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中东战争打得起来吗?(上)
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第六次中东战争实际上已经爆发了》。读完之后,也想谈谈个人的观点。不过,要想搞清楚第六次中东战争是否打得起来,首先得搞明白一些问题。只是就事论事空谈几句,表明自己的见解,也未尝不可,只是难免挂一漏万。
第一个是关于“中东”的含义。
“中东”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十分笼统的地理概念,是指从地中海东部、南部直到波斯湾沿岸的部分地区,究竟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国内外尚无明确定论,一般泛指西亚、北非地区,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伊朗、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积15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9亿。中东地区连接亚、非、欧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枢纽,不仅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在近代历史上,由于中东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必争之地。在当今时代,中东地区仍然是大国角逐的战场。“中东”本身就是一个有些模糊的地理范围,不值得多说。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巴勒斯坦的前世今生。
巴勒斯坦地区古称迦南,位于中东的中心地带,西濒地中海,南邻西奈半岛,扼亚、非、欧三洲要冲,是联结阿拉伯国家的纽带。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又称闪族)的一支迦南人从阿拉伯半岛东部沿阿拉伯海一带迁移到迦南,开始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末,古代希伯来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定居。整个巴勒斯坦土著居民被称为“迦南人”,迦南人被希腊人称为腓尼基人,曾创立了腓尼基字母。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腓尼基城邦的繁荣时期。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是古代地中海地区最著名的航海家和商人,在全盛期曾控制了地中海的贸易,地中海沿岸的每个港口都能见到腓尼基商人的踪影。迦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圣经》中被称为“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作为地区名,在《圣经》中,迦南被希伯来人称为“应许之地”,认为是上帝应许给他们的土地,后世西方人常用“应许之地”泛指自由幸福的乐土。
公元前11世纪,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称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即希腊语“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这就是巴勒斯坦地名的由来,一直沿用至今。腓力斯丁人是古代历史上的神秘种族之一,其来源一直是古代文化史中的一个难解之谜。古腓力斯丁人与现代巴勒斯坦人并没有联系,这个种族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神秘消失了。
历史上,巴勒斯坦一直是强邻和大国争夺的主要目标,曾出现过部族的迁徙和后来者征服先来者的情况,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希伯来人在与腓力斯丁人的斗争中建立君主国,其后分裂,形成南北王国对立局面,数次被征服而走向衰亡。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新巴比伦王朝灭亡,大批犹太人沦为“巴比伦之囚”。此后,希伯来人虽然得以返回故地,但再未建立独立国家。公元1世纪中后期,巴勒斯坦地区被罗马人吞并,希伯来人从此离开家乡,流散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迁入并依靠伊斯兰教同化当地居民,形成了巴勒斯坦人。从公元7世纪到20世纪,巴勒斯坦一直由阿拉伯人作为主体民族居住。
第三个问题关于犹太人的历史。
犹太人的远祖是古代闪族支脉,起源于古代中东的希伯来人,其传统宗教为犹太教,主要语言为希伯来语。“希伯来人”意思就是“渡河而来的人”。根据《圣经》记载,犹太人族长亚伯拉罕率领其族人从美索不达米亚乌尔城渡过幼发拉底河与约旦河来到 “迦南”(即巴勒斯坦),因此被称为“希伯来人”。一般说来,“希伯来人”主要是用来称呼从亚伯拉罕到摩西时期的古犹太人。公元前16世纪,迦南地发生了一次大饥荒,希伯来人为此迁往埃及。在埃及被奴役四百多年后,希伯来人在领袖摩西的带领下离开埃及历尽千辛万苦返回迦南。公元前1200年左右,希伯来人的历史进入士师时代。在抗击腓力斯丁人的入侵中,扫罗成为希伯来人各部族领袖。公元前1030年,以色列人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联合王国,扫罗为第一代国王。第二代国王大卫在位期间,创造了希伯来人的黄金时代。大卫王死后,其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国势日益强盛,走向空前繁荣。公元前930年,以色列联合王国分裂为南北两国。所罗门王的儿子罗波安继续掌握南方的犹大和便雅悯两个支派,称犹大王国(或称犹太王国)。