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记:“一带一路”成败的关键,是核心价值的话语竞争力
美国在20世纪50-70年代,输出的是配合冷战地缘控制的发展意识形态。
世界银行主导的发展主义遭遇发展中国家普遍高债务危机而破产后,美国80年代开始将外交话语改为民主自由制度变迁。
尤其是海湾战争后,拿着大棒子送上美式自由民主,成为美国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主调。
但美国过去十多年出兵伊拉克和阿富汗,引爆了永无止境的地区冲突,不仅造成数百万人死亡和数百万难民的代价,还亲手栽培了基地组织阿尔盖达、“伊斯兰国(ISIS)”这些殃及西方的怪物。
“大棒子+民主自由”的话语,已经没有多少说服力了。
这几年,美国的外交意识形态悄悄地转为“大棒子+安全”,即指面对日益严重的地区冲突(虽然这些冲突的大部分根源都是美国),需要美国的强大军事力量介入。
而“一带一路”的意识形态,是和平发展。即搞好基础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自然会减少冲突,变得和平。
无疑,和平发展,要比美式的“大棒子+安全”更靠谱。
毕竟,贫穷和不公义,是极端主义的温床。但输出基础建设的发展主义,也有可能导致区内各种社会问题爆发。
如何避免亚投行重蹈世界银行那种破坏环境和原住民稳态生计系统的错误?如何令基础建设带动在地化的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
换言之,怎样避免亚投行和丝路基金沦落成另一对IMF和世界银行?
虽然中国这几年输出基础建设援助时强调必须有利于当地的实质生计,但不足以在道义上挑战美国的所谓“民主自由”。
那么决定“一带一路”成败的关键,是核心价值的话语竞争力。
中国必须形成一套内生性的社会公义论述,来应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在世界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民主自由话语及其外推的制度变迁软实力。
当然,中国内部正在以城市化吸纳过剩产能,面临30年发展主义所带来的贫富分殊、环境恶化、腐败等社会问题。
发展生态文明,只能基于多元化社会的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之中,而构建和谐社会,也只能建立在符合公义的社会财富分配之上。
可见,具备深厚的社会公义理念和丰富的文化多样性视野,不仅可以在本国落实生态文明战略,只有建成内生性和谐社会,才会有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否则,并不足以挑战西方的自由民主意识形态话语和地缘战略。
因此,中国的知识生产者需要把中国经验中的积极因素提升为一套可以输出的东方(或乡土社会)式社会公义论述,才可以把“一带一路”上升为具有全球意义的话语软实力。
换言之,“一带一路”需要更深厚的社会公义思想和文化内涵。
否则,它面对亚非欧大陆上的多样民族、多元化文明,在遭遇地区冲突时,将显得苍白无力。
综上,中国推进“一带一路”,甚至推动金砖银行的成败在于话语权,当前亟须内外兼修,自省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