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中国谚语,德国朋友说我要带回去
这样一场对话,火光四溅,真是很难得。
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有观点碰撞,有分歧,有交锋,当然,也有共识,有会心一笑。
甚至一句中国谚语,德国朋友感慨说,听了很受启发,我要带回国去。
当然,我也按捺不住,忍不住提了一个问题。
因为10月30日的中德人权发展论坛,来了不少重量级的德国朋友。有德国前司法部长格梅林、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前法官莱茵哈德·盖尔、德国驻华使馆公使葛若海、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赛巧、中国政法大学中德法学院德方副院长白德,等等等等。
主题,“地区冲突中的人权保障”。
这个不太平的世界,总有太多的触目惊心,很多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在最后自由发言阶段,我谈了自己的看法,也问了德国朋友一个问题,大致如下吧。
我说: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地区冲突中的人权保障”,我相信谈到地区冲突,当然现在最惨烈的就是加沙。我在耶路撒冷工作过两年,我非常痛心地看到,和平越来越远,战火越来越猛。
就在今天早上,我还写了一篇关于加沙局势的文章,已经有42000多人被打死,可怜其中绝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可能还有成千上万人被埋在废墟之下,他们都变成了一个个冷冰冰数字中被忘记的名字。
我也看到德国政界的反应、欧洲政界的反应,包括欧洲外交负责人博雷利最近都感叹:在中东这件事上,“我们都失去了人性”。相信在座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同感。
我知道德国和以色列有特殊的关系,很多时候都不愿直接公开批评以色列,但悲剧在发生,当今世界最惨烈的人道主义灾难在发生,按照博雷利的话说,可能有35万加沙人很快会被饿死,因为我们今天讨论地区冲突中的人权保障,人权在哪里?正义在哪里?我们怎样才能保障人权,结束当前的这场危机?
为什么这么问?
很简单,第一,我忍不住,毕竟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我们眼睁睁看着悲剧在发生;第二,大家都知道,谈到战乱下的人权,西方最喜欢谈的是乌克兰,但加沙呢?总是能避开先避开。
但加沙避不开啊。
在我之前,学者田士臣还问了一个问题:
人道主义援助应该是包容性的,应该照顾到每一个人,所以我有个问题很简单,就是希望德国任何一个朋友站起来很简单地回答,你们从包容性这个角度,整个欧洲,对待乌克兰的难民和对待巴勒斯坦难民,不管是情感上,还是法律上,是不是完全相同的?
德国朋友怎么回答?
德国前司法部长格梅林女士皱了皱眉头,说:
我不想说双重道德标准的问题。刚才同事们也提到了,比如你们说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我也很好奇,中国到底怎么看、怎么去理解这条。
比如你看到一个政权,像叙利亚,你们就坚持说不干涉内政,那边发生了什么都视而不见吗、不去管它吗?所以我觉得我们需要去解释很多原则,到底怎么去操作它或者怎么去理解它。
果然当过德国部长,化守为攻,抛出自己的问题。
但加沙的事情怎么说?
所以,格梅林女士接着说:
刚才说到加沙的问题,众所周知,没错,那里人间地狱,形势很严峻。
刚才你说过一句话,德国和以色列是有特殊关系的,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对内塔尼亚胡政府必须迁就,我们有一个非常激烈的讨论,我承认你的很多批评,我也认可,我的很多朋友也在批评,他们的声音都非常强烈,非常激烈地在批评内塔尼亚胡政府现在的做法……
我还想说,我特别理解你的想法,但是请不要只说以色列或者是加沙地带,我们要用共同标准看,比如说叙利亚或者乌克兰,大家都要去看。比如我们曾经有一位非常智慧的总统说过,如果你想指责别人的时候,要想还有四个手指,当你有一个手指指着别人,你卷起手来四个手指是指向自己的。
中方怎么回答?
田士臣先生马上接过问题,说:刚才提到中国政府一直执行不干涉内政原则,这个问题我遇到很多次,我想先说一些事实。
他举例说,比如伊拉克和利比亚,当时对他们的干涉,其实没得到任何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而且,现实后果是,所有执行人道主义干涉的例子,现在他们国家的人民没有一个在过好日子。
我看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朱中博,也忍不住发言说:
我简单回应一下格梅林女士的发问。中国有句话叫“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包括在涉及到不干涉内政原则上,道理、含义是不言自明的,各国政府和人民都是有智慧的,也是有能力的,他们有智慧处理好自己国家的事务,因为旧的殖民时代和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过去了,不需要这些国家指手画脚,不需要外部势力去干涉……
他并且说:
刚才格梅林女士提到了叙利亚。我有很多朋友、同事,我父亲一辈的,甚至于更老一辈的同事,他们曾经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工作,可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这些国家人民就已经用得起空调、买得起彩电了,比我们中国以及许多国家的条件好多了。
可是我们最后看到,因为人道主义干涉以及颜色革命等等,结果是什么?无穷无尽的人道灾难……
不知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
格梅林赶紧打住:首先特别感谢你刚才提到的中国的谚语,我觉得特别精确,只有我自己知道鞋合不合脚,我想把这句话带回去,谢谢!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我之所以赘述论坛上的这个环节,倒不是我参与了其中,而是这样的对话,火花四溅,才是真正的交流和讨论。
最后,简单三点吧。
第一,这才像真正的对话。
坦率地说,现在论坛和对话不少,但有些论坛和对话,不过是换个地方读稿子,上面在说空话,下面在看手机。
但这一次人权论坛,还是有很多干货的,也有交锋,用论坛组织方、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左锋的话说,大家在深入研讨交流中碰撞出许多思想火花。
这些论坛上的交锋和火花,不正是自信开放的充分展现吗?
对中国,外国人有些质疑和批评,我总觉得,这都很正常,不要怕,天塌不下来。
我们更可以有针对性地解释、澄清,对错误言论,也不要客气,该批评批评。
什么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这才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更开放,就更自信;更自信,就更从容。我们还可以做更多,做得更好。
第二,多交流才有助于增进共识。
所以,这次论坛,虽然有交锋,但不影响气氛,而且,还有很多共识。左锋就总结:最重要共识是,一致赞同要以安全守护人权。
中国和德国,都是大国,在很多问题上,还是有共同追求的。
左锋说,中国有句古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德各有优势和特色,双方加强经验分享、深化务实合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认为本次论坛取得了积极成果,达到了交流探讨的目的。
格梅林女士也说,她觉得这样的讨论,非常有意义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讨论的话题涉及到人的尊严,涉及到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所蒙受的灾难”,大家都很动情,这场带着感情的交流,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去了解对方,理解对方。
第三,这样的论坛何妨再多些。
坦率地说,我也很佩服组织方,第一请到了这些德国嘉宾来真交流,第二精心选择了“地区冲突中的人权保障”主题。
这个话题,全世界都很感兴趣,我们中国有很多可说,西方也有很多佩服中国的地方。
这就涉及到一个如何斗争的问题。
坦率地说,在涉外活动中,敢于斗争难,善于斗争更难。
这不是简单写一两篇稿件,发表一两个演讲,就能做到的,这需要策略方法技巧,需要遵循传播规律,需要选择好话题主题,这样的论坛,何妨多些再多些。
这一次,德国朋友带走了“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下次,再让他们带走其他中国谚语吧。
上下5000年的中国,老祖宗的谚语警句,还不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