北方10个支派立耶罗波安为王,建立以色列王国。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灭亡。公元前692年,面对亚述帝国的进攻,犹太王国卑躬屈膝,以24吨黄金的代价,虽然保住了国家,却沦为亚述帝国的附庸。此后,希伯莱人也就被称为犹太人。公元前597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围困耶路撒冷城,掳走一万多名犹太战俘到巴比伦,11年后,犹太国居民再次被掠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犹太国灭亡。公元前538年,波斯王居鲁士征服新巴比伦国家后颁布诏书,允许被囚的犹太人返回家园,但希伯来人再未建立独立国家。此后数百年,犹太人先后被希腊人和罗马人征服。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占领巴勒斯坦,设立犹太行省。公元前37年,罗马扶植希律为犹太国王。作为罗马控制的傀儡国王,希律极度亲近罗马帝国和文化,正统犹太人始终不愿承认希律王朝的合法性,多次爆发反抗罗马统治的起义战争。公元70年,犹太人大起义被罗马帝国镇压,并被赶出巴勒斯坦地区,开始了长达2000年的民族流散期。此后,犹太人在世界各地建立犹太社区,虽然内部有所分化,如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塞法迪犹太人等,但仍以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统一性保持民族凝聚力。
公元6世纪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继兴起。由于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差异,再加上经济上的原因,客居异国的犹太人逐渐不受欢迎,歧视、奴役进而迫害、残杀犹太人的事件不断发生。每逢犹太人的居留国发生经济危机或其他社会动乱时,犹太人首先成为冲击的对象与替罪羔羊。公元700年,西班牙宣布了奴役犹太人的政策;同时期,在法国发生火烧犹太人事件。1026年,英国屠杀犹太人并将犹太人驱逐出境。20世纪前后,欧洲各国由于种族主义抬头,再加上政治动荡、经济危机等原因,现代反犹主义浪潮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再度掀起。在反犹国家中,以德国为代表的反犹主义浪潮最为激烈。1871年,俾斯麦立志要建立一个反犹的基督教德意志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受到希特勒纳粹德国的大规模迫害,约600万犹太人死于种族清洗。
犹太教是一神教信仰的开端,是犹太民族重要的文化内核和精神纽带。犹太人在长期流散期间,不可避免出现与外族通婚的现象,使各地的犹太人在面貌、肤色、体型等体质特征都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并且在语言、风俗、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基于宗教信仰与社区聚落而发展的传统犹太律法,对犹太人身份的界定遵循着母系原则,即凡是犹太妇女所生的子女就是犹太人。而以美国改革派为代表的犹太教派系则认为,双亲中有一方为犹太人,则其所生子女也算是犹太人。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后,犹太人开始大批移居巴勒斯坦地区。1917年,英国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家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对巴勒斯坦地区实行委任统治,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涌向巴勒斯坦。从1919年至1948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从6万人激增到60多万人。1947年8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独立国家,耶路撒冷由联合国托管。1948年5月14日英国总督离开巴勒斯坦,宣布英国委任托管期结束。当天下午,以色列国在特拉维夫宣告成立,犹太人持续近2000年的流散时期就此结束。1950年7月5日,以色列通过《回归法》,成为确定犹太人身份的主要权利法。该法令经过数次修正,除明确无论身处何地的犹太人都能享有移居以色列的权利外,正式确立了“母亲是犹太人或已经皈依犹太教而非属另一宗教的人,都可被认为是犹太人”这一身份认定标准。2022年,根据犹太机构发布的数据统计,全球犹太人口达1570万人。居住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口达到7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3%,是第一大犹太人口国家。美国是继以色列之后第二大犹太人口国家,约有630万犹太人。
第四个问题是中东地区的民族与宗教。
以西亚为主体的中东地区位居亚、欧、非三大洲的结合部,也是人类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世界性和地区性宗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奉为圣城。由于近代史上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几经瓜分,使中东地区的民族、语言、宗教及领土、边界问题都相当复杂,是世界上局势最动荡的地区之一。围绕领土争端,仅在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之间,就进行过5次大规模战争。两伊战争旷日持久,长达8年,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1990年8月,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侵略战争,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引发海湾战争。为恢复科威特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并恢复其合法政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海湾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其展示了现代高科技条件下战争的新特点,对当代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产生了很大启示。
