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跌破发行价、上半年亏损12.38亿元,晶泰科技进一步给AI制药“祛魅”了

500

或许“逃离”AI制药才是更好的选择?

来源医药研究社

对于AI制药,资本市场一边期待其能变革行业面貌,一边持保守犹豫的态度。这并不矛盾,毕竟当前AI制药领域的泡沫还有很多,“谨慎幻想、学会祛魅”或许是风险较小的选择。

而且,相关企业的发展现状也一再向投资者警示风险。以“AI制药第一股”晶泰科技为例。截至11月19日收盘,晶泰科技股价为4港元/股,低于其上市时的发行价5.28港元/股。

500

显然,晶泰科技已经走入破发境地。那么,该公司的发展中究竟存在怎样的隐患?未来AI制药将走向何方?

一、AI制药的技术价值在于“降本增效”?

在一级融资市场,AI制药的确是一个火热的概念。

根据智药局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共有33家AI制药相关企业完成了新一轮融资,披露总金额约13.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3.12亿元)。

聚焦晶泰科技,多年发展下来,其已经完成从Pre-A轮到D轮8轮融资,累计“吸金”7.32亿美元(约52.9亿元),背后的“大佬”包括腾讯投资、红杉中国、国寿股权、中信资本等。

为何AI制药受到追捧?原因也很简单,四个字概括就是“技术价值”。

具体来说,制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使一款新药成功上市,药企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并需要经历漫长周期等待成果,而且不能保证100%成功。这种情况下,AI“降本增效”的技术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根据英伟达公开的数据,使用AI技术可使药物早期发现所需时间缩短至1/3倍,成本节省至1/200倍。基于此,AI制药的商业前景是十分广阔的。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预计,生成式AI每年可为制药和医疗行业带来600-11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但以上都是比较乐观的预想。只有真正切入AI制药赛道的公司,才知道要打开增长空间有多难。

二、止不住的亏损道出了AI制药的“真实”

晶泰科技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据业绩报告,2021-2023年,该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6279.9万元、1.33亿元、1.74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1.37亿元、14.39亿元、19.06亿元,累计亏损54.8亿元。

2024年上半年,晶泰科技收入达1.03亿元,同比增长28.3%;期内亏损达12.3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有近2倍增长。不佳的业绩,也揭露了AI制药的“冰山一角”。

500

据了解,全球主打“AI制药”的公司可以分为三类,即AI Biotech、AI SaaS、AI CRO。晶泰科技属于第三种,其主要使用AI技术,为传统制药企业或其他公司提供药物发现解决方案、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这种业务模式中暗藏一些不可忽视的风险。

一是AI制药仍处于商业化早期,技术成熟性欠缺,相关公司要想取得客户认同和信任,必须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构建竞争壁垒。

可以看到,近年来晶泰科技的研发费用长期处于高位。报告显示,2021-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13亿元、3.59亿元、4.81亿元,分别占到同期收入的338.5%、269.2%、275.6%,占总经营开支的约52.4%、53.5%、49.8%,也相应压缩了利润空间。

二是CRO公司的发展受到创新药行业景气影响。仅就2024年上半年而言,创新药行业景气度不算高。

药智数据显示,2024年Q1,国内新药领域共计发生投融资事件57起,累计融资金额达到94.01亿元,相较之前多年,融资数量以及融资金额都有较为明显的下降。缺少“弹药”的情况下,创新药企难以推进新药研发,无疑将缩减对CRO企业的外包需求。

三是AI CRO领域竞争激烈。一方面,一大批AI制药初创企业正在不断涌现,药明康德、美迪西等传统CRO企业也在推进自身业务与AI的融合;另一方面,微软、甲骨文、英伟达、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正企图从AI CRO领域分得一杯羹。紧张的竞争氛围中,晶泰科技打开市场存在不小难度。

综合来看,多重阻力之下,晶泰科技仍然处于商业化早期。而在大浪淘沙下为求生存,晶泰科技不得不做出新选择。

三、下一步,“逃离”AI制药?

目前,晶泰科技一个明显的动向就是进军新能源赛道。

据财报透露,2024年8月,晶泰科技与协鑫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5年的战略研发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约定,二者合作内容包括共同研发升级新能源新材料,共同开发新能源材料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及机器人自动化系统等。

晶泰科技表示,“此次战略合作将深度融合双方独特的智能专业和技术研发优势,精确聚焦于钙钛矿、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碳硅材料等关键领域,依托先进的语言模型与多智能体等领先技术,共同打造定制化的材料领域大模型+自动化平台,推动AI赋能新能源产业研发的工业智能化与范式升级。”

500

对于晶泰科技而言,这样的业务延展无疑是有好处的,或能引导公司走出AI制药亏损的漩涡,找到新的增长方向。不过,其此前正是凭借立足AI制药风口,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如今“AI制药第一股”转变航向,一定程度也给投资市场传递出“逃离”AI制药的悲观信号。

而随着AI制药公司一步步回归现实,投资市场或将更果断地进入“挤出泡沫”周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