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水泥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500

 

安徽海螺集团前身是宁国水泥厂,“海螺”的名称来源于宁国水泥厂的海螺牌水泥商标,而海螺商标的命名则选自宁国水泥厂石灰石矿山的名称大海螺山和小海螺山。

海螺集团从宁国水泥厂起步,通过改制、扩张和兼并收购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之一。

 

海螺集团的发展过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企业发展史,海螺集团的发展见证了中国水泥工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历程,海螺集团自身也是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螺集团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国家建材工业局组织引进了两套技术先进的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线,其中一条就建在宁国水泥厂。

随着国内水泥设计研究院和装备制造企业逐步掌握了水泥新型干法生产技术,海螺在此基础上首先突破了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线低成本的难关,先后建成了多条不同生产规模的低成本投资生产线,为中国水泥工业在2000年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00

海螺集团自身也充分受益于中国水泥工业的技术突破和市场的快速发展,水泥产量在2000年后也显著加快!

1993年宁国水泥厂仅有1条从日本引进的日产4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和3条湿法生产线,水泥产量仅有154万吨。

2004年海螺水泥投产29条水泥生产线,在建9条生产线,水泥产能达到4750万吨,连续十二年位居全国第一。

2020年,海螺水泥的产能达到3.59亿吨,在全球水泥企业中仅次于中国建材位居第二。

 

 

海螺前身——宁国水泥厂

 

500

改革开放前中国水泥工业只能设计制造回转窑设备,而国外先进水泥企业的技术已经发展至预分解窑新型干法技术,中国水泥工业技术落后国外先进水平整整一代。

为了了解发达国家水泥工业的技术发展水平,1978年国家建材主管部门申请引进了两套悬浮预热预分解窑生产线的全套设备,一套用于建设安徽宁国水泥厂,第二套在唐山用于建设冀东水泥厂。

这是自1960年购买丹麦湿法长窑成套设备后中国又一次向国外购买水泥成套设备,时隔 19 年后再次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水泥生产设备。

 

1978年中国的水泥产量是6524万吨。

当时中国水泥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由于技术设备的限制水泥年产量在一百万吨以上的企业屈指可数。

中国水泥产量最主要的来源是地方小型水泥企业生产的“小水泥”,这些地方小型水泥企业90%以上采用立窑技术——这是更落后一代的技术。

实际上在2000年前,“小水泥”一直都在蓬勃发展,一方面是市场庞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中国水泥工业技术尚不成熟,无法用先进技术取代落后的“小水泥”生产技术。

 

海螺水泥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技术装备最先进的水泥厂,但是宁国水泥厂建设过程却一波三折!

1979年在准备签订成套设备购买合同时,国家计委因外汇储备锐减而要求压缩进口,宁国水泥厂最后只引进了生料制备、熟料烧成和水泥制造等三部分设备,矿山和水泥包装等前后端生产采用国产设备。宁国水泥厂的全厂设备被打趣为“身穿西装,头戴草帽,脚踏草鞋”。

但是波折并未结束,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宁国水泥厂1980年被列入缓建项目,直到1982年才破土动工,1985年建成试生产。

 

80年代国家投资政策发生重大调整,企业建设资金的来源逐步从国家拨款改为贷款——即“拨改贷”,这使得宁国水泥厂从一开始就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包袱,经营压力十分巨大。

除此之外在试生产过程中,矿山和包装工序的国产设备出现了较多问题,严重影响正常生产,致使宁国水泥厂到1987年才进行施工验收并正式投产。

 

500

虽然历经波折,但是冀东和宁国两个水泥厂从国外引进的技术装备对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冀东水泥厂和宁国水泥厂的设备进口、工程建设和投入生产,使我国水泥生产技术得到全面提升。

水泥设计院通过技术谈判和设计转化,开始熟悉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的设计;建材建设公司在设备安装和工业建筑施工中学会了水泥新设备的安装和新设施的建筑技术;水泥企业通过技术培训和投产,学到了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开始由传统的岗位操作转变为中央控制室集中操作与巡检相结合的操作制度,这是我国水泥工业生产管理的重大跨越。