当今西方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源出于闪米特族。闪米特人是指亚非语系—闪米特语族人群,是由古阿拉伯人、犹太人、迦南人、亚述人、巴比伦人等同源民族构成的群体,最早的分布区域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延伸至两河流域。闪米特人(德文Semiten,拉丁文samium)这一名称最早是由德国人冯•施洛泽在1781年命名,其灵感来自《圣经》中诺亚的长子Shem(闪)。闪米特人不是单一民族,而是包含了母语属性有关联的群体民族,并且这些民族的亲疏关系难以确定。
根据《圣经》的记述,亚伯拉罕(原名亚伯兰)被认为是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共同祖先。“亚伯拉罕”意 为“多国之父”;他的妻子“撒拉”(原名“撒莱”)意为“多国之母”。根据闪米特诸教经书《圣经》记述,亚伯拉罕(阿拉伯语易卜拉欣)有两个儿子,长子以实玛利,次子以撒。以实玛利是亚伯拉罕和结发妻子撒拉的侍女、埃及人夏甲生的庶长子,《古兰经》认为他是阿拉伯人的祖先。以实玛利长大成人后以善射闻名,他的母亲夏甲为他娶了一个埃及妻子,生下12个儿子,后来成为12 族的族长。阿拉伯人被广泛认为是以实玛利的后裔,伊斯兰教鼻祖穆罕默德自称是以实玛利的后裔。以撒是亚伯拉罕与结发妻子撒拉生的嫡子。以撒有两个儿子——雅各和以扫。雅各后改名以色列,而雅各是犹太人的先祖,雅各的12儿子发展为犹太人的12个支派,犹太教认为《旧约》是上帝和“以色列之子孙”的圣约,宗教典籍中以“雅各的子孙”称呼犹太人。以扫和以实玛利(亚伯拉罕的儿子)的女儿结婚,是以东人的始祖。
阿拉伯人的民族来源可上溯到远古的闪米特人,在历史上与亚述人、阿拉米人、迦南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犹太人)等有亲缘关系。“阿拉伯”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世纪,阿拉伯人自6世纪起使用阿拉伯文。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和之后,阿拉伯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广为传播以前,阿拉伯人系指阿拉伯半岛上以游牧为生的闪米特居民。公元610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创建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兴起后,阿拉伯部落在伊斯兰教旗帜下完成统一后迅速向外扩张。8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建立起东自印度河、西至大西洋,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称“大食”);10世纪起,阿拉伯帝国日渐衰微,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哈里发(意为继承者、代理者,伊斯兰国家政教首脑的称号)政权。1055年塞尔柱帝国攻占巴格达,东部哈里发国灭亡,西部各哈里发国家也随之先后覆灭,但哈里发的名义一直延续到1258年。阿拉伯帝国之后,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居民接受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形成了一个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为纽带的语言文化群体。近代以来所称的阿拉伯人,包括从非洲西部摩洛哥到伊朗西南的沼泽地带使用阿拉伯语的居民,其范围遍及北非马格里布全部和中东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少数属什叶派。此外,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约旦的极少数人信仰基督教。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在亚洲和北非的影响很大,在阿拉伯帝国极盛之时,大批阿拉伯人外出经商或传教,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阿拉伯人口总数约四亿五千万人,由阿拉伯人组成的社会为阿拉伯世界。
