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模型回答2025,谁会掉队?

500

去年的百模大战,今年的务实之争。

撰文|蓝洞商业 赵卫卫

ChatGPT 上线两年了,大模型依然在你追我赶 。

继上次挑起价格战之后,字节跳动旗下的火山引擎再次延续策略,发布了豆包视觉理解模型,主打在教育、旅游和电商三个主要场景的落地,价格上把每千 tokens 输入的价格打到了 0.003 元,比行业平均水平降低了 85%,号称视觉 AI 进入了「厘时代」。

大洋彼岸,几天前 OpenAI 正式开放视频大模型 Sora,但很快过高的需求就导致 ChatGPT 遭遇全球范围内的宕机,而苹果新版本落地,Siri 也开始真正调用 ChatGPT。作为竞争的有力对手,谷歌也发布了最新 AI模型 Gemini 2.0,多模态能力进一步升级,智能助手 Astra 可调用谷歌搜索和识图等应用来完成任务。

2024 年年末,ChatGPT 的周活跃用户突破了 3 亿,10 亿是未来的目标,但成本的压力已经显现,它们推出了不同版本的付费模式。

而对中国市场的竞争来说,2024 年的竞争分化已经非常明显。

首先是大模型人才上的争夺,这一点在字节与阿里等大厂身上非常明显;其次是追赶速度加快,不论是通用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技术路线有区别,但落地场景一个都不能少;最后则是大模型创业公司,它们要跟大厂同台竞技,已经走上了差异化的道路,而且不断在做减法。

2025 年,大模型市场依然背负着巨大的期望,不论快与慢,它们都要回答外界的关切:如何让用户发现我物有所值?

字节VS 阿里:加速度之争

去年,阿里与字节在大模型竞争策略上最明显的不同,就是投资覆盖的面积。阿里选择的是海投,投资了 5 家最有代表性的大模型创业公司,包括月之暗面、智谱 AI、MiniMax、零一万物和百川智能,而字节一个都没有投,亲自下场,布局从模型到应用的市场。

而今年,在人才争夺上,字节和阿里成为最明显的对垒。年中,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技术负责人周畅离职创业,年末才被爆出,周畅实际早已经加入字节跳动,负责 AI 大模型相关工作,而阿里方面也以违反竞业协议为由起诉周畅,进行索赔。

而抢人才,是字节跳动在大模型竞争最明显的动作之一,根据今年 9 月发布的《2024 大模型人才报告》,AI 大模型领域人才竞争激烈,字节跳动成为新发大模型岗位量最多的企业,其次是小红书,超过了阿里、美团等互联网大厂。

而除了加入字节大模型团队的周畅,原零一万物核心成员黄文灏、面壁智能核心成员秦禹嘉、谷歌原 videopoet 项目负责人蒋路等人都被字节跳动大模型团队招入麾下,向负责人朱文佳汇报工作。

阿里并非不注意人才密度的问题。今年 10 月,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在媒体采访中也提到了人才的问题,他举出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对比谷歌和 OpenAI。OpenAI 有 600 多人,而谷歌对应的有几千人,而最后决定创新成败的还是人才的密度。因为 OpenAI 人才密度高,而谷歌人多却各自为战。

「人才密度加上科研的强度,创新加速度就出来了」,王坚当时认为,而这个「加速度」才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东西,有加速度即使落后也能赶上,没有加速度即使先进也会落后。

纵观 2024 年,「加速度」恰好可以成为字节和阿里在大模型领域竞争的关键词。

阿里通义大模型今年的发展不能算慢,9 月,正式上线了 AI 通义万相视频生成大模型,而在模型端,通义千问开源模型 Qwen 2.5,性能上完胜 Meta 405B 参数的 Lama3.1,而在基础层,AI Infra 系列产品构建起阿里云稳定高效的 AI 基础设施产品,模型算力利用率整整提升了20%。

