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568)抗美援朝我军装备的日制火炮

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的装备尚未实现苏械化,使用的轻重武器大多数是解放战争、抗日战争中缴获的美械、日械武器,在火炮装备中日本制造的各类火炮占比很大,与美国同期装备的火炮相比,这些日制火炮不仅数量少,而且型号老、射程近、弹药不足,机械化程度很低,多由畜力牵引驮载甚至人员肩扛,但志愿军仍然依靠这些落后武器,扭转了战争被动局面。今天,我们就谈谈抗美援朝志愿军使用的这些日制火炮。

谈到日制火炮,我们首先要了解日制火炮在称呼上与美苏德等国火炮的区别。日制陆军火炮包括步兵炮、山炮、野炮等,其中步兵炮,就是步兵携带使用的轻便火炮,配属步兵各级单位。山炮就是适合山地作战的火炮,属于轻型榴弹炮。野炮是重型榴弹炮和加农炮的合称,这类炮身管长、威力大、射程远。这几类火炮在抗战中我军都有缴获,有些还对火炮及弹药进行了仿制,并在解放战争和随后的抗美援朝中得到成功运用。

一、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

九二式步兵炮是一种专供步兵使用的轻型火炮,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堪称“理想”的步兵支援武器,非常适合在复杂地形上使用,在日本陆军中有较大数量的装备。

500九二式步兵炮

【研发背景】九二步兵炮是日本陆军为适应中国多山地形和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现状而设计的,是日军口径最小、造价最便宜的步兵火炮,技术指标并不先进,非常适应中国战场环境,作为日本陆军大队的队属炮兵足够了,所以九二步兵炮又叫“大队炮”。九二式步兵炮1928年11月研制,1930年3月完成样炮试制,1932年7月设计定型装备部队,大阪陆军兵工厂和名古屋陆军兵工厂共制造3000门以上。

500日军士兵操作九二式步兵炮

【基本数据】九二式步兵炮口径70毫米,采用8.79倍径,重212公斤,长2.745米,带防盾高0.62米。该炮高低射界-10度至+75度,方向射界左右4- 5度,配用弹种包括70毫米高爆弹、榴霰弹、烟幕弹,其中高爆弹重3.8公斤,炮口初速198米/秒,最大射程2788米,最小射程100米。

【性能特点】作为步兵使用的火炮,九二式步兵炮是一门真正可以无条件伴随步兵作战的步兵炮,中国军队和美国军队都对这种炮有较高的评价。就其特点而言,有以下四点:一是轻,该炮全重只有212公斤,对运输要求很低,车运、畜力或人力都可以拖曳前进,对战区道路状况几乎没有要求。二是小,包括炮盾全高只有0.62米,外观非常矮小,和重机枪高度相差无几,可以很容易被隐藏。利用这项优势,九二式步兵炮可隐蔽部署在离敌人目标很近的距离上,充分发挥火力的准确性、突然性和猛烈性,直接伴随步兵作战。三是射界开阔,高低射界-10度至+75度,几乎可以射击一切类型的目标:平射可当加农炮用,曲射可当榴弹炮用,大仰角射击时可当迫击炮用。四是省,就是造价低廉,一门九二式步兵炮1941年造价仅7220日元。

500我军装备的九二式步兵炮

【我军装备】九二式步兵炮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我军大量缴获,百团大战时,八路军就留下了使用九二式步兵炮的记录。解放战争时从国民党军队中也有很多缴获。对于缺乏重武器的我军来说,九二式步兵炮的装备,极大改善了我军的攻坚能力。

九二式步兵炮结构非常简单,我军第一种自制火炮就是以九二式为参照设计制造的。解放战争时我军兵工厂对九二式进行了大规模仿制。据《近代兵器工业史料选辑》所载《东北军工部一九四九年每月兵工产品制造厂数能力表》显示,四个分厂每月九二式步兵炮产量达42门,两个分厂每月生产九二式炮弹达20000发。