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支脉,最早的犹太人被称为“希伯来人”,意思就是“渡河而来的人”。根据《圣经》和其他史料记载,犹太人的族长亚伯拉罕率领其族人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乌尔城渡过幼发拉底河与约旦河来到当时被称为“迦南”(即巴勒斯坦),从此被称为“希伯来人”。如今,犹太人是一个广泛分布于各国的民族。犹太人在近现代的商业、经济理论、世界科学、宗教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和贡献,为西方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起源于闪族人的原始宗教,犹太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并有着各自的异同点。犹太教自产生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教义依据典籍是《塔纳赫》与《塔木德》,基本教义认为雅赫维(基督教译为“耶和华”,尊称为“上帝”)是宇宙间唯一的真神,犹太民族是先祖亚伯拉罕与雅赫维立约的选民,弥赛亚将在世界末日降世拯救犹太人并建立新的以色列王国。犹太教不主张其他民族信奉犹太教,其宗教活动通常在犹太会堂进行,由专职神职人员拉比主持。在宗教习俗方面,犹太教存在割礼、成年礼、饮食诫命等要求,其最重要的节日为三大朝圣节(逾越节、七七节、住棚节)和安息日。作为犹太人的单一民族宗教,犹太教不仅是犹太人和犹太民族的精神寄托,还是联系凝聚犹太人、犹太民族的心灵纽带。犹太教的典籍、传统和价值观极大影响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且对西方乌托邦式的人文主义信仰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脱胎于公元一世纪的一个新兴犹太教派,基督教《圣经》的《旧约》就来自犹太教圣经《塔纳赫》。亚伯拉罕被伊斯兰教称为易卜拉欣,是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共同祖先,而亚伯拉罕(易卜拉欣)在基督徒、穆斯林中也有很高地位。在基督教信仰中,亚伯拉罕是信心的楷模;《古兰经》中则称易卜拉辛为“众人的师表”。伊斯兰教《古兰经》承认摩西和耶稣并叙述了摩西、耶稣的事迹。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又是中东问题的主要症结,犹太民族将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地区视为“应许之地”而与伊斯兰国家相冲突,伊斯兰教始终与基督教相冲突。犹太教不接受基督教的圣子论以及三位一体观念,认为穆罕默德是伪先知,《古兰经》是人造的伪经。基督教认为犹太人违背了雅威(即雅赫维、耶和华)和以色列人约定的“旧约”,耶稣作为弥赛亚以自己的生命为人类赎罪,不仅和以色列人而和全体人类订立“新约”。基督教同样认为穆罕默德是伪先知,《古兰经》是人造的伪经。伊斯兰教认为耶稣不是神的儿子,只是使者(先知);穆罕默德是亚伯拉罕诸教(天启宗教)的最后一位先知(使者)。犹太教和基督教认为伊斯兰教是在吸收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经典和教义的基础上创立的,但伊斯兰教徒(穆斯林)则否定该说法,反而认为犹太教和基督教改变了古老的一神教内容。
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历史上,多种民族及其文化在这里汇聚激荡。如今,中东地区的人们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绝大部分居民信伊斯兰教,犹太人主要信仰犹太教。黎巴嫩的阿拉伯人多数信仰天主教与基督教。生活在中东地区的穆斯林主要属于四个民族,即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都有自己的国家,分别是阿拉伯国家、伊朗和土耳其。阿拉伯世界泛指阿拉伯人居住的地区,阿拉伯世界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如埃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叙利亚、约旦、也门、阿曼、卡塔尔、巴林等。贡献出阿拉伯民族英雄萨拉丁的库尔德人有3000多万,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家。中东各民族各自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教派之间与族群之间的纷争持续不断。如伊斯兰教内部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分裂和冲突已经极大影响了阿拉伯人的团结;阿以冲突是中东地区民族矛盾的最大焦点;库尔德问题则是中东地区的第二大热点。
第五个问题是关于阿以冲突的由来。
阿以冲突是指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这场冲突的实质是关于巴勒斯坦地区的领土争端,主要体现在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国的领土划分、约旦河水资源的分配、耶路撒冷的地位、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等方面。其中,巴以冲突是阿以冲突的核心问题,其背后隐藏着历史、宗教、文化、民族等因素,更重要的是美英等西方大国的干预,各种矛盾的激化,使得巴以冲突极其复杂。土地争端是巴以冲突的根本原因,而犹太移民定居点和耶路撒冷地位是巴以之间的重大问题。
犹太人占领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犹太人的祖先曾在巴勒斯坦生活过,但这个观点并不被阿拉伯认同,因为犹太人离开巴勒斯坦已经长达近2000年了,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业已生活了1300多年。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3世纪,腓尼基人在巴勒斯坦沿海建立国家。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人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定居。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希伯来王国。此后亚述、巴比伦、波斯等都曾占领巴勒斯坦。