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援助的力度与苏联自身实力是直接相关的。
【本文由“落雕都督”推荐,来自《俄罗斯专家:中国今天经济奇迹的基础是苏联在50年代提供的援助——从建国之初谈起》评论区,标题为落雕都督添加】
- 苍狼向月
我刚拍完彗星回来,仔细看了你的观点。
你自己都知道“苏联对中国又百般猜忌担心中国是另外一个类似铁托那样,在东西方阵营之间骑墙两头捞好处,关键时刻鬼都不知道会站哪一边的国家。即便中国愿意抗美援朝证明自己是站在苏联这一边的,苏联也不知道中国能否顶住美国的军事压力。这种情况下,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当然不会慷慨。不管是斯大林,还是赫鲁晓夫,抑或是其他什么人当政,都是如此。”
实际上你如果不追加这一句“不管是斯大林,还是赫鲁晓夫,抑或是其他什么人当政,都是如此。”,实际上你的观点和我是一致的,你都知道“这种情况下,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当然不会慷慨”,我原本就是这个意思。
你和我不一致的地方,你偏要把156个项目和苏联当时的工业发展还不足够支援中国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因为苏联领导层个人意识的问题……
我都说了156是分三个阶段分别展开的,并非是一开始斯大林既定好的156计划然后由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完成斯大林的遗愿来分步实施,这至少是两码事。换言之,就算斯大林1953年没有去世,斯大林未必就会在短短几个月内把援助项目从50项另外新增加91项。更不用说后来赫鲁晓夫干脆把苏联1949年就研爆成功的原子弹技术向中国进行援助。
苏联对华援助原本是克里姆林宫内部政治争斗尤其是国际政治斗争的复杂结果,和苏联当时的工业现状有个毛线的关系……
苏联是二战中损失最惨重的国家,死亡2700万,受伤2000万,超过了14年抗战的中国3500万的伤亡。整个苏联的西部国土在战后变成了一片焦土,战后不久苏联又遭遇了一场饥荒,不少躲过战争死亡的人竟然在战后的饥荒中死去了。对比之下,美国本土非但没有遭受战火蹂躏,还借助战争巨大需求的刺激,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实现了疯狂发展。可以说,战后的苏联与美国,一个元气大伤千疮百孔,一个毫发无损膘肥身健。面对美国,苏联能否保住二战中用惨重伤亡夺取的势力范围,都是大问题,所以苏联对自己的盟国的任何离异倾向都异常敏感且不能容忍。铁托因为不愿意接受苏联对南斯拉夫在东方阵营中的经济安排,于是自搞一套,结果被苏联怀疑他是要去投靠美西方。如果中国再成为铁托第二,那对苏联来说就是更大更头疼的麻烦了。如果苏联财大气粗,实力雄厚,完全可以用大量的援助拉住中国和南斯拉夫,但是二战后不久的苏联有这个财力吗?今天的俄罗斯不就是因为无力维持独联体各国经济繁荣,于是独联体各国才心生异心,尤其是乌克兰直接去投靠了美国。
1950年距二战结束不过5年,此时苏联的战争创伤仍远没有恢复。在这种情况下,苏联要对外援助,必须获得相应的战略利益回报,否则苏联不可能把自己宝贵的援助往无底洞里扔。苏联在自己实力不够,且难以预判援助能换取多少战略收益的情况下,当然不会慷慨援助别人。在苏联猜忌中国会不会是铁托第二,且对中国军队在朝鲜的作战能力没有信心的情况下,苏联对华援助肯定不会慷慨。在中国出兵朝鲜前夕,斯大林之所以在出动空军支援的问题上颠三倒四,就是因为他无法确定中国是不是真的要去抗美援朝,担心被中国耍了。直到确认中国真的出兵朝鲜与美军作战了,且把美军赶回了38线,苏联才逐渐大幅加大对华援助。
可以对比的是,1950年胡志明也曾找斯大林要援助,但是此时苏联的援助已经排满,已经没有多少能力再去援助越南了,且苏联对越南击败法国也没多大信心,于是对胡志明的所有援助要求全部被婉拒。后来的赫鲁晓夫在对越南的援助上也非常吝啬,与他对中国援助的慷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因无他,苏联已经没有余粮再去援助越南了。
朝鲜战争并非仅仅是中美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整体实力的较量。当中美在朝鲜战场激烈厮杀的时候,苏联和东欧则抓住难得的机会猛力发展。不要以为,朝鲜战争时期,苏联和东欧都优哉游哉跟没事儿人似的,他们也拼命地在为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战争进行着准备。至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掌权的时候,苏联的国力已经大幅上升,军事上搞出了氢弹与远程战略轰炸机跟美国实现了核恐怖平衡。可以说在整个50年代,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超过西方阵营。在这样背景下,赫鲁晓夫时代的苏联当然可以拿出远比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慷慨得多的财力去援助中国。因此,怎么能说苏联对华援助的多少跟苏联自身的实力没有关系呢?
前面说过,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对越南的援助几乎为0;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对越南有援助,但是很吝啬;但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国力迅速逼向美国,苏联对越南的援助变得非常慷慨,最终总量反超了中国对越南的援助——要知道当年为了援助越南,中国可是发动全国拼了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