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琼瑶,越是批评就越证明她的影响力。
琼瑶和三毛,都是我青春的印迹。没想到这两位女作家,最后都自杀离开人世。
评价文学作品,不能离开时代背景,否则会闹出大笑话,比如批评贾宝玉不是“双C”。琼瑶作品兴起的80年代,内地文学也是欣欣向荣,诗歌盛行。刚刚改革开放,社会上提倡“自由、打破枷锁”,文学上有伤痕文学,反思文革对人性的压抑。我记得“婚姻中不被爱的才是第三者”,这种论调就是那时候提出的,也有不少歌颂第三者的文学作品---不只是琼瑶的。大概之前的婚姻,大家都是看出身、看家庭成分、看工作,就是不看爱情,所以一下子都强调爱情,有些矫枉过正的意思。琼瑶的“纯爱”小说,也是契合了社会风潮,才流行起来。而现在,当爱情没了限制,太容易得到,大家反而反思婚姻不能光有爱情了。言情小说也不能光谈爱情,婚姻里更多的是经济。琼瑶是始终如一的爱情至上,但是流行还是批判,则取决于社会氛围。
琼瑶小说,无论是歌颂还是批判第三者,她的逻辑是自洽的,人物是完整的。读者对其作品的三观评论可以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作品的解读也可以正反两面。比如《水云间》,故事可谓狗血大全,但是可以看做和艺术家结婚的警示---哪怕你是白富美。比如《新月格格》和《一帘幽梦》,你想骂女主角的话,剧中人都替你骂了,而且很全面很深刻。从大家持续的批判来看,琼瑶塑造人物还是很成功的。说明琼瑶的文学水平,不是大家批评得那么差。虽然琼瑶的文学深度不够,缺乏现实性,但是流行性是公认的。琼瑶和金庸,就是最早的“女频”和“男频”。
琼瑶不但是言情小说的传奇,而且作品商业化、影视化很成功。一个人撑起来一家出版社,捧红了几代女明星,这功力谁能比肩?“琼瑶严选“是观众的认可。琼瑶片可以作为一个影视分类,甚至剧中的歌曲,都足以撑起一个演唱会。汪海林称赞琼瑶是顶级的制作人,她一手包办选角、编剧和制作,而且有绝对话语权。周杰说过,琼瑶的剧本,连标点符号都不能改。琼瑶片(剧)持续热播几十年,甚至出现《还珠格格》这样的现象级作品,她顺手在歌坛也贡献了很多经典歌曲比如《在水一方》。
琼瑶拍摄影视剧,还开启了两岸文化交流。这点的政治意义可能被很多人低估了。台湾观众是从琼瑶片中认识到大陆的风景,大陆的演员也就此红到了台湾。琼瑶本人的家国情怀也是体现在作品中,她不谈爱情的《留亡曲》(可能记忆不准,年代太久了),写了国军抗日路程里的故事,很多作品里有抗战的背景。琼瑶也是支持统一,心怀大陆,没有歧视大陆的言论,比起龙应台,那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考虑到她的人生经历,在政治上已经是难得的统战人士了。
琼瑶,不仅是一个名字,还是一个形容词,还可以作为一种文风。你批评她矫情也好,小布尔乔亚风也好,越是批评就越证明她的影响力。而从容安排好身后事,不接受插管治疗,要体面地离开人世。琼瑶果然很“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