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人丁太升只站在窗内看窗外
看到风闻社区发的@尐儍苽 的《乐评人丁太升将华语乐坛歌手划分为7个等级,你认同吗?》,我只能说,丁太升先生是站在窗内看窗外的人,他太忙了,没时间走出窗外。
中国的所谓现代“主流”音乐是随着与西方的不断交流才开始产生并流行起来的,也可以说是西方的旋律思维在中国的延续和拓展。因为中国原本的音律不是现在这样的,老百姓抒发情感大多是本地流行的山歌、小调。达官贵人才有机会接触或欣赏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大清时期的京剧、昆曲、秦腔等等,严格说,现在在中国大地上流传的所谓“主流”音乐与传统中国的娱乐、抒发是没有多少关系的。
那中国的流行音乐是什么时间开始流行起来的呢?是从北洋时期开始,民国时期有一部分,李叔同的《送别》就是代表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在旋律上也受影响,但也台港澳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几乎都是为时代服务、为大众的现实存在服务。改开后,西方主流音乐借道台港澳铺天盖地涌入中国,借鉴、模仿一时成了时尚。但由于台港澳毕竟只是弹丸之地,可采集乃至加工的元素太缺,支撑不了“扛把子”重任,因此大陆也才从本世纪初陆陆续续出现了许多“大咖”,慢慢移位,估计不要20年,中国大陆所谓的“主流”音乐将会碾压台港澳而成为华语乐坛的根基。
所谓华语乐坛,也要分区域。目前应该分三大块: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大量的华人华侨。但要注意一个现象,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崛起,音乐的元素也必将引领整个华语乐坛,这是大势。忽略了这个大势,一切的什么专家、学者、乐评人都是隔靴搔痒。
众所周知,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一切的娱乐、教育、疏导情绪、增进交流都需要音乐,高兴时需要、沮丧时需要、愤怒时需要、悲哀时需要,就连战争也需要音乐。中国有句俗话:到哪山砍哪山的柴,过哪坡唱哪坡的歌。曾经看到一个帖子,说中国大陆现在的“主流”音乐是西方的舶来品,要驱逐出去,发扬自身的传统乐曲,这样的说法实在因噎废食。虽然中国一段时期羸弱被人家欺负,就连抒发情感的音乐也被人家覆盖,内心不爽但也要面对现实,况且已经“接受”了近100年,你要让现在的人重新去喜欢、去追捧京剧,那才真是“脱了毛的凤凰——又变回鸡去了”,故只能站在现有基础上,慢慢找回曾经失去的中华经典元素、发掘大中华潜藏的文化元素,最后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符合大众审美共情的音乐作品。
既然不能因噎废食,那就得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这就要厘清一个事实: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叫中国。我们中国是有我们一整套文化、法律和至今仍在遵行的传统伦理和道德的,如果创作出来的作品或导向不符合中国的文化、法律和至今仍在遵行的传统伦理和道德,那就与中国人民需要的娱乐、教育、疏导情绪、增进交流的音乐背道而驰,因此我说,音乐是有其政治属性的。这其实又回归到了两次文艺座谈会倡导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上了。
既然我们不能照搬照抄人家的东西,也不能盲目排外原汁原味延续自己的东西,就需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当然这里有需要注意一个问题:也就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问题,也就是就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现状的问题。
在现下的中国大陆,其实早就有人在这样做了,刘欢先生倡导并一直践行的“中国好歌曲”“中国风”,刀郎先生这几年做的《弹词话本》和《山歌寥哉》,他们无疑就是这批音乐人的代表之一。当下人们纷纷讨论刀郎的音乐现象,各抒己见,火爆全网。但我认为刘欢多年前的一句评论比较中肯,他说“刀郎是以一种很独特的方式出现,而且以前还没人这样做过……我想如果他的歌有人喜欢,那么他就有他存在的价值,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去评价他。”当然,刘欢先生和刀郎先生的作品也不是十全十美,都有尚有提升的空间,但不能否认他们在来自西方的音乐叙事本土化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丁太升先生站在“主流”音乐说“主流”音乐,没有走出窗外、跳出圈子、跃升更高的视角去谈华语乐坛,并把音乐圈子的人分成三六九等,我只能说他暂时没有时间去谈这个事,抑或没有忙得赢考虑这个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