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模式看“货币政策”走向

12月份的重要会议结束后,媒体和经济界关注的消息是——货币政策适度宽松。

货币政策已经是近些年来的经济热词了。货币政策走向,以及与此相关的财政、金融、债务、汇率等经济问题一直是经济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从经济模式的特点出发,对货币政策的走向做一个宏观解读,供经济研究者们参考。其实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请大家记住,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以“追求利润”为首要目标,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 

若经济增速下行,利润下滑,在市场经济里就会以减薪裁员来应对。结果就是消费低迷,失业增加,导致产能过剩,又引起减薪裁员,让消费更低迷,减薪裁员更多,形成恶性循环,毁坏经济循环,把经济推向危机。 

因此,市场经济模式是不接受经济下滑,利润减少的。它必须要获得利润才能生存。利润减少,市场经济就会自毁。 

然而,经济运行是有周期的,周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它就是会出现经济增速下滑的时期,且人类无法改变。那么,利润要从哪来?没利润,市场经济岂不是要自毁吗? 

于是,利润只能从人们的储蓄财富中来。可是,要从谁的储蓄财富中来呢? 

由于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的,它将人群分为资方和非资方(劳动者和普通百姓),所以,在经济增速下滑期,资方利润越来越不能从新增财富中获得后,就会想方设法从“非资方”的储蓄财富中获得利润。资方和非资方就展开零和博弈。 

资方获取非资方储蓄财富的方法,常见的有两个: 

1、刺激消费。 

先用消费升级,也就是小资情调来刺激消费。此时物价会涨。然后,非资方增加消费,财富减少,储蓄下滑,甚至背上消费贷款后,会猛然收紧消费。再往后,刺激消费就会变成消费降级方式,即降价刺激消费。此时,物价会跌,主要在非必需品领域里,让此领域里的企业恶性竞争,打价格战。企业会叫苦不迭,出现失业潮和倒闭潮。 

2、逆势增加货币供给。 

在失业潮和倒闭潮的趋势下,刺激消费失效。企业大声呼救,呼喊的热词就是“通缩”。“通缩”下,企业盈利困难,竞争压力陡增,不得不减薪裁员,又恶化消费和经济循环,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关门。这让经济变得更加困难,有走向危机的前兆。 

这个时候,单独依靠刺激消费的手段已经很难获得足够的利润来维持经济运行了,必须采取其他手段来更多、更快地拿走非资方的储蓄财富。这个方法就是“货币宽松政策”,或者叫“逆周期调节”。我称之为“逆势增加货币供给”,即经济越不好,货币供给越多。 

逆势增加货币供给(宽松的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方法有,降息降准,增加财政赤字,扩大债务经济等。这些方法的作用就是,把已有的储蓄货币逼到市场中来,或者通过扩大债务经济等方法来增加新货币的产生。 

这里需要重点讲一讲债务经济。因为,债务经济是借入财富,形成利润,从而弥合资方和非资方的零和博弈,好避免恶性循环。 

债务经济主要是通过发行债券,然后人们来购买,从而获得储蓄财富。再把储蓄财富投入市场,增加市场里的财富,形成利润,救活经济。 

但是,这种借入财富的做法并没有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只是在“储蓄财富”和“市场财富”之间做了腾挪。即,没有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没有真正实现利润。这种腾挪虽然解了利润不足的燃眉之急,但是,债务是有利息的。这个利息必须是新增财富。也就是说,债务的“本息之和”应该大于“债务经济的总利润”。 

然而,此时的经济处于下滑周期。真实的利润,真实的新增财富,是减少的趋势,否则也不需要去搞债务经济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去借债,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债务还不上,越积越多,导致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债务让经济运行貌似有了利润增长,但是扭头看看债务利息,心里更慌了。 

当债务危机积累扩大后,一部分企业倒闭了,经济形势更差了。剩下的企业也不敢投资,不敢借债扩大经营了。于是,债务经济的结果就是经济形势的短期向好,长期恶化,进一退二,震荡下行。 

在这种趋势下,债务经济的“主体”不得不从资方变更为“政府”。债务置换开始了。地方政府债和国债快速增加。 

但是,政府是不直接生产财富的,其财富主要来自民间。民间经济已经没有负债能力了,不愿负债了,那么政府有能力负债吗? 

没有。 

政府也没有负债能力了。所以,地方债、国债都是“勉为其难”的。但是与企业债不同的是,国债的主体——国家政府是有“发钞权”的。国债还不上时,政府是有可能开动印钞机印钱还债的。央行直接下场购买国债就是一种表现。比如,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就是这种情况。 

这样一来,债务经济就变成了印钞还债,印钞刺激经济,就有了“逆势增加货币供给”,“货币宽松政策”,“逆周期调节”…… 

这个“逆势”的过程,“宽松”的过程,本质上就是通过“货币放水”强行拿走储蓄财富,放入市场,增加市场利润,救活经济的过程。 

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始终把“追逐利润”放在第一位,坚持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不变,所以被拿走的储蓄财富在市场中进行分配的时候,是资方占据分配优势的。因此,整个逆势和宽松的实际结果就是,拿走非资方的财富去给资方作利润。后果就是贫富差距的扩大。 