但更本质上的对标,字节大模型+火山引擎,瞄准的就是通义千问+阿里云这套打法,二者都瞄准了 B 端市场的未来。

阿里云 CEO 吴泳铭曾在财报会上披露,预计2025 财年下半年(2024 年 10 月-2025 年 3 月),阿里云将恢复两位数的收入增长,而从今年前三个季度的业绩来看,阿里云营收增长的一个推动力就是 AI 相关产品,连续五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在公共云中的占比中进一步提升。

而字节跳动争抢云端市场的策略非常明确,就在 12 月 18 日,火山引擎的 FORCE 原动力大会公布一系列豆包大模型的最新进展,久未露面的张楠也发布了即梦 AI,作为前抖音 CEO,如今她把抖音定义为一个真实世界的相机,而即梦则是想象力的相机。

即梦 AI(原 Dreamina)是剪映旗下一款一站式 AI 视频创作平台,对标的就是 OpenAI 的 Sora,今年 5 月正式更名,下半年发力;11 月开始密集更新,上线 S2.0 版本;进入 12 月,豆包电脑版上也开启内测了视频生成模型 PixelDance。

火山引擎成为阿里云毫无疑问的竞争对手,二者都掌握着实力相似的 AI 算力基础设施,对二者来说,持续不断降低的算力成本和模型价格已经成为过去式,未来如何长出更繁荣的 AI 应用生态,成为各自更迫切的赛点。

腾讯 VS 百度:起跑的快慢

从一开始,腾讯在大模型上就选择了开源路线,而百度则是闭源模型领域的大厂代表。起跑争先的百度,和不争先的腾讯,成为大模型行业的另外一组对标。

去年,百度是国内大厂中最先发布大语言模型的一家,而腾讯则是大厂中起跑最晚的一个,二者发布时间间隔了 6 个月。

而今年,二者在技术升级和场景拓展上都有进步,也与各自原有业务上结合出了新亮点,比如百度文库经过大模型重构成为了「一站式 AI 内容获取和创作平台」,而微信搜一搜等场景中,混元大模型都成为更高效的存在。

500

上半年,混元大模型最大的变化就是发布了「腾讯元宝」APP,但从这一年的变化来看,元宝的用户数据还很难说成功,因为 Kimi 智能助手、文小言和豆包牢牢占据前三的位置,网页端用户访问体量都达到 1500 万以上的规模,腾讯元宝上线最晚,数据也是最后一名。

当然,网页端访问数据只是各家大模型活跃程度的一个侧面。

在移动端 AI 原生应用方面,同样是截止到 10 月,行业月活规模总数达到 8976 万,同比增长 373%,其中,豆包、Kimi 智能助手、文小言月活跃用户分别为 4839 万、1650 万、1179 万,也就是说,网页端 Kimi 占优,而豆包在移动端占优,文小言居中。

可第三方数据和大模型公司官方数据差异明显,今年 11 月,百度官方公布的数据是,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已超过 15 亿,文心一言用户规模达到 4.3 亿,而量子位智库数据显示,截至 11 月底,豆包 2024 年的累计用户规模已超过 1.6 亿。

数据口径可能有差异,但财报不会说谎。

2024 年三季度,百度营收为 335.57 亿元,同比下滑 3%,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归属百度的净利润 58.86 亿元,同比减少 19%,百度在财报会上提到,AI 搜索商业化仍处于早期阶段,短期内百度并不急于商业化,主要收入来源的在线广告业务将承压。

无独有偶,腾讯在三季度财报会上,同样对混元大模型嵌入商业化搜索结果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因为目前阶段的主要任务依旧是吸引用户,而不是过早的货币化。而另外一面是,大模型确实提升了微信搜一搜的搜索效率,「商业查询增加,点击率提高,我们的搜索收入同比翻了一番多」。

相比起来,下半年腾讯在大模型领域的发布动作不断,先是发布了新一代万亿参数大模型「混元 Turbo」,然后又推出首款开源的大语言模型「混元 Large」、3D 图像生成模型「混元 3D」和视频生成大模型,加上今年 5 月腾讯推出的开源文生图模型,腾讯混元大模型已经发布了四款开源大模型。

