日本自身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撑死了就是大波波的水平。用经济实力把日本打回穷的原形,这或许正是新时代最狠的报复。

戎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