明白了这个逻辑,大家就能知道市场经济的货币政策走向,及其影响是什么了。 

在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中,债务经济就是个自欺欺人的骗局。它要解决的是“利润不足”的问题。但是,借债行为本身并不一定产生新增财富,并不一定有利息。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时期借债更是如此,不但没利息,还可能会亏本。因此,所谓债务经济搞活了市场,让企业又有了利润的说法,其实就是竭泽而渔,减少“非资方”的财富去做资方“利润”的行为。后果就是消费恶化,产能过剩,产销失衡,经济循环坏死。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而且,“信用货币”本身也不是财富,是纸片,是电子符号。逆势增加货币供给,搞货币宽松,实际上不能增加“真实的财富”,不会形成“真实的利润”。它的作用只是利用货币手段来转移非资方的财富,便于资方获得利润,形成经济好转的假象。 

当然,现在的经济已经全球化了。各国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会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并反映在汇率变化中。 

有人认为美国债务畸高,降息压力大,美元会贬值,然后国际资本会流向中国。 

对于这个判断,我希望大家谨慎对待,不要过于乐观。 

因为,全球经济下滑,各国是零和博弈的关系。美国是不希望其他国家,尤其不希望中国成为全球金融的热点,借助资本市场来获利的。 

因此,美国的降息过程有可能不再依据它自身的“经济体感”进行,而是从“零和博弈”出发,采取与过去不同的做法。其零和博弈的对象主要就是中国。 

过去是中国降息前会先盯着美国降息的步伐。现在有可能反过来,变成美国降息前盯着中国降息的步伐。中国不降息,美国也不降息,或极慢速地降息。非要中国先降息,先采取货币宽松政策,美国才会跟随。这样,美国的利率,美元的汇率,都会比中国的利率,比人民币的汇率更有优势,从而吸引国际资本留在美国,不去往中国等其他国家。 

美国这样做的底气是,美元是世界货币。如果不降息导致美债发生偿还危机,不得不印钞还债的话,美国可以向世界输出通胀。这对美国国内的经济影响相对较小。 

而人民币不是同等的世界货币。人民币若采取宽松政策的话,通货膨胀无法向外转嫁,不良后果会很快在国内经济中展现出来。这就让中国的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财政政策……越来越难办。这就是美元是世界货币,人民币不是世界货币的差异。 

国际资本不一定会如愿流向中国。人民币汇率也不一定会如愿上涨,而是有可能比缓慢降息中的美元更快贬值。我们的降息降准、货币宽松、债务经济……有可能会越来越比美国的速度快、力度大。 

换言之,美国的盈利能力没有想象中的差,而我们的盈利能力没有想象中的好。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我国GDP占美国的比重在2021年创下77%的历史新高后,在 2024年时已经跌至59%。(此为网络数据,仅供参考) 

总之,当前的货币政策及其走向,是“市场经济模式”与“经济增速下滑周期”碰撞的结果。 

只要是市场经济地区,货币逆势增加都是大趋势,宽松政策都是大趋势,普通百姓吃苦受罪都是大趋势。 

具体到各国的情况来说,其宽松的过程会受到“国际经济地位”、 “百姓储蓄厚度”等因素的影响。 

“国际经济地位”是指不同国家在国际经济中,分配财富的权力大小,获得财富的便利程度的高低。由于全球经济以“市场经济”为主,它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而美国是全球资本的大本营,所以美国获取利润的权利和便利度更高。哪怕美国政府负债很多,盈利很差,但是从美股的走势中人们可以看到,美资的盈利是较好的,或更好的。美国资本家是赚钱的。所以,美国敢于用美元、美股、美债去和其他国家争抢财富。其他国家的货币、股市、国债都不如美国的有吸引力,盈利能力较差。因此,其他国家不得不比美国更早、更快、更大地去采取“债务经济策略”和“货币宽松政策”。后果就是比美国经济更危险,更困难。 

“百姓储蓄厚度”是指一个国家承受“通货膨胀”的能力。这是判断“货币宽松政策”限度的标志之一。货币宽松政策的目的,主要就是拿走储蓄财富,放入市场变为企业利润,来维持资方的经营意愿,使之不减薪裁员,好维护消费和经济循环。那么,百姓的储蓄厚度就决定了该国采取货币宽松政策,搞通货膨胀后,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中国“普通”百姓的积蓄多,人们承受通货膨胀的能力高,政府运用货币宽松政策的力度就可以较大。美国“普通”百姓的积蓄少,承受货币宽松政策和通货膨胀的能力就差。但是,美元是国际货币,美国可以输出通胀,收割全世界,可以把全球使用美元的国家都变成承载其“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对象。因此,美国经济,美国货币的腾挪范围其实不见得比中国差。中国的优势也没有想象中的大。 

那么,要怎么解决中国的经济难题,赢得中美博弈的胜利呢? 

方法其实就是——跳出市场经济的桎梏。

具体分析可阅读下面的文章: 

《百年变局的经济、历史和哲学内涵》

《全球经济是怎么被美国“绑架”的?》 

2024.12.12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