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44年向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意味着什么?
北京时间9月25日8时44分,伦敦格林威治时间GMT 4时44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1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准确落入预定海域。此次导弹发射,是火箭军年度军事训练例行性安排,有效检验武器装备性能和部队训练水平,达到了预期目的。中方提前向有关国家作了通报。
https://mp.weixin.qq.com/s/jd4yCf3zk84jZjA_qHACEQ
1、
植物茂盛,表明降雨充沛,地点是中东部,而不是西部。
枯黄灌木,表明是黄河以北的初秋,夜间最低气温持续一周低于大约15摄氏度,昼夜温差变大。
绿色草丛,表明是长城以南的初秋,白天地表余温仍能维持。
右侧倒塌墙体压倒树木的背景是起伏的荒山,表明是山区与平原交界的浅山地区。
绿草丛是缺乏照看的人工训练场地,高出绿草的观赏植物通常靠近边缘道路让出中间大片场地。
照片里的发射位置,是缺乏维护照看的山边野外训练场,附近必有隐藏导弹发射车的洞窟。山区不可能另外修建过长的非民用公路,追踪道路不远处尽头可以追踪到真实的发射阵地隐蔽区域。
发射阵地,必须远离城镇和村庄等人口密集区域,以免敌核弹打击时出现周围大面积连带伤亡。
常年驻守,大量人员和装备需要后勤补给方便,需要在保证安全范围前提下尽量靠近平原物资充沛地区。
综上,排除掉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人口大省河北、河南、山东,只剩下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交界的山西省。
继续排查9月25日当天早八点对应时间的天气,可大致确定所在地点范围。阳泉以北山区?
2、
发射筒右侧细杆,是起竖发射筒的液压支撑杆,车头在液压支撑杆的右侧。
发射筒下半部分没有烟雾,表明热发射时没有采用高温火焰烟气直排地面的方式,高温烟气向上从发射筒口排出。
高温烟气从上筒口排出,是典型的密闭狭小空间发射的特征。比如,地下发射井、军舰垂发都是上筒口排烟气。
可推知,公路机动到野外发射导弹是日常训练和展示,日常战备值班时都是在山区洞穴内近距离转移位置,实战时直接在尚未被敌来袭核弹命中破坏的山体多个隐蔽洞窟开口处起竖导弹进行发射。
导弹发射车超长、超重,无法进行野外机动。只可能在路况良好的公路上慢速行驶。公路上随处有民用车辆形成严重安全威胁。敌空袭警报发生时,导弹发射车的车速和防护能力根本无法在任何公路上转移逃出敌空袭范围。公路用于连接人口密集地区,在民用公路上跑导弹发射车会出现战时严重附带伤亡,等同于1枚来袭敌核弹头可以同时击毁导弹发射车和附近几公里范围的一切城镇村庄和居民。如果修建专用公路发射场单独跑导弹发射车,既暴露导弹发射车的部署位置,又一天24小时严重磨损车辆机件随时高故障率,战时仍然不可能在最多30分钟内逃离敌来袭导弹的攻击范围。
即,公路机动发射战略高价值的洲际弹道导弹的说法从一开始就是传媒欺骗愚弄伎俩。
大重量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车,平时一定是在抗打击的强化工事或山体洞窟内。有需要时,常规导弹发射车、远程火箭炮车等常规装备可以考虑开出各种类型掩体,沿公路就近发射。核导弹发射车,一定是在山体隧道内的多处隐蔽开口直接起竖导弹发射,不可能主动驾驶出抗核弹直接命中山体洞窟暴露在核生化攻击的极端脆弱环境之下。
3、
拼图版式的小方块纷纷脱落,表明是隔热片严丝合缝贴在弹体上,隔离发射筒内的高温烟气,避免弹体某些光学电子仪器仓区域受到影响。
上部分橙褐色烟气,表明可能是氮基高能火炸药燃料,氮、碳、氢化学键能量高。氮氧化物气体遇到氧气会变橙色,碳、氢燃烧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无色。橙色火光映在近距离烟气上加强了颜色感。
中间白色烟气,表明可能是含能碳氢粘结剂提高固体燃料浇筑可塑性、强度和长期防水防潮。粘结剂为了提高硬度和抗老化,可能加入磷基强化剂?燃烧时出现大量白烟。如果有铝粉助燃剂也会产生白烟。
图1和图2下部分黑色烟气,表明可能是发射底药的燃烧不充分产生的碳颗粒,底药要承受巨大起竖重量和发射冲击力,可能采用高强度液体橡胶端羟基聚丁二烯复合固体推进剂?