九二式步兵炮在志愿军中也有较多装备,在一些部队每个团就有一个装备3到4门九二式步兵炮的炮兵连。据记载,志愿军39军入朝时装备九二式步兵炮36门,50军装备14门,38军做装备30门。至1951年9月底,志愿军拥有九二式步兵炮122门,1952年国内又补充九二式步兵炮78门。

二、四一式75毫米山炮

四一式75毫米山炮是日军陆军师级支援火炮,装备数量较多,服役时间较长。

【研发背景】日俄战争后,受到俄制火炮刺激的日本陆军开始研发新型管退式山炮,作为三一式山炮的换代产品,这种新型火炮就是四一式75毫米山炮。

四一式75毫米山炮是日本参照德国授权生产的克虏伯M1908型山炮,1908年由曾任日本陆军技术本部长的炮兵专家岛川文八郎主持设计,1908年也就是明治四十一年正式开始研发,故称“四一式山炮”。

该炮装备日军陆军后,最初曾作为师级支援火炮。1934年更新型的九四式山炮装备部队后,该炮开始逐步装备各步兵联队所属步兵炮中队,以充分发挥其轻便性、精度和射速等方面的优势,直接支援步兵作战。

500四一式步兵炮

【基本数据】四一式山炮口径75毫米,采用18倍径,炮全长4.32米,炮管长度1 .32米,炮宽1.2米,重540公斤。该炮高低射界-8至25度,方向射界左3.5度,右2.5度,配用5.74公斤榴弹、3.74公斤锥孔榴弹、 6.575公斤破甲弹,炮口初速360米∕秒,射速为分装弹10发/分,定装弹20发/分,最大射程6300米。炮班编制10人。

【性能特点】四一式山炮的最大特点是换装了新研发的液压机械复合制退机构,提高了射速和精度,使该炮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火炮。机动性强也是四一式山炮的特点,该炮运动方式为两马挽曳或六马驮载,短途移动两名士兵就能推动,必要时可分成9部分,直接由人员负载进行短途运输,机动性很高。

500在博物馆展出的四一式山炮

【我军装备】民国时期,四一式山炮在国内多个兵工厂都有仿制,如汉阳兵工厂汉十年式、太原兵工厂晋造一三式、沈阳兵工厂辽一四式等,都以四一式山炮为蓝本制造,深受缺枪少炮的中国军队欢迎。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也缴获了不少四一式山炮。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兵工厂也对此炮及所用弹药进行过仿制。

抗美援朝时我军装备的四一式山炮数量较多。据记载,志愿军39军入朝时装备四一式山炮12门,38军装备16门,其他部队或多或少也有装备。至1951年9月底,志愿军拥有四一式山炮140门,1952年国内又补充四一式山炮51门。

抗美援朝期间,四一式山炮在也发挥了很大威力。据记载,上甘岭战役爆发时,我志愿军15军45师炮兵营有12门四一式山炮,直接参加一线作战。面对强敌,我军炮兵战术非常灵活,时儿反常规急速射击,时儿以直射火力居高临下压制美军坦克火力,在战役初期阶段、坚守坑道和反击阶段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开始换装苏式装备,但退居二线的四一式山炮在“冷枪冷炮运动”中仍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九四式75毫米山炮

九四式75毫米山炮是二战日本陆军步兵师团装备的制式步兵支援火炮,与明治四十一年式、九九式山炮并称为当时日军装备最多的三种山炮。

【研发背景】一战结束后,日本陆军认为作为师团级支援火炮的四一式山炮,在火力上逊于一般野战炮。因此,自1920年起,日本陆军开始研究下一代威力更大、射程更远、射击稳定性更强的步兵支援火炮。新型火炮于1931年6月启动研制,1932年9月第一门原型样炮出厂测试,1934年9月完成4门试制量产炮,1934年是日本神武纪年2594年,故称“九四式75毫米山炮”。1935年4月在日本陆军野战炮兵学校完成测试,当年11月正式批量生产,1935年末开始装备部队,主要装备野战旅团、野战师团所属山炮兵部队与独立山炮兵联队,在侵华战争以及二战期间被广泛应用。至1945年日本战败,总产量1500门。

