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飞刀的经历者,专家到达患者医院,手术前通常会与患者或家属简短会面
【本文来自《国家为何不搞光明正大的“飞刀”模式?》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路人丙ww
事先讲好价格,患者接受没问题,人躺手术台才说,你觉得患者会怎么想?
有些人的脑子可能有点问题,或者装作不明白,胡扯抬杠,企图搞乱视听。
本人是飞刀的经历者,下面以我的感受、想法说事:
1、飞刀医生是在当地医院不能手术,或能而水平不高,风险较大等情况下受邀出现
2、邀请主体大多是患者一方,
3、当患者方没有可选择专家,而向医院提出邀请本地或外地高水平专家,以降低风险,提高治疗效果时,在此前提下,医院也会介绍一些高水平专家名单、医术特长等及所需费用,供患者方参考并自行决定(不是医院决定)。
4、专家不一定受邀而来,要看专家有无时间等。
5、专家到达患者医院,手术前通常会与患者或家属简短会面,提出治疗(手术)效果与风险率—— 开刀没有100%的成功率,最好的专家也不会作100%的保证—— 飞刀费(包括带来的材料费用、路费)大多在会面中支付,也有本来就双方熟悉,在术后谈话及医嘱注意事项时支付。
6、飞刀利于患者,在急重、病危时简直是救命。
7、飞刀于患者省时、省钱、降低风险、提高治疗效果。若转院去专家所在医院,路费、中途辛苦、病情延误、到了专家医院也不一定能挂上号,即使入了院还有一番各种检查拖延,最后能否得到心慕专家治疗很难保证。
8、高水平专家未必肯为斗米折腰,行医数十年,所带进修、实习医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也许愿意飞刀的更大因素是为徒子徒孙们作一台示范手术,当然也出于医者仁心多救助一个患者。飞刀无疑对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水平大有裨益。
全国执业医生408万人,其中外科医生约占23%,正高级医生(主任医师及以上)占约5%,换算成具体人数:
执业医生约408万,其中外科医生约94万,正高级外科医生(飞刀的主体)4.7万人
医学专业的学制特别长,博士毕业大多约30岁,再住院医生、住院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生竞争下来,升到正高大多近五十岁,甚至五十多了,再几年研究积累,有所突破,扬名一方时,大多中五十五以上的苍头。
当然也有很少45~55的精英。
全国这4.7万的正高年龄分布,六十以上的约占一半,有的九十多了还坚持在岗位。
全国六十以下能千里飞刀的也就二万多人,这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百姓健康的重要保证。由于我们国家人才资源分布的极不平衡,几乎1/3在皇城根下,各省1/2~1/3在省城,飞刀救治了基层百万重危病人,提高或展开了基层医院许多复杂高深的外科项目,受益一方,功不可没。
—— 飞刀,实际起到我国医疗资源不平衡的补充作用,有益而必要。
他们的心理无非是:“凭啥啊!凭啥啊!”。
你再怎么讲道理论逻辑指责他们,
他们的反应无非是:“咋的!咋的!”。
网传某泰斗退休前甩给最后的关门学生一本师兄师姐的通讯录。,让弟子有事别打扰他的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