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占巴勒斯坦,绝大部分犹太人流亡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与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此后一千多年,巴勒斯坦一直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阿拉伯帝国实行宽松的宗教政策,使得犹太人得以在巴勒斯坦地区继续生存。16世纪起,巴勒斯坦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9世纪末,在“犹太复国运动”影响下,大批犹太人迁移到巴勒斯坦,抢占阿拉伯人的土地,双方不断发生流血冲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为打败德国并瓦解奥斯曼帝国,称霸中东,以承认和支持奥斯曼帝国境内阿拉伯人在战后建立一个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独立国家为条件,获得了阿拉伯人的支持。但英国又秘密同法国签定了战后处理奥斯曼领土的《塞克斯——皮科尔协定》,除划分两国势力范围之外,还规定巴勒斯坦由“国际共管”。1917年11月2日,英国发表了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家。从此,进入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急剧增加,无视宣言中“不得伤害其他本地民族利益”的条款,排挤本地的阿拉伯人。该宣言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提供了依据,也埋下了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纠纷和冲突的祸根。因此,《贝尔福宣言》成为巴以冲突的接根源。1917年11月6日,英国军队入侵巴勒斯坦,1918年9月占领全境。1920年国际联盟给予英国以管辖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1921年,英国政府以执行《贝尔福宣言》为由,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扶植了一个傀儡政权;西部仍称为巴勒斯坦,由英国委任总督直接统治。1946年3月22日,外约旦同英国签订条约,废除了英国的委任统治;同年5月25日,阿卜杜拉登基,改国名为约旦哈希姆王国,这就是如今的约旦。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矛盾冲突中,1945年8月,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提议,让10万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家普遍反对并警告将诉诸武力。迫于阿拉伯人的威胁和对阿拉伯世界丰富石油资源的需求,英国开始对进入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数量做出限制,引发了犹太人的不满,一些犹太人开始以武力反抗英国统治,犹太人恐怖主义分子的恐怖活动让英国焦头烂额。1946年7月22日,犹太复国主义恐怖组织伊尔贡策划的大卫王饭店爆炸事件后,英国人彻底丧失了统治巴勒斯坦的信心。1947年2月,英国政府宣布放弃对巴勒斯坦的统治,把巴勒斯坦交给了刚刚成立两年的联合国处理,并宣布一年后结束委托统治,撤回所有驻军。于是联合国设立巴勒斯坦问题特别委员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两个方案,一是巴勒斯坦分割方案,把巴勒斯坦一分为二,各自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和阿拉伯人国家;二是巴勒斯坦联邦方案,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共治的联邦国家。1947年11月29日,美国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强行要求联合国大会对巴勒斯坦分割方案进行表决,这个代号为181号的《关于巴勒斯坦问题专设委员会报告书所通过之决议案》最终在联大获得通过。181号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国国土11203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联合国181号决议,原因在于该决议对巴勒斯坦土地的分配极度不公平。阿拉伯人是巴勒斯坦的主体民族,当时的犹太人都是来自欧洲的移民。决议前的阿拉伯人占巴勒斯坦人口的2/3,却只得到43%的土地;而犹太人口仅占1/3,此前仅拥有当地6%的土地,在决议中却得到了57%的沿海土地,土地肥沃,淡水资源充足。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可见决议内容明显偏袒以色列。
1948年5月14日,英国总督离开巴勒斯坦,宣布英国委任托管期结束。当天下午,以色列国在特拉维夫宣告成立。由于阿拉伯世界强烈反对181号决议,在当时并没有建立阿拉伯国。后来经过5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区域不断扩大。而巴勒斯坦难民、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都成为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
由此可见,民族、宗教、文化上的差异是导致中东难以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出于一己之私,偏袒犹太人,肆意干涉中东,才是造成中东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从本质上看,中东问题是资本主义列强争霸和掠夺的历史产物。中东问题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热点问题,幕后的黑手主要是美国和英国。持续七十多年的巴以领土争端,背后的操纵者恰恰是美西方国家。