【基本数据】九四式山炮口径75毫米,炮管长度1.56米,采用21倍径,重536公斤。该炮高低射界-10°至﹢45°,方向射界左右各20°,配用弹种十分丰富,包括甲型榴弹、乙型榴弹、九〇式头榴弹弹、九四式榴弹、九〇式榴霰弹、九五式破甲榴弹、一式穿甲榴弹和二式穿甲榴弹、九〇式烟幕弹、九〇式照明弹等,炮口初速392米/秒,射速10-20发/分,炮口初速视弹种在350米/秒至390米/秒之间,最大射程 8300米。

500九四式山炮

【性能特点】九四式山炮采用分叉式炮架设计,不但解决了稳定性问题,而且增大了火炮的水平射界。此外还采用了诸如横楔式炮闩、单层自紧身管等设计,使九四式在射程,精度方面较前代四一式有了较大提高。九四式在运输上也很灵活,火炮可在5分钟分解成11个配件,配件中较重者为火炮摇架97公斤、炮管94公斤,可以畜力运输或人力搬运,重新组装只需10分钟,尤其适应复杂地形作战。

500九四式山炮改装的我国第一代礼炮

【我军装备】九四式山炮我军在抗战时期有少量缴获。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从侵华日军手中接收了239门九四式山炮。在解放战争中,我军在东北战场也搜集到很多日军遗留物资,其中包括大量九四式山炮,我军兵工厂对此炮及所用弹药进行过仿制。新中国建立后,九四式还被选作为礼炮使用 。

抗美援朝期间,九四式山炮在志愿军装备数量也不少,其中志愿军39军入朝时装备九四式山炮12门,38军装备8门。至1951年9月底,志愿军共装备九四式山炮156门,1952年国内又补充九四式山炮74门。

四、三八式75毫米野炮

三八式75毫米野炮也是二战期间日本陆军装备的主要火炮之一,主要装备精锐步兵联队、野战旅团与野战师团所属炮兵部队,用于压制敌方火力。

【研发背景】日军装备三八式75毫米野炮还得从日俄战争谈起。早在日俄战争前,日本陆军就将75毫米口径确定为陆军制式火炮口径,战争期间花费400万日元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订购了400门克虏伯1903型75毫米野炮完成品和400门份组装件,于1905年完成样炮制造,这一年也是明治三十八年,故称“明治三八式75毫米野炮”。1907年经一些小改完善后,由大阪兵工厂开始生产,装备日军师团炮兵,而此时日俄战争已结束。

500三八式野炮

【基本数据】三八式野炮口径75毫米,炮管长2.33米,采用31倍径,重947公斤。该炮高低射界-8度至﹢16.5 度,配用榴弹、纵火弹、化学弹,弹丸重6.41公斤,炮口初速510 米/秒,最大射程8350米。

500日军装备的三八式野炮

【性能特点】三八式野炮射击精度很高,综合性能很好,生产成本也较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装备众多新组建的部队,三八式野炮再度成为日本陆军野炮生产重点,是二战日军装备量最大的野炮。

500博物馆中展出的三八式野炮

【我军装备】抗战期间,我军缴获了大量三八式野炮,解放战争中我军兵工厂对此炮进行过仿制。抗美援朝爆发后跟随志愿军最早进入朝鲜。据记载,在最早入朝的志愿军中,39军装备38式野炮13门,40军装备32门,42军装备49门,其他部队也有数量不等的装备。至1951年底,志愿军装备三八式野炮120门,1952年国内又补充了58门。

五、九〇式75毫米野炮

九〇式75毫米野炮是二战期间日本陆军装备的较新型野炮。

【研发背景】一战后,日本从法国购买了少量施耐德Mle1927型85毫米野炮,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新的75毫米野炮。这种新型野炮1930年完成设计,1932年定型服役,以神武纪年编法命名为九〇式75毫米野炮,以替换过时的三八式野炮,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500日军装备的九〇式野炮

