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电站和茶山果树,你们当初的梦想早已照进现实

1951年11月5日,一封志愿军战士的家书登上了《志愿军前线战报》的头版。家书的作者是一位叫易禄亨的志愿军战士,那年他16岁。

在这封家书中,除了有战场上的见闻和对家人的思念,还有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要大家都富起来,把家乡建设好。要有马路,有水库、电站,有茶山果树,有牧场、工厂……

500

老战士易禄亨的家书一角

也许,战场上的每一名志愿军战士都怀揣着同样的期待,为了实现期待,他们舍生忘死地战斗。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付出,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终于实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

带着对家乡的思念,1957年,易禄亨复员回到家乡。然而,还有无数他的战友们却无法归家。197653名志愿军战士的鲜活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段战争岁月之中,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也许他们的内心还有很多遗憾。

作家魏巍当年曾问志愿军:“你们想要什么?”志愿军战士用手比划着说:“我们就想要这么大个东西,铜子儿大小的一块儿,朝鲜解放纪念章。我们把它戴在胸脯上,返回咱们的祖国去。”

“返回咱们的祖国去!”这份热切的渴望,该是多少志愿军战士的共同心声?在一封封书信中,在一件件遗物中,流淌着跨越七十余载的思念。

一枚名章、一粒纽扣、一面失去光泽的小圆镜,是志愿军烈士许玉忠的全部遗物。其中,小小的圆镜上镶嵌着一张年轻女性的照片。她可能是许玉忠烈士的爱人,也可能是他的亲人,他应该很想回到祖国和她团聚吧。

500

▲许玉忠烈士遗物

3支钢笔,其中一支扭开了钢笔帽,这是志愿军烈士杨双喜的遗物。今天我们已无法知道杨双喜烈士写过什么,也许替思乡情切的战友们书写过家书,也许曾写下自己的报国之志。

“昨夜又在大雪,朝鲜气候即如此……惦起了祖国的春天,想起了祖国天安门前,放风筝的儿童,多么幸福。”这是志愿军烈士侯依轻在日记中写下的内容。写日记的时候,侯依轻置身战场,心中想念的是祖国的春天。

……

此刻,在春天到来之前,志愿军烈士们终于踏上回家之路。那年,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危告别故土,今天山河已无恙,我们带他们返回祖国。

11月28日,第十一批43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其相关遗物回归祖国怀抱,2架歼-20在中国领空为执行接运任务的运-20伴飞护航,以“双20”列阵长空告慰革命先烈。

祖国不会忘记每一个为她付出的人。多少年来祖国人民一直惦念着这些没有回家的英烈,为此也做出了长久不懈的努力。2014年双方经友好协商,达成了将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还中国的协议。从那年起至2023年,已连续10次成功交接了93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

500

跨越七十余载的思念,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七十多年前的憧憬,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也终成现实。志愿军战士们深爱的祖国,他们用生命守护的祖国,已经越来越强大。

马路、水库、电站、茶山果树……已经遍布祖国的土地,还有很多他们未曾设想过的成就也在一步步实现。今年,神十九发射成功,嫦娥六号月背“挖宝”;福建舰成功海试,“地面空间站”正式运行;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安装就位,首个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正式建成……上天下海的国之重器,见证日益强盛的中国,志愿军战士们的梦想已经照进现实。

周恩来总理曾深情地说:“一想到我们死去的那些烈士,我们亲密的战友们,就有使不完的劲,要加倍地努力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设一个更加强盛的中国,仍需我们以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姿态矢志奋斗,走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