 

 

海螺水泥的技术发展

 

海螺水泥技术发展的前提是中国水泥工业整体的技术进步和设备制造能力的提升。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水泥工业利用外资建成一批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采用国产设备建设了一批日产2000吨熟料生产线,同时利用预分解窑新型干法技术还改造了一批老水泥企业,使得中国水泥工业的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中国水泥工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了日产700~2000吨熟料的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技术。

但是预分解窑新型干法此时还没有办法在全国大规模推广,新技术推广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生产线投资规模太大,吨水泥投资太高。

企业进口设备建设生产线的吨水泥投资在135美元以上,即使是采用国产设备建设生产线的吨水泥投资也在人民币1100元以上。

 

在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刻,安徽海螺集团首先在降低投资上取得重大突破。

海螺旗下的宁国水泥厂于1995年扩建一条日产2000吨熟料生产线,投资总额下降到3.4亿元。在此基础上,海螺白马山水泥厂扩建一条日产2000~ 2500吨熟料生产线时,投资进一步降低到3亿元以下。

1999~2001年间,海螺集团用5亿元在安徽省芜湖市荻港建成全新的两条日产2500吨熟料生产线、年产150万吨熟料的生产基地,水泥吨投资下降至350元以下。

由于海螺水泥以及其它水泥企业低成本投资的成功,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技术从2000年起开始在中国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从此国家重点大中型企业都开始大规模建设日产2000~ 2500吨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就像20世纪80年代大中型企业自如地建设“华新”湿法回转窑生产线一样。

 

500

从2000年开始,海螺水泥对日产5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国产化和低投资技术进行攻关。

在海螺集团、水泥设计院和设备制造厂的密切配合下,经过近两年的设备试制和工程建设,池州海螺和铜陵海螺两条日产5 000吨熟料示范生产线分别于2002年初建成投产。其立式原料磨、五级旋风悬浮预热器带分解炉窑系统、熟料冷却机、煤粉立磨、高效电收尘等主要装备完全国产化,生产线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

海螺集团率先突破了低投资、国产化日产5000吨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这一难关,促进了我国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建设的蓬勃兴起,使我国新型干法生产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在海螺水泥的引领下,愈来愈多的水泥企业开始采用国产化、低成本技术建设日产4000~5000吨及其以上规模的生产线。2002年到2004年新建的新型干法生产线中,日产熟料4000吨以上规模的数量达到60%。

我国新型干法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普遍性提升,这标志着中国在水泥工厂的设计、设备制造、设备安装和土建施工,以及生产管理与操作技术等方面,都已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能自主发展现代水泥生产。

 

500

海螺水泥的技术发展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在前期基础上继续建成投产了一条日产8000吨熟料和四条日产10000吨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

海螺集团日产8000吨熟料生产线于2003年9月建成,四条日产万吨熟料生产线于2004年底全部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水泥工业在技术上实现了全球领先。

 

 

海螺水泥的快速扩张

 

2000年以前,海螺水泥通过收购和上市融资初步实现了扩张:

1995年收购铜陵水泥厂,1996年7月铜陵水泥厂日产熟料4000吨生产线建成投产;

1996年收购芜湖白马山水泥厂,该厂原有两条“华新”湿法回转窑生产线。

1997年,海螺集团在香港发行H股股票,募得资金8亿元。

500

 

虽然海螺集团在1997年就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水泥企业,但是海螺集团此时的生产规模并不大。

当时的海螺集团的水泥生产线数量少、单条生产线的生产规模也不够大:海螺集团产能最大的水泥生产线是宁国水泥厂和铜陵水泥厂日产4000吨熟料,白马山水泥厂生产线的产能只有2000~2500吨。

 

500

500

海螺集团产能的快速扩张是在2000年后,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国产化、低投资新型干法生产技术的成熟。