第六个问题是反犹太主义与犹太复国主义。
反犹太主义是对仇视犹太人或犹太教的思想与行为的总称,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动机和表现形式。反犹太主义由来已久,公元前186年,叙利亚塞琉古王朝安条克四世发布命令,宣布犹太教为“非法”,下令废止犹太教习俗,焚烧犹太教经典,强迫犹太人食用猪肉,企图把犹太人希腊化和将耶路撒冷圣殿用于祭祀宙斯,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犹运动。罗马帝国在征服巴勒斯坦期间,对犹太人进行压迫和驱逐,犹太人开始迁离故土,流散异国。反犹太主义表现为对犹太人的歧视、限制乃至排斥、驱逐和灭绝。在欧洲历史上,曾经充斥着针对犹太人的暴力行为,犹太人受到歧视、侮辱、压迫和屠杀。在中世纪欧洲人的刻板印象里,犹太人是放高利贷者、奸商和人口贩子的同义词。欧洲统治者一方面迫害犹太人,另一方面又把犹太人作为压榨的对象。从1182年到1321年,法国曾四次驱逐犹太人,为了财税收入又四次召回犹太人。犹太人在英国的定居史就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纪犹太人的命运——始则受鼓励,继而受欺侮受迫害,最后被驱逐。15世纪末期,西班牙曾大规模驱逐犹太人。近代反犹太主义起源于俄国和巴尔干半岛,后来发展到奥匈帝国和法国等国家。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以后,犹太人在经济竞争中的优势也成为非理性反犹的新借口。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沙皇俄国多次发生反犹浪潮。反犹主义的高潮是德国纳粹大屠杀,造成约600万犹太人死亡。
在异国他乡遭受迫害期间,返回祖居地、建立自己的国家是许多犹太人的意愿。公元前168年,为反抗塞琉古王朝安条克四世的迫害,犹太人在马加比家族领导下发动大起义。公元前165年,犹太人以游击战夺回耶路撒冷圣殿,这就是犹太人光明节的由来。16世纪下半叶,纳克索斯公爵唐·约瑟夫·纳西曾经有过两次借奥斯曼帝国之力恢复犹太国家的尝试。19世纪80年代起,在俄国、法国、德国出现反犹太主义浪潮后,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随之兴起。1882年,俄国犹太人医生利奥·平斯克提出:“人们歧视犹太人,是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国家,这个问题的惟一解决方法就是建立犹太国。”俄国就此出现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犹太人开始向巴勒斯坦有组织的移民。
犹太复国主义也称锡安主义、犹太圣会主义,是一种犹太民族主义思潮,基本主张是号召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复兴犹太民族。1894年,法国发生“德雷福斯事件”。这起反犹太主义事件极大震动犹太人群体。犹太裔奥地利记者西奥多·赫茨尔因此从反犹太复国主义者变成一个犹太复国主义的热烈追随者。赫茨尔在1896年出版的《犹太国》中,进一步提出犹太复国主义的理论和纲领。1897年,赫茨尔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成立了犹太复国主义者组织(WZO),赫茨尔担任第一任主席。大会通过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纲领》规定: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为公法所保障的犹太人之家。犹太复国主义首先得到英国支持和利用。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亚瑟·贝尔福致信英国犹太复国主义同盟主席莱昂内尔·罗斯柴尔德,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家园,并为达到此目的而竭尽努力”,史称“贝尔福宣言”。在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下,犹太复国主义者不顾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采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手段,强行组织犹太人向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西部地区移民。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斯曼帝国瓦解,英国控制了巴勒斯坦,犹太复国运动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在英国政府的准许下,犹太人加速向巴勒斯坦地区移民,犹太屯垦区日益扩大,并开始公共基础建设。随着犹太人口稳定成长,犹太国家雏形已经出现。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义也日渐兴起,对犹太人移民的抵制力度也日渐加大。各国的犹太人对锡安主义也存在意见分歧,特别是欧洲和美国的犹太人多认为并不需要“犹太故土”,犹太人一样能以平等公民身分安居在西方民主国家。据统计,自1882年至1948年,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浪潮就有6次,有超过46万的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希特勒德国奉行的灭犹政策,进一步加快了犹太复国主义的发展。犹太复国运动追求的是本民族的自由,却忽视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合法权益。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极大激化了犹太民族与阿拉伯民族的矛盾,成为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