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历史、宗教和幻想

一、犹太人的流亡史

以色列犹太人的祖先是古希伯来人,原本是一个游牧民族,哪儿的水草肥美,就往哪儿迁徙。

公元前1800年左右,希伯来人由于食物匮乏,迁徙到了尼罗河流域。

埃及的君主起初很宽容,并没有驱逐希伯来人,还在尼罗河三角洲东部选了一块地送给他们。

然而,希伯来人定居后,其人口在短短300年间迅速增加到了数百万人,并做了许多让埃及人愤怒的事情,威胁到了埃及人的生存。

埃及法老开始想方设法地抑制希伯来人的数量,如驱逐国内的外族人、将希伯来人贬为奴隶等等。

公元前1250年左右,一个叫摩西的人带领这些打不过埃及人的希伯来人逃进了一个沙漠中。

沙漠的生存条件很差,希伯来人在沙漠中东躲西藏,很容易精神崩溃。

于是,摩西宣称自己奉了上帝之命解救希伯来人,决心带他们去一个富饶的地方。

摩西给希伯来人改名为以色列人,改名后开始全民族信仰摩西所说的上帝,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犹太教的起源。

在沙漠中游荡40年后,以色列人最终逃到了富饶的迦南地区,即今巴勒斯坦、约旦和黎巴嫩附近。

以色列人的领袖为了以色列人不再流浪,打算强行占领迦南地区。

迦南地区的原住民自然是不欢迎外来人,他们仗着坚固的城墙和防御工事,并未将以色列人放在眼里。

改名后的以色列人虽然有了信仰加成,但他们实在是一盘散沙,和迦南地区原住民打了一个世纪,也只是抢到了一些丘陵和河谷。

以色列的领袖大概觉得,迦南地区虽然易守难攻,但如果采取步步为营策略,哪怕是多花点时间,也总比在埃及当奴隶强。

事实证明,以色列人虽然打仗不行,但这种策略是奏效的。

寄居迦南地区数百年后,以色列人出乎意料地建立了新的国家。

然而,以色列人似乎高兴的太早了。迦南地区处于亚、欧、非三大洲交界处附近,可以说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古代的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奥斯曼等先后崛起的国家,常年对这个地方轮番争夺。

这种地理位置往往容易产生两种民族,一种是东西南北到处打人的民族,一种是东西南北到处挨打的民族。

很显然,以色列人属于后者。

在公元1世纪,以热衷于杀戮闻名的罗马帝国入侵迦南地区,对所有的以色列人展开了大屠杀。

这一次,犹太人都真的害怕了,哪儿能活命就往哪儿逃跑。

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国……犹太人流散到了世界各地,开始了一段长达两千年的流亡。

二、犹太人的宗教观

功利主义,是犹太人的最高生存法则。

与普通人的个人属性的利己主义不同,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披上了宗教形式,包含了个人和宗教的两种属性。

个人的利己主义不难理解,个人的行为完全是受个人利益所驱动,凡事都追求有利于己,从不考虑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为了优先保障自己的利益,甚至是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

信奉这种思想意识的人,不仅希望在物质上获得特权,还要在道德上为自己的自私自利进行辩护。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句民间谚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果自己不自私自利,天地都容不下自己——可以作为这种思想意识的通俗解释。