4、
空中大量冒烟是高能固体燃料导弹,空中无烟的大型火箭是液体燃料火箭,空中无烟的中型空空导弹是牺牲部分性能采用含能中等的无烟固体燃料以便提高隐蔽性,地面发射架运载火箭发射时井台导流槽的大量白烟是几百吨保护发射塔的冷却水的蒸汽。
三级固体火箭,一级和二级是满尺寸圆柱体,三级是收窄小圆柱体,顶端是圆锥弹头载荷舱。
圆锥弹头载荷舱削平尖端,常见于3马赫以下炮弹设计,将巨大阻力的超音速弓形激波诱导变成阻力较小的斜激波,降阻保护后面宽半径的大体积弹体。
一级和二级都有边条翼,大气层内大攻角时提高垂直弹体方向的可控性,提高导弹的纵向角度与纵向距离精确度。
细长边条翼通常用于低马赫场景,作用范围粗估取海拔19公里,大气密度是地面的10%。粗估导弹的加速度大约在9倍重力加速度以内,19公里高空时导弹速度大约5马赫,一级和二级飞行时间短于120秒、速度小于每秒10.5公里、分解为水平速度分量小于每秒7.4公里飞出水平距离小于444公里、垂直地表速度分量小于每秒7.4公里高度小于444公里。
照片左侧有H型白色字体和圆点符号,导弹平放发射筒内时这些符号面向上方,可推知发射筒上半部分可以拆卸,这些符号估计可能是用于常年维护时标注固体燃料药柱的内部结构,便于从外部借助超声波等检测方式进行无损检测维护。
一级4个H型白色字体和6个圆点,可能是10个隔热厚药柱长燃时,管理起飞初期的浓密大气层内速度以便降低空气阻力增加射程。
二级2个H型白色字体,可能是2个隔热厚药柱长燃时结构,已经飞出稠密大气层,空气阻力迅速降低,此时二级药柱连续燃烧加快增加导弹速度。
三级出现4组白色圆弧和三个每组8圆点减少到最上面1组4个圆点,可能是标识多组固体燃料柱可以改变三维空间3个轴向的速度与角度,太空高速机动提高突防能力。导弹平放发射筒内时这些靠近车头驾驶室的符号面向侧面与车门同方向,可推知发射筒头部的盖子可以单独取下,露出弹头载荷舱和后面的第三级,便于日常检查维护。
一级点火时的强红外特征,会立刻被太空红外预警卫星发现。持续跟踪导弹高温红外特征可以估算出二级末端的速度与方向,进而推算出大致的洲际落点,此时上升段加速飞行不到2分钟的导弹就可能面临前方路基和海基的反导拦截。而漫长的全程1.4万公里飞行耗时大约1900秒30分钟,拦截方有充裕时间实施中段拦截。
假设导弹2分钟完成一级和二级主推加速,依次抛掉一级空壳和二级空壳,敌方拦截弹此时根据观测数据开始发射,大约2分钟加速到同样的速度等级可以实施高概率拦截,追击粗估算1分钟,即导弹此时已经飞过2分钟+拦截加速2分钟+拦截追击1分钟=5分钟。
三级择机点火,假设4组白色弧段预示可能4组多组合固体燃料药柱在燃气舵作用下多次调整导弹速度和方向,敌方拦截弹的末端燃料不足就无法追上。4组白色弧段可能预示着最多4次点燃8分段燃料药柱段的高机动方案?即最多4次太空高速机动?
三级点火机动,高温红外辐射会导致再次被超远距离探测和锁定,敌方会根据新探测数据重新发射新一批拦截弹,假如三级药柱能高机动4组,意味着敌虽然重新锁定4次轨迹,但仍然可能脱靶4组拦截弹?
三级药柱体积远小于一级和二级,因而三级总点火时间和速度改变能力大幅度小于一级和二级。敌方发现第一批拦截弹脱靶,重新发射第二批拦截弹耗时2加速+1追击=3分钟再次脱靶,导弹已经飞过5分钟 + 第二批拦截加速2分钟+拦截追击1分钟=8分钟。第三批拦截弹脱靶又浪费3分钟,第四批拦截弹脱靶浪费3分钟,合计四批拦截弹脱靶浪费12分钟,此时导弹飞行时间14分钟,已经飞到最大射程的全程的一半时间,位于弹道最高点。
完成三级加速和机动,抛掉三级空壳。
弹头载荷舱,2个白色圆弧夹着大约6个白色圆点。表明弹头载荷舱可能也有机动能力。可能是6次小幅度变轨?
一种可能是产生6个释放角度与速度差异,即可能依次分别释放6个方向与速度均有差异的子弹头。优点是避免母载荷舱被拦截导致所有子弹尽毁。缺点是弹头载荷舱已经飞过半程,接近敌方国土密集拦截区,此时仍有最大可能约15分钟飞行时长,分别拦截所有子弹头仍然有充裕时间。
另一种可能是假设母舱1次变轨可以躲过1个耗时2分钟加速的拦截弹,6次变轨可以躲过12分钟的6个批次拦截弹,然后母舱再释放所有子弹头。优点是母载荷舱机动能力比子弹头强,缺点是万一功夫不过硬导致母舱被拦截就会损失所有子弹头。
核弹重量和当量对应关系完全确定,常见重量范围大约上百公斤到几百公斤,搭载重量越高,射程越短。最大全射程时不太可能多于3个核弹头。
弹头载荷舱可能携带假目标,模拟真弹头的外形、红外特征、电磁特征、运动特征。比如,利用外太空近似真空环境,可以用轻质量充气球模拟真弹头。
假弹头一定会有无法避免的细微差别,一段时间后必然会逐渐被识破。因此,假弹头的数量一定要等于真弹头的数量,即便出现细微数据差别,仍然无法通过同类型弹头数量的差异区分出真假弹头。比如,真弹头的体积和重量数据是众所周知可推算的透明数据,给定体积的导弹外形可以根据射程唯一确定能携带真弹头的数量,此时如果外太空有细微差异的弹头出现数量相等的两组,那么仍然无法立刻判断出哪组是真弹头。
当然,当假弹头接触到大气层外缘时,气阻差异立刻就能识破出假弹头,但此时真弹头末端速度越来越高、距离越来越近,末端拦截难度越来越高。
综上,一级和二级相当于用最大速度和最优角度瞄准国家,三级相当于调节速度和角度瞄准具体州府,弹头载荷舱相当于装鸡蛋的菜篮子微调瞄准具体哪个城区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