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变集团,校长成董事,是教育还是生意?

500

小学毕业好多年后,偶然发现,身边的中小学都变成了“某某教育集团附属学校”,背后有何深意?

1

什么是教育集团化?

什么是教育集团化?教育集团化是一种教育发展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将多个新建或相对薄弱的学校纳入名校旗下,使之成为附属学校。这一模式通过强强联合或强弱搭配的方式,促进教师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旨在满足广大学生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教育集团化的初衷,在于实现优质民办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共享,让更多的学子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这一理念最早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得以实践,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

北京朝阳区已成功组建21个中小学教育集团,实现了公办中小学资源的全面覆盖,这一成就彰显了区域教育改革的决心与成效。

而海淀区,作为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规模最大的区域,其教育资源更是丰富多样,拥有中小学178所、幼儿园223所,中小幼职在校生总数超过41万人。截至今年年初,海淀区已构建起42个教育集团,这些集团覆盖了近150所中小学,确保了全区中小学生都能在集团校、优质学校或特色学校就读,从而大大提升了教育的均衡性和质量。

海淀区为支持教育集团化的发展,不惜投入巨资。政府设立了专项支持经费,每年划拨超过2亿资金,专门用于推动集团化办学。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也反映了教育集团化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北京市教委在2018年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为中小学跨区集团化办学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有力地推动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除了北京,广东省也在积极推进教育集团化的发展。最近,广东省教育厅公示了第一批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名单,共有70个教育集团上榜,其中深圳的教育集团占据了18个席位,充分展示了深圳在教育集团化方面的领先地位和强劲实力。

放眼全国,教育集团化的趋势更加显著。教育部在今年年初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已形成了1.6万个教育集团,同时建立了1.5万个城乡学校共同体。

2

教育还是生意?

目前来看,教育集团化在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重庆市田家炳中学(B区)通过一体化办学加入教育集团后,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师资力量得到增强,办学质量显著提升。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五小学与十里益海小学的合并,形成了教联体,通过资源共享和教师交流,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学生回流现象显著。

此外,在集团化办学中,教师交流轮岗成为常态。重庆市九龙坡区、黄冈市等地通过政策保障解决轮岗教师的后顾之忧,并在绩效奖励、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支持。青岛市即墨区华山路小学与下泊小学的交流合作,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虽然教育集团在管理上实行统一管理,但尊重各校的实际情况和差异。例如,青岛第五十三中学教育集团通过学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而谢家湾教育集团则强调成员校的特色发展,形成“各美其美”的办学格局。

同时,为确保办学质量,黄梅县等地探索了网上巡课制度,通过数字赋能实现远程监管。九龙坡区、青岛市等地则将集团化办学情况作为考核重点,根据评估结果分级拨付专项经费。青岛市还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鼓励优质成员校组建新的教育集团,以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尽管教育集团化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有人担心其可能带来的商业化倾向。如果学校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那么教育集团化的初衷就可能被扭曲。

总体来看,教育集团化办学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如何确保教育的公益性质,避免过度商业化,仍需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内容来源|华博商业评论)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