一方面,犹太人极其崇尚利己主义,在利益驱使下,犹太人善于经商,在各种族之间当“倒爷”。

另一方面,犹太人又是个“战斗力只有五的渣滓”,东西南北到处挨打。

犹太人只记住自己挨打了,但从不思考自己为什么挨打。

犹太人始终迈不过去心里的那道坎,在强烈的以自己为中心的虚幻想象中无法自拔。

于是,犹太人产生了一种无可救药的错觉——“你们都欠我的,全世界都欠我的”——这就是犹太人和犹太教的逻辑。

犹太人在为自己的自私自利和到处挨打进行道德上的辩护时,他们创立了一种把自私自利人格化了的宗教,即犹太教。

这个宗教属于“一神教”,他们只崇拜唯一的上帝(古希伯来人称为“吾主”,近代神学家称为“耶和华”,明代的传教士利玛窦翻译为“上帝”或“天主”)。

他们提出了“创世说”,上帝说要有世界,于是就有了世界。

世界奉上帝的指令而存在,但上帝把一切民族都排除在外。

上帝只关心犹太人,只有犹太人被上帝选中了,它不允许自己的仆人吃亏。

犹太人自称是上帝的忠实仆人,他们假托上帝之口来表达他们自私自利的利益诉求以及美化自己到处挨打的事实。

他们借赞美上帝的威力和伟大,来抬高和炫耀自己,来安慰自己那颗人见狗嫌和被蹂躏了数千年的自尊心。

可以说,上帝就是以色列人幻想中的“我”。

从前文梳理的以色列的数千年流亡历史来看,摩西创建犹太教,的确可以体现一种逆境中的智慧。

然而,即使摩西创造了上帝,创建了犹太教,仍然解决不了以色列人到处挨打的局势。

摩西以及之后的一代代以色列领袖只好发动技能,接力续写日记,即《旧约圣经》。

犹太人的祖先很像蒋介石,极为擅长“日记强国、地图开疆”。

他们力图要把在现实中挨过的打,在日记中找补回来。

只不过,犹太人的日记存在严重失实,与真实的社会历史并不一致。

比如,埃及人欢迎来逃难的希伯来人,但由于希伯来人威胁到了埃及人,埃及人只好被动防御,将其打成奴隶。

然而,以色列人发动了写日记的技能,他们在《圣经》中倒打一耙:埃及法老敌视希伯来人,埃及君主争霸需要金钱,因此疯狂压榨希伯来人。

这种观点很有可能是希伯来人把自己干过的缺德事,栽赃到了埃及人身上。

再比如,希伯来人改名为以色列人,正值埃及人驱逐希伯来人、把以色列人打得在沙漠中到处逃窜的时期。

然而,以色列人在他们所谓的《圣经》中意淫道:以色列祖先与天使大战一个通宵之后,得到了以色列这个名字,意思以色列人是天使都打不过的“神勇斗士”。

再比如,以色列人从沙漠逃到迦南地区时,想占领原住民的地盘,但囿于自身实力不足,不能一下子攻克迦南原住民的城防,只能耗费数百年时间采取步步蚕食策略。

然而,以色列人在《圣经》中宣称:和上帝立了契约,迦南是上帝几百年前赐予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

打又打不过,抢也抢不到,以色列人只好借《圣经》来开疆扩土,以色列人又“赢”了。

再比如,一代代以色列人刚蚕食掉迦南,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罗马帝国就恰巧入侵了迦南地区,还把以色列人打得流散全世界。

然而,以色列人在《圣经》中替自己的无能辩护道:部分犹太人背叛了上帝,所以上帝要惩戒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

靠着这种观点的蛊惑,流散后的以色列人没有与世界各民族同化,而是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他们依靠自己的语言和宗教维系着若隐若现的联系。

……

就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的那样,“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以色列人的宗教观,寄托了以色列人对高人一等的幸福生活的美好幻想,是对以色列人几千年来到处挨打的现实历史的反映。

但这种反映并非客观和真实,而主要是靠犹太人主观地美化和加工。

以色列人长期处于流亡状态,以色列人的领袖不得一代又一代地完善摩西创建的犹太教的理论体系。

长此以往,犹太人祖先最终给到处挨打的犹太人后代架构了一个虚构的历史或神话传说。

三、宗教的不宽容

犹太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源头,可以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就是按照犹太教为蓝本进行改编和续写的。

犹太教的创建有其不断挨打的历史根源,而基督教的创建就显得更为荒诞了。

传说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母亲玛利亚被上帝授孕而未婚生子,于是耶稣长大之后到处传教,说自己是上帝之子。

作为犹太教的2.0版本,经过耶稣改编后的基督教,剥离了犹太教的民族利己主义的形式,不再需要像犹太教一样动辄就是全民族的流亡。

基督教主要宣扬的是纯粹个体的利己主义,个人很容易在上帝那里满足自己为自私自利进行辩护的需求。

从犹太教到基督教的演变,简言之,即是从“犹太人是上帝的仆人,上帝只爱犹太人”变成了“人是上帝的奴仆,上帝爱世人”。

公元300年左右,罗马帝国危机四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决定皈依基督教,用宗教来麻痹和剥削人民。