【基本数据】九〇式野炮口径75毫米,采用38.5倍径,长5.23米,其中炮管长2.883米,炮宽1.5米,重1.6 吨。配用弹种包括榴弹、穿甲榴弹,弹丸重6.56 公斤,炮口初速 683米/秒,射速7-8发/每分钟,最大射程13.89 公里。

500盟军缴获的九〇式野炮

【性能特点】九〇式75毫米野炮最大的特色,就是有采用木质炮轮和橡胶炮轮两种型号,可满足畜力和汽车牵引。在实战中,日军利用九〇式75毫米野炮初速较高的特点打击美军坦克。在二战冲绳战役期间,就有一门隐蔽较好的日军九〇式野炮,扼守一条公路达两个月之久,期间击毁了多辆M4型谢尔曼坦克。

【我军装备】九〇式75毫米野炮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都有缴获,对此炮使用的弹药也进行过仿制,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发挥了很大作用。

九〇式75毫米野炮在志愿军的装备量也较大,其中最早入朝的39军装备8门,42军装备9门。至1951年底,志愿军拥有九〇式75毫米野炮49门,1952年国内又补充13门。

六、九四式37毫米战防炮

九四式37毫米战防炮是二战中日军装备最早、产量最多的反坦克炮,广泛装备于日军陆军部队,并先后在二战亚洲各大战场得到应用。

【研发背景】抗战爆发前,日本武器研发特点是多以中国战场为主要用途。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开始从国外引进坦克等装甲车辆,日本在考虑到中国可能装备的坦克型号特点后,认为需要一种反坦克武器。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pak35/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反坦克炮,日本通过研究认为其性能足够对付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坦克,于是在该炮设计阶段就引进专利开始仿制。1936年完成仿制定型,并以神武纪年编法命名为九四式37毫米战防炮。

500九四式战防炮

【基本数据】九四式37毫米战防炮口径37毫米,重327公斤。高低射界-10度至+2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30度,配用弹种包括穿甲爆破弹、榴弹,炮口初速725米/秒,理论上射程500米时可击穿40毫米普通钢板,1000 米可击穿30毫米普通钢板,但对付合金钢板效果很差,500米穿深往往不足18毫米,1000米穿深甚至只有3毫米。九四式37毫米战防炮反坦克有效射程1200米,发射榴弹时有效射程2870米,最大射程5700米。九四式37毫米战防炮炮班由11人组成。

九四式战防炮对运输要求很低,汽车、畜力都可牵引,人力也可拖曳前进,对战区道路状况要求很低。紧急状态下也可拆开由士兵轮流背负行动。

500日军装备的九四式战防炮

【性能特点】九四式37毫米炮具有射击精度较高、射速快的优点,但由于日本没有同步引进德国的被帽穿甲弹技术,本国缺乏稀有金属导致弹头硬度不够,威力不足。在抗战初期的中国战场上,对付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德国1号坦克就感到很吃力。在诺门坎战役中,九四式37毫米炮虽击毁了不少BT5、BT7、T26等轻型坦克,是因为这几种坦克装甲尚不及德国1号坦克,后来苏军T34型、美军M4型等坦克相继出现后,九四式37毫米炮很快落伍。后来,九四式37毫米炮还被日本陆军装在九五式轻型坦克上,作为坦克炮使用。

【我军装备】我军入朝参战时,装备有少量九四式37毫米炮,其中50军装备7门,38军3门,39军4门。

七、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

九一式榴弹炮是二战期间日军装备的榴弹炮。

【研发背景】1920年7月,日本根据一战经验,决定研发新十厘级轻榴弹炮,并委托法国施耐德公司设计。1930年施耐德公司完成样炮设计,当年年末有5门新炮运抵日本。经日本陆军组织测试后,对该炮各项性能表示满意,并根据合约向施耐德公司订购了300门,1931 年开始交付日本陆军,以神武纪年编法命名为“九一式十厘榴弹炮”。1933年日本陆军大阪兵工厂开始对其进行国产化,1936年开始装备日军旅团以上级别精锐作战部队所辖炮兵,用于战场火力压制与摧毁要塞防御工事。

