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鼎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观两岸融合发展新机遇

500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五個共同」,即中華民族共同體就是建立在「共同歷史條件、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物質基礎、共同身份認同、共同精神家園」基礎上的命運共同體。而「五個共同」不僅是兩岸同胞的關鍵紐帶,也是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要進一步深化對「五個共同」的理解,需要明確其在促進兩岸融合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首先,共同歷史條件是兩岸同胞之間最為根本的聯繫紐帶。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記憶。這些共同的歷史記憶不僅包括戰勝外敵、保衛家園的英勇事蹟,也包括災難面前同舟共濟的感人事蹟。共同的歷史條件能使兩岸同胞在面對外部挑戰時更加團結一致,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因此,深入理解兩岸共同歷史條件,不僅需要對過往事件的準確分析,還需要對歷史記憶的多元性進行包容和尊重。同時,歷史條件的共同性也為兩岸未來的合作提供了契機。歷史上的文化交流與經濟往來為兩岸的再度合作奠定了基礎。通過共同的歷史記憶,雙方可以在文化認同上尋求共鳴,從而增強互動的信任感。

其次,共同價值追求是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中華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價值觀念,如和諧、包容、仁愛等,這些價值觀念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也是兩岸同胞共同追求的目標。在全球化背景下,弘揚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不僅有助於提升中華民族的國際影響力,也有助於兩岸同胞在價值觀上的共鳴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

兩岸同胞共用中華文化,包括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節慶習俗等。這種信仰和習俗的共性,為兩岸人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交流素材。通過文化活動、學術交流和教育合作,可以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500

其三,共同物質基礎是兩岸融合發展的經濟紐帶。兩岸經濟互補性強,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大陸的龐大市場和臺灣的技術優勢,可以在經濟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近年來,兩岸經濟合作不斷深化,貿易額持續增長,產業鏈供應鏈的緊密聯繫也進一步增強。這不僅為兩岸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兩岸同胞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兩岸經濟利益高度互補。通過經濟合作,可以實現互利共贏,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具體來說,可以加強兩岸在貿易、投資、科技、旅遊等方面的合作,推動兩岸經濟的深度融合,從而為兩岸人民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和福祉。

其四,共同身份認同是兩岸同胞的情感紐帶。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不僅僅是國籍和地域的概念,更是一種文化認同和情感歸屬。通過加強兩岸文化交流、教育合作、婚姻家庭等方面的互動,兩岸同胞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增進瞭解,加深感情,從而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兩岸人民始終擁有共同的祖先和血脈。這種血脈相連的情感是無法割裂的,應該成為兩岸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情感基礎。通過加強兩岸民間交流,特別是家庭和族譜的聯繫,可以進一步強化這種情感,增進彼此的瞭解和信任,促進兩岸的融合。

最後,共同精神家園是兩岸同胞的心靈紐帶。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民間習俗、宗教信仰等構成了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在這個精神家園裏,兩岸同胞可以找到共同的文化記憶、精神寄託和心靈歸宿。通過加強兩岸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共同舉辦傳統節慶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使兩岸同胞在精神層面上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而這不僅涉及歷史文化的傳承與融合,還關係到當代社會的認同與未來的共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文化認同的增強是實現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兩岸人民在語言、習俗、藝術等方面有著深厚的共同根基,這種文化的共性為雙方的交流提供了天然的契機。推動文化交流活動,如藝術展覽、文學創作和民間藝術的互訪,能夠有效提升兩岸民眾的相互理解與認同。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讓兩岸人民感受到彼此文化的魅力,還能激發更多的創作靈感,形成新的文化兩岸融合發展的交融現象。

綜上所述,通過深化對「五個共同」的理解和實踐,兩岸同胞可以在歷史、價值、經濟、身份和精神等方面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是維護國家統一和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它不僅有助於增強兩岸人民的國家認同感,鞏固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還能促進兩岸經濟的共同繁榮和文化的深入交流。兩岸同胞都應該齊心協力,共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鞏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卓越貢獻。

(作者:羅鼎鈞)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