比如,发放赎罪券来剥削人民群众的血汗钱。

再比如,利用《圣经》中农牧产品的1/10“属于上帝”的说法,向老百姓征收十分之一的税收。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基督教逐渐掌握了欧美政治,成为了许多国家的国教。

而犹太教仍然只在犹太人内部传播,拒不承认基督教。

到底谁才是上帝选中的宗教,两者打得不可开交。

但我们都知道,犹太人到处挨打是他们的光荣历史传统,所以犹太教在基督教面前屡遭迫害。

公元6世纪,阿拉伯人战胜了罗马帝国,接管了迦南地区,他们不断和当地原住民同化,形成了当今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公元7世纪前后,阿拉伯社会动荡不安。

穆罕默德根据基督教和犹太教改编了伊斯兰教,靠着“阿拉伯人是真主安拉的仆人,能获得真主之爱”的诠释,伊斯兰教也很快掌握了阿拉伯世界。

(这里不多说,容易**)

由于三个宗教同根同源,因此他们都宣称迦南地区的耶路撒冷是自己的圣地,都想占领这块地方。

但同行毕竟是冤家,他们之间谁也不服谁。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又多次分裂或宗教改革,细分为多个教派,为了争夺势力范围,几方势力围绕着所谓的圣地相互杀戮了一千多年。

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欧洲的旧观念,平等民主自由成为了人们的向往。

到处挨打的犹太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也开始渴望得到政治解放。

不过,犹太人所追求的解放,并非他们所在国家所有公民的解放,而仅仅是犹太人自己的解放。

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是一个财迷的民族,极端的自私自利。

犹太人一方面要求基督教国家放弃对犹太人的宗教偏见,给予犹太人特权,另一方面又不愿意遵守基督教国家制定的社会规则。

比如,基督教严禁高利贷,而犹太教痴迷于高利贷。

当时的思想家建议犹太人,你们只要遵循所在国家的新规则,不就实现了自身政治上的解放了吗?

或者说,你们只要放弃了犹太教,不就什么都实现了吗?

或者说法国大革命之后,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早已经把你们犹太人解放了,犹太人不会再到处挨打了,你们还想搞什么幺蛾子?

但是犹太人的本性十分狭隘,他们要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解放,而是犹太教的解放,他们幻想和基督教一样平等的地位。

而这种幻想对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无异于索取“专门的特权”。

双方在思想界展开了辩论,而反映到现实社会中,就表现为犹太人尽管很有钱,但遭到了社会上的普遍歧视。

犹太人越强调自己的特权和自由,民众中就越反对犹太人。

四、犹太人的复国主义运动

1894年,法国军队以暗通德国为由,将一名犹太籍军官德雷福斯定为叛国罪。

这名犹太籍军官被审判后,法国巴黎发起了大规模游行,高喊“犹太人该死”,而这实际上只是当时法国人反犹浪潮的一个缩影。

这次审判刺激到了一位叫作赫茨尔的犹太人,他在次年写出了一部小说,提出了建立犹太国家、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构想。

历史上的犹太人并非不想建立一个国家,而是根本打不过别人。

赫茨尔采取了一种争取国际援助的方式,他频繁地写书写信,召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旧部,唤醒了犹太人破碎的民族自尊心。

1897年,赫茨尔召开了首届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开始了犹太复国运动。

此外,赫茨尔到处结交社会名流,游说各国政要,尽管到处碰壁,但还是得到了一些成效。

19世纪末,美国建议赫茨尔在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建国,赫茨尔实地考察之后,觉得环境恶劣,不适合居住。

20世纪初,赫茨尔认识了英国殖民地事务大臣约瑟夫·张伯伦(英国前首相内维尔·张伯伦的父亲),英国答应了在非洲划一块殖民地(乌干达)给犹太人建国。

赫茨尔实地考察之后发现,嫌弃乌干达比较原始,四周都是贫穷的黑人,不适合他们擅长经商,于是拒绝了英国的提议。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折腾了几十年之后,决定采取一千多年前的步步蚕食迦南地区的策略。