尤其是 12 月初混元视频生成大模型的发布和开源,相当于补足了腾讯大模型的短板。今年 OpenAI 发布了首个视频生成模型 Sora,在这一风潮之下,视频生成大模型成为互联网大厂们的必争之地,如今腾讯起跑虽慢,但年末也终于对齐了同行。

「可能要再过几个季度,我们才能看到一些真正的大模型的大规模应用案例」,腾讯财报会上这样回答混元大模型的商业化策略,目前混元大模型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给内容推荐和广告带来了效率的提升。

与美国成熟的 to B 市场相比,中国的 AI 大模型们很难通过平台销售软件的模式打开市场。百度在大模型上商业化的重点方向还是做大智能体生态,李彦宏今年的判断是,作为 AI 应用的最主流形态,智能体将迎来爆发点,而百度将于明年初发布新一代大模型。

大模型创业:积攒大招先做减法

2024 年的大模型创业公司,各家有各家的烦恼。

大模型创业危机四伏,减法成为了标配之一。Kimi 创始人杨植麟,被前公司股东朱啸虎等提起仲裁,今年 9 月,月之暗面停更了两款出海 to C 产品 Ohai 和 Noisee;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兼商业化负责人洪涛离职,他与王小川同出清华,曾任搜狗首席营销官;今年 8 月,零一万物算法副总裁、模型预训练负责人黄文灏加入了字节跳动,核心成员李先刚离职重返贝壳;MiniMax 的角色陪伴类 AI 应用在海外市场高速增长,但 TikTok 未来面临的问题也同样困扰它。

目前看,朱啸虎更多将矛盾指向了前同事张予彤,原因就是张予彤作为前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加入月之暗面免费获取了占比初始股份 14% 的 900 万股权存在利益冲突,并且违背受托责任。

而对于此前杨植麟融资创立月之暗面,并未获得 5 家投资方同意豁免书,朱啸虎的最新提到的方案是:如若 Kimi 愿意与张予彤进行切割,我们愿意豁免 Kimi,张宇韬以及月之暗面公司。

张予彤是月之暗面成立时的第二大个人股东,杨植麟的回应中,肯定了张予彤对公司业务和战略的洞察,也有丰富的投融资经验,这是对团队必要的补充,张予彤的股份按照多年兑现,「兑现的条件是持续性为公司提供多年的服务及产出成绩」。

最新的进展是,朱啸虎并未与月之暗面达成一致,仲裁案也没有撤销,而据此前钛媒体报道,新老股东和月之暗面已通过协商初步达成一致,金沙江创投另一位主管合伙人林仁俊也已点头,循环智能的部分老股东可能已撤回对月之暗面的仲裁。

而对大模型创业公司们来说,即便估值都达到了两百亿美元的水平,但过去一年行业进入了理性周期,它们都不得不走上差异化的道路。

「不要重复造轮子」,已经成为 AI 行业越来越显见的观点,比如今年 10 月传出消息,6 家大模型独角兽公司中至少有两家,逐步放弃预训练大模型,其中之一可能就是零一万物,但创始人李开复随后否认。

相比零一万物,其他四家大模型独角兽在过去一年,都已经展示出了各自独特的发展路径:外媒曾披露,Minimax 今年预计收入 7000 万美元,主要依靠的是海外角色陪伴产品 Talkie;月之暗面一直在卷技术,今年下半年发布了 Kimi 探索版,年末有推出推理模型上的两个进化版本 K0-math 和视觉思考模型 K1;智谱 AI 则强在做 B 端的定制化项目,中国大模型中标公告中,智谱 AI 是五大独角兽中唯一一个与大厂竞争的存在,刚刚完成新一轮 30 亿元融资;百川智能则一直在医疗领域深耕。

表面上,大模型独角兽们还是在积攒大招做模型创新,但实际上,经过去年一年的进化,这场大模型独角兽与互联网大厂们的同场竞技已经不再单纯,它要考验的不只是模型能力,更是公司组织能力和业务场景的竞争,这是对大模型独角兽各自战略综合实力的挑战,也注定是一场残酷的淘汰战。

2025 年,谁会掉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