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百度误导,报志愿不难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叁里河
作者: 编辑部
报志愿就是城市,学校,专业三个因素的优先级排列。
百度这家公司真是永远不缺被骂的题材,竞选院士的负面消息还没有消散掉,这会儿又上赶着凑高考的热闹。在高考仍然被寄希望改变命运的大环境下,堂而皇之在首页放一堆背景可疑的跟高考报志愿有关的广告,这是等着挨骂。
不过这不算是百度在高考这件事上最新的作妖。4年前,也就是2015年百度就在高考填报志愿这个领域看到了巨大商机,亲自上手做了一个“高考填报志愿助手”,号称是基于自己搜索大数据的“技术产品”,但根据当年好奇心的编辑试用,基本是鸡肋般的存在。
再往下延伸,围绕高考报志愿做生意也不是百度首创,安卓跟苹果的应用商店,搜索关键词“志愿”或“报考”,跳出来的应用够下拉半天屏幕。本来只在考研圈活动的张雪峰老师,自从切入到高考志愿这个领域后,人气有增无减,还成了这个领域的知名品牌。
线下教育咨询机构,更是早就把这个生意做成了流水线:先以免费讲座的形式吸引注意力拉人头,再通过“考得好还要报的好”的口号,附加一些“超过一本线100分,上了一个二本学校”的特例,渲染高考填报这件事的重要性,最后推出名师一对一指导,标价从5千到5万,全看机构良心的长在哪儿。
其实报志愿的事情说难很难,因为学校太多,专业更杂,祖国又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很容易就挑花了眼。但是说简单又简单,如果从你的需求出发,报志愿就是城市,学校,专业三个因素进行优先级排列的简单选择题。
三个因素排序,有几种情况?
6种。
城市优先的学生大概率是京沪优先,或者长三角珠三角优先。现在为了上海科技大学和深圳大学放弃211甚至是985都是很正常的选择了。如果你的孩子是郭小四转世,非要繁华的魔都不去,按照分数从高到低,你接下来关心的问题就应该是,“上海大学和东华大学哪个好”,“上海师范和上海理工的优势专业各是什么”,“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何时合并?”
这几个问题都不难解答,而且经过长达十年的争论,几乎每一个问题都被回答地很好。你只要对号入座,基本上半个小时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
当然锁定长三角的学生一定会遇到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杭州和南京到底哪个好?这个问题知乎两位大神曾经留下了神贴,两人对了28楼,至今没有定论。但是除了少数在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选择的学霸之外,可以跳过这个问题,首先进行学校和专业的选择。
“学校优先”的潜台词是要保卫985和保卫211,去年开始多加了一个保卫双一流。南京有8所211,12所双一流,但是杭州只有浙大,双一流的美院专业有限。接下来就是实力不俗的浙工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和浙江财经,但是都不是双一流。在这些学校和南京师范,南京农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财经之间选择,其实没有那么困难了。
当然我们必须指出,保985,保211这类任务更多是出于家长,学校和同学的压力,地域性很强,要不要为了985去兰州和长春,要不要为了211去读师大和农大这些问题上,北方生源和南方生源,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是有显著差距的。
专业问题是最难的,但是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越是高分的考生,这个问题越是不重要,清北复交先混进去就好,就是一条狗,政府选调生和VC/PE机构招人也会高看你一眼。如果是末流211和985,一定要进这个学校的王牌专业或者特色专业,你的专业对口可能让你在考研面试或者申请国外学校时帮上大忙,国企和500强招聘对科系也有很强的路径依赖,非一流学科的生、化、环、材毕业生,说多了都是泪。
更低的省内普通院校,最重要的就是学一门技术,学校的排名,专业的知名度,反正都到了“退而求其次”的程度了,倒不如盯着在就业市场受欢迎这个指标更实在。其实通过这几年逆淘汰,一些名气不大,但就业不错的院校已经开始被关注。比如位列全国四所电子科技大学之一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不是985,也不是211,双一流也没份儿,但是这个学校跟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样,在就业市场上表现不差。知乎上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现身说法:直接进BAT有困难,但是在上海、深圳这些地方认可度不比同省211高校广西大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