他们号召全世界的犹太人重新回到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聚集区、教堂和学校。

到1939年,重回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已经超过40万人,犹太人已经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80%的工业。

此举无疑严重挤压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原住民的生存空间,导致该地区民族和宗教矛盾迅速激化,发生了多起种族屠杀事件。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也曾接受犹太人的秘密协议,计划让犹太人到中国上海或东北地区建国,先后接收了数万名犹太人。

不过德国对这一举措很愤怒,要求日本驱逐东北和上海的所有的犹太人,否则德国就与日本决裂,日本被迫放弃了这一计划。

二战结束后,围绕着犹太人问题,阿拉伯人做出了很大的让步。

比如,阿拉伯人建议组建巴勒斯坦联合政府。按照犹太人在该地区的人口比例,犹太籍政府官员不超过1/3。

但犹太人仍然得寸进尺,幻想建立一个绝对独立的国家,并拒绝了这一方案。

犹太人的自私自利在这个时候,再一次体现了出来。

为了满足自己建国的幻想,他们对巴勒斯坦原住民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恐怖袭击,企图一点点把巴勒斯坦原住民驱逐出巴勒斯坦。

五、大国博弈的工具

在20世纪之后,许多大国先后掺合犹太人复国运动。

起初,英国支持犹太复国运动,但又不希望彻底得罪了阿拉伯人,它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摇摆不定,使得犹太人十分愤怒。

1946年7月,右翼犹太复国主义者对英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政府总部发动了恐怖袭击。

这次炸弹袭击造成包括恐怖分子在内的92死和46伤。

此举使英国不再敢轻易干涉巴勒斯坦问题。

犹太人认识到英国对自己没有利用价值后,转而开始与美国和苏联接触。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犹太人就用资本干预美国的政治,使美国认可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犹太人就允许共产党合法活动,表现得比较亲近苏联。

美国在犹太财团的资本运作下,为了借助犹太人的力量,实现自身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开始在中东地区布局。

而前苏联也正迫切需要利用犹太人的窗口,改善自身在西方世界的形象。

于是,在美苏的推动下,联合国没有尊重巴勒斯坦原住民的意见,形成了联合国181号决议。

这个决议规定英军撤出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分割成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但是,占该地区人口2/3的阿拉伯人只分到了43%的土地(丘陵山地),而只占1/3人口的犹太人却分到了57%的土地(沿海)。

这份决议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强烈不满,英国军队撤离之后,巴勒斯坦很快就陷入了混战状态。

犹太人担心夜长梦多,迅速在1948年5月14日宣布建立了犹太国家,国名为以色列。

然而,阿拉伯国家联盟当天就宣布不承认以色列,并于次日带着4万兵力进攻以色列。

这是第一次中东战争。

正如前文反复强调的那句话,以色列有着到处挨打的光荣传统,犹太人根本打不过阿盟军队。

但犹太人用了缓兵之计,推动联合国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停火协议。

犹太人在此期间,紧急动员全世界的犹太人捐钱捐物,甚至动员了不少其他国家参加过二战的老兵加入了这场战争。

鸟枪换炮的以色列在停火期限结束后,对巴勒斯坦人发动偷袭,夺取了大量土地。

在美国和苏联控制的联合国的帮助下,以色列人边打边休整,最终驱逐了阿盟军队。

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占领了更多的土地,无数的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

从第一次中东战争以来,阿盟军队对巴勒斯坦的帮助,并非像犹太人一样完全出于宗教信仰。

阿盟联军像战国时期的六国合纵伐秦一样,各自心怀鬼胎,导致巴双方再次陷入了长达70多年的冲突。

近代以来,各国围绕巴以问题先后提出过乌干达方案、巴塔哥尼亚方案、组建联合政府、两国方案等,但这些方案都被犹太人或巴勒斯坦人否决了。

这些方案大都是由美国、英国、苏联以及阿拉伯国家出于维护各自国家的利益提出的。

他们丝毫没有在意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1400年的巴勒斯坦人。

500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