500九一式榴弹炮

【基本数据】九一式榴弹炮口径105毫米,炮管长2.09米,采用20倍径,重1.75吨。配备穿甲爆破弹,榴弹,纵火弹,化学弹,破甲弹等多种弹药,其中91式榴弹,弹重16公斤,杀伤半径31米;91式尖头弹,弹重15.7公斤,杀伤半径28米;91式破甲弹,弹重10.91公斤,100米距离可击穿83毫米均质钢装甲,500米距离击穿76毫米,1000米击穿70毫米,1500米可击穿63毫米。该炮射速6-8发/分钟,炮口初速454米/秒,最大射程10.8公里。

【性能特点】九一式榴弹炮优点突出,射程较远,重量也比较轻,使用九一式牵引车牵引,是机械化炮兵,共生产了1200门,其中畜力牵引型1100门,汽车牵引型100门,在日军中算是产量较高的型号。这种火炮还有自走型,称一式105毫米自走野炮。

九一式榴弹炮的不足之处,就是未做任何修改全盘引进法国设计,对于日军体格而言,人机功效比较差。

【我军装备】抗战胜利后,我军在东北战场缴获了一部分九一式榴弹炮。在解放四平的战役中,我军某炮兵连使用九一式榴弹炮连续摧毁国民党军防御工事,为步兵开辟了冲锋道路,战后该连荣立集体一等功,使用的九一式榴弹炮获得“功臣炮”称号,并在开国大典上接受检阅。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也装备了一定数量的九一式榴弹炮。据记载,志愿军42军入朝时装备有九一式榴弹炮8门。至1951年9月底,志愿军装备九一式榴弹炮58门,1952年国内又补充14门。

八、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

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是二战前研发的新型150毫米榴弹炮,也是二战中日本陆军产量最大的口径150毫米级别的榴弹炮。

500九六式榴弹炮

【研发特点】根据一战欧洲战场的经验,1920年日本陆军决定研发新式150毫米榴弹炮,以取代老旧的四年式150毫米榴弹炮。1935年9月,样炮完成,经试验改进,1937年定型,以神武纪年编法命名为“九六式十五厘榴弹炮”。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服役后,主要装备日军精锐野战师团或旅团所属炮兵部队以及精锐野战重炮兵联队,用于战场火力压制与摧毁要塞防御工事。

500日军装备的九六式榴弹炮

【基本数据】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口径149.1毫米,炮管长3.523米,采用23.6倍径,重4.14吨。高低射界-7度至6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15度,配用榴弹、纵火弹、化学弹,弹重31.3公斤,射速6发/分钟,炮口初速300米/秒至540米/秒,最大射程采用九二式尖榴弹11900米,采用九二式榴弹10500米。该炮使用九八式六吨牵引车牵引,是机械化重炮。

500我军在东北缴获的九六式榴弹炮

【性能特点】据记载,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具有精度极高、射程较远等优点,共制造563门,也有说法称仅制造了440门,装备了十几个炮兵联队,在中国战场先后参加了炮轰正定城、台儿庄战役、武汉战役等重大会战,还参加过日苏诺门罕战役和太平洋战场各大战役。据记载,日军陆军对九六式榴弹炮性能十分满意,称其为最完美的150毫米口径榴弹炮。九六式榴弹炮的不足之处是结构较为复杂、加工难度大、造价高昂,综合性能不如美苏同类火炮,1943年因成本过高停产。

500解放战争中我军九六式炮兵部队进入天津

【我军装备】据记载,抗战胜利后,我军在东北战场曾缴获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东北野战军炮兵3团曾装备21门,该团也是我军最早的机械化重炮团。解放战争期间,该团先后参加了四平攻坚战、围困长春、解放义县、攻打锦州、天津攻坚战、太原战役、解放海南岛及万山群岛战役,战斗足迹从祖国北疆到南疆。

朝鲜战争爆发后,九六式榴弹炮随我军来到朝鲜。据记载,至1951年9月底,志愿军拥有九六式榴弹炮23门,1952年国内又补充3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