从2001年起,海螺水泥开始批量日产5000吨熟料为主的大型生产线,分别在安徽铜陵、池州、枞阳、荻港、宁国,江苏南京,浙江建德,广西桂林,湖南双峰,广东英德等地共建成投产日产5000吨生产线16条。

在建设熟料基地的同时,海螺水泥在华东市场周边继续兼并水泥企业,改建或扩建原有的粉磨厂。从2002年到2004年,海螺水泥分别在江苏张家港、泰州、淮安、太仓,浙江上虞等地建成12个160~300万吨规模的大型水泥粉磨站。

2004年海螺水泥投产29条水泥生产线,在建9条生产线,水泥产能达到4750万吨,连续十二年位居全国第一。

 

在水泥技术突破之后,海螺水泥后来的发展基本就是市场化的扩张,在其它地方复制生产线。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海螺水泥的水泥产量连续多年包括快速发展:

2008年,海螺水泥销量首次突破1亿吨。

2020年,海螺水泥熟料产能达2.62亿吨,实现水泥熟料合计净销量4.53亿吨,熟料自产品销量3.25亿 吨。

 

 

为什么海螺集团能够成功中国最大的水泥企业?

 

海螺集团的成立时间很短,但为什么很快就能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

海螺集团的发展壮大,是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00

第一,时代机遇——海螺集团遇上了发展的好时机。

海螺水泥是改革开放后成立的水泥企业,海螺集团自身就是改革开放后水泥工业技术引进的重要代表,从成立之初就拥有中国水泥工业最先进的技术装备。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加快,对水泥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2000年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再度加速,这给海螺水泥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海螺水泥只需要考虑供应端的因素,而不需要操心水泥的需求问题。

 

第二,技术前提——中国水泥工业实现了技术的突破。

改革开放后中国水泥工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逐步掌握了先进的预分解窑生产技术,并且在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和水泥设备制造企业的共同支持下先后实现了不同规模生产线国产化和低成本的突破。

中国水泥工业的技术突破是海螺水泥大规模扩张的前提,后期的产能扩张是前面技术突破的重复而已,是1后面的0.

海螺水泥在2000年之后的大发展,前提就是中国水泥工业新型干法生产线技术的成熟和基本国产化。

 

第三,资源优势——海螺集团庞大的石灰石储量。

水泥生产最重要的原料是石灰石,而我国长江沿岸特别是安徽省恰好拥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这些石灰石资源赋予了海螺集团独特的资源优势。

安徽为石灰岩资源大省,根据全国矿产地数据库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共有水泥用灰岩矿产地642处,其中安徽拥有84处,为核心富集区之一。

海螺集团的石灰岩矿资源不仅储量丰富,且多位于长江航道20公里范围以内。公司在矿山附近设厂采矿,通过运输皮带将采出的矿石运至附近工厂进行生产,熟料也基本通过水路运输,平均运输成本在全国水泥企业中最低。

 

第四,海螺集团正确的发展策略。

海螺水泥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实践了国家建材工业局的“T型”发展战略——利用长江中游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建设水泥厂,再利用廉价的水运将水泥运往石灰石资源缺乏的长三角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进行销售。

 

海螺集团在发展中打破以往“全能厂”模式,创造了熟料+粉磨站的新模式:在长江沿岸有石灰石资源和能源充足的地方建熟料烧成基地,在东南沿海沿江有市场而无资源的地方建水泥粉磨厂,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将熟料运到粉磨厂制成水泥出售。

海螺集团将石灰石资源+水运+销售市场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发挥到极致,并且这种模式被国内的水泥企业普遍采用。

 

500

海螺集团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水泥企业之一,除了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之外,中国水泥工业的技术突破和中国市场的庞大需求是不能忽视的外部因素。

当然海螺集团本身就是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一部分,海螺集团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技术突破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资料:

1、《中国水泥发展史》,王燕谋。

2、《当代中国的建筑材料工业》

3、《王燕谋与国家建材工业局》

4、《穿越牛熊的水泥巨头》,国海证券。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