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一个月,听到最多的话是“卷不动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瑞士低龄留学的从业者,跟家长们交流时,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卷不动了”。这不仅是个简单的抱怨,更是深埋在家庭教育背后的一种集体焦虑和无奈。
这次回国出差一个多月,去了北京,上海,深圳,郑州等地,见了不少家长和朋友,聊的内容基本都围绕着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因此让我对“卷”的理解更加深刻。
北京:放弃牛校的老师妈妈
我在北师大上学时候的室友现在在北京一所知名中学任教,她提到如今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不仅是孩子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家长压力的投射。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避免“过度竞争”, 她没有按原本计划让孩子进他们的牛校,而是选择了附近一所小班制的私立学校。她说,这样孩子压力小些,她自己也轻松一点。
这种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对孩子和家庭的保护,但不禁让人反思:为什么连教育专业人士都对“卷”望而却步?
上海:民办学校的“双面刃”
还有一位上海的妈妈,也是为了更好的师生比,把孩子从公立学校转到了民办学校。然而,她发现民办学校不仅没有减轻负担,反而因为抓公立体系和国际课程“双线并行”,让孩子压力不减反增。
家长希望通过民办教育获得更多资源,但高强度竞争却让人心力交瘁。好在孩子自己适应能力比较强,勉强算是“卷”出了成效。
深圳:从北到南的迁徙还是卷中求解?
再说一位北京的妈妈,因为受不了秋冬季节孩子轮流生病的困扰,索性全家搬到了深圳,以为南方的气候和生活节奏能让家庭喘口气。
孩子们从北京的国际学校转入深圳某知名国际学校,结果发现这所学校“卷到飞起”,提前学已经是常态,课程进度快到她开始怀疑搬家的决定。
我们有不少从这所学校转到瑞士的学生,深圳的家长们应该猜得到是哪一所。
二三线城市:卷的不只是孩子,还有家长
相比于大城市的家长,二三线城市的家长有着不同的焦虑。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好几位妈妈都说小城市其实更“卷”,二年级就开始学除法了,每天放学后还有延时课。回家陪写作业不说还得负责批改,家长的角色已不仅是“辅导员”,更像是“半个老师”,与其说是卷孩子不如说是卷家长。
反内卷,家长的智慧与努力
有一位郑州的小学生家长提到,现在学校都是电子屏户外时间还非常少,孩子一年级就近视了,半年狂涨一百度。从那以后,她彻底放弃鸡娃,放学后先带孩子户外活动到天黑再回家。
用行动对抗过度的学业压力,虽然这种选择听起来反潮流,但也是一种主动放弃“内卷”的智慧。
就在今天,我给一名学生的妈妈反馈明年的夏令营报名情况,妈妈还说初一的孩子晚上作业要写到十一二点,周围鸡娃的妈妈已经在考虑去香港了。
聊着聊着,大家都感叹,难怪年轻人越来越不想结婚生娃了。
当然,这次回国出差为主,接触的大都是考虑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家长,信息确实有一定偏差,卷不动了”也只是常见原因之一,欢迎大家分享和科普其他角度的见解!
虽然瑞士等国外的低龄教育模式为一些家庭提供了缓解内卷的可能性,但我也知道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在这个“卷”的漩涡中挣扎,能够有机会完全跳出这个漩涡的孩子毕竟是少数。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家长和教育者一起努力,找到让孩子和家长都更轻松的教育模式。
原创不易,希望大家可以关注:生活在瑞士
生活在瑞士的职场妈妈,分享瑞士生活、工作、旅行、育儿趣事。
作者: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