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亏损,AI热潮后的科大讯飞何去何从?
8月21日晚,著名AI科技公司科大讯飞发布了2024年半年年度公告。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3.25亿元,同比增长18.9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利润-4.01亿元,较上年同期由盈利转为亏损。
新增投入与去年全年归母净利润相当
在业绩说明会上,科大讯飞表示,当前经济形势和市场形势比年初预计的更为严峻,业绩未完全达到年初预期,但同时也强调随着星火大模型商业化落地不断扩大、未来自我造血能力不断增强,公司各项提质增效的管理工作持续推进,公司的盈利能力会逐步释放。
对于业绩亏损,科大讯飞解释称,主要原因系公司积极抢抓通用人工智能的历史新机遇,2024年上半年在大模型研发以及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产业链可控,以及大模型产业落地拓展等方面,新增投入超过6.5亿元,这一数字与公司去年全年归母净利润相当。
科大讯飞称,扣除上述费用后,公司其他费用都没有增长而是相对减少。如果扣除星火大模型研发推广相关的费用,公司上半年的扣非利润是同比增加的。
根据财报来看,2024年上半年,科大讯飞投入的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分别为19.33亿元和16.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40%和11.75%。
“烧钱”砸大模型
对比历史业绩,科大讯飞事实上自2022年以来就持续利润下滑,2023年上半年的归属净利润为7357万元,同比大幅下滑73.54%,而扣非净利润则已经滑落至-3.041亿元。换言之,科大讯飞“烧钱”砸大模型已经历时两年半,将自己从盈利烧到亏损。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砸钱研发并不是坏事,未知的领域总是要靠先行者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但是旷日持久的投入却已经让资本市场失去了耐心。
2023年6月30日,科大讯飞的股价达到历史最高值81.80元/股,然而此后便一路俯冲,截至2024年9月5日,科大讯飞的股价为34.25元/股,较历史峰值“腰斩”。
为了提振市场信心,科大讯飞于2024年8 月22日发布了《关于高管增持公司股份计划的公告》,公司高管拟增持金额为合计不低于人民币 2000 万元。而根据9月3日的完成公告,公司高管实际增持2001.38 万元。但即便如此,依然没有改变科大讯飞股价低迷的现状。
归根结底,AI模型的商业化应用遥遥无期导致资本市场逐渐失去了耐心。2022年末横空出世的GPT让世界看到了AI的潜力,市场也由此掀起来AI大模型的热潮,不少科技公司纷纷入局,各大资本也争相涌入。然而,时间流逝,AI模型距离商业化应用仍存在距离,市场的热情也逐渐冷却。
2024年上半年科大讯飞计提坏账准备较上年同期增加 0.83 亿元,特别是应收账款的增长,又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焦虑。
科大讯飞对此解释称,应收账款的增长主要系公司业务发展、销售规模增大所致,基本符合项目交付周期与规律。2024年上半年应收账款131.34亿元,较2023年底(121.65 亿元)增长7.96%,收入增幅18.91%,应收账款增幅低于同期收入增幅。
不仅如此,人员缩减也引起了部分投资者的担忧。据科大讯飞透露,2023年度公司在人均产出提效方面有序推进,员工总数较2022年减少了690人;今年上半年员工数较年初略有增长,主要是研究院和星火军团等大模型研发推广所需人才,以及面向未来的应届校招生人才储备等。但是,科大讯飞预计2024 年下半年公司员工数量较当前略有减少,2024 年公司总体上会严格控编。
对于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科大讯飞仍然有自己的规划。除了在已有的教育、医疗、汽车等场景中加快规模化落地,科大讯飞还要推动大模型对外赋能。
科大讯飞的大模型对外赋能计划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首先通过招标入围,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抓住大型企业这个重要的大模型应用阵地。
第二步,和各行业龙头签订合同建立正式合作关系后,通过深度合作在通用大模型的底座能力上,共同构建形成不断迭代的行业模型,最终实现,实现客户在具体场景上大模型投入后良性循环的投资收益。
第三步,在能源、金融、民航、汽车等重点领域央国企做深做透,帮助央国企客户形成面向广大最终用户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形成持续经营的大规模收益。
理想很美好,但是要真正实现,科大讯飞仍需要做不少的工作。(内容来